十八、《孫子兵法策略地圖》「割裂」《孫子兵法》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政治廟算論、經濟速戰論、戰爭全勝論、國防備戰論、安國慎戰論、敵情先知論、補給因敵論、兵力優劣論、先勝部署論、會戰迂迴論、戰略九地論、戰略用間論、詭道十四法、兵勢奇正論、虛實十心法、利害變通論、君王統御論、將帥性格論、將帥領導論、戰地領導論、組織編制論、兵勢象石論、兵形象水論、會戰治軍論、文武治軍論、地緣治軍論、奇襲造勢論、虛實戰術論、用兵九變論、戰術地形論、攻擊五戰術、行軍宿營論、相敵三三訣、開戰方法論、火攻方法論、用間方法論。

邏輯不同

四大軍事範疇十大兵學策略三十六個兵學規則等分類與內涵,其語言與思想不是當時孫子腦海中的思想、不是當時孫子書寫上的語言,那樣做不可能得出一個「整體性」的結論。

很大膽的割裂,雖思想自由,無助於剖析《孫子兵法》。下文將以其「政治廟算論」,證其所誤。

以下引用的《孫子兵法》內容,為本專題所傳之《孫子兵法》。

國家戰略

四大軍事範疇的第一個。下轄十大兵學策略的第一個至第四個: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而政治戰略包括兩個兵學規則:政治廟算論、安國慎戰論。

政治廟算論,其內容為「計篇」之「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校之以計,以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者也;故可與之死,可與之生,民弗詭也。天者,陰陽、寒暑,時制也。地者,高下、廣狹、遠近、險易,死生也。將者,智、信、仁、勇、嚴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故校之以計,以索其情。曰:主孰賢?將孰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吾以此知勝敗矣。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與「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未戰而廟算不勝者,得算少也。多算勝、少算敗,況無算乎!吾以此觀之,勝敗見矣」。

其所誤,乃誤於將「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與「兵者,詭道也…不可傳也」斷開。

孫子的廟算思想

大事、五事、校之以計、聽、乃為之勢、未戰廟算。這是孫子思考歷程。「政治廟算論」將『兵者,詭道也…不可傳也』該段排除,而歸類於四大軍事範疇的第二個:軍事戰略下轄的十大兵學策略的第六個:權變戰略的第一個兵學規則詭道十四法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橈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之勝,不可傳也」實是承接「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

此「政治廟算論」如彼「割裂」『計篇』,明顯的是「誤讀」。「將聽吾計,用之必勝,留之;將不聽吾計,用之必敗,去之」應屬於「校之以計」這一段,因為分析完成,就需要取得共識;認同的,留;否則除名。

「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應視為另起一段,並且包含「詭道十四法」。「該計算有利,並且取得共識,接著就要思考『外部造勢』,以為輔助」。孫子說的「勢」,是什麼?他的解釋:「依循『我方利益』所在,而決定『欺敵權變』。」緊接著就說「詭道」。所以,非常明白的,「詭道」即是「因利而制權也」的『實務操作』,不是『另外一件事』。將「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勢者,因利而制權也」,與「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橈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此兵之勝,不可傳也」斷開,實非孫子之意!而且,「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詭道』所追求、不是『詭道』之一(或二)。

此「政治廟算論」是在認為「詭道十四法」屬於「廟算」之後的事,所發展出的一論。如果孫子也是那麼思考,為什麼會將「詭道」寫在「未戰廟算」之前呢?孫子那樣表述,其實就是認為「未戰廟算」的前提,是「校之以計」、「聽(可視為前後段的『橋接』)」、「乃為之勢(包含「詭道」)」。處理完「校之以計」、「聽」、「乃為之勢」,才進行「廟算」。

如此,代表所謂的「詭道確是「預設」。根據「校之以計」的結論,我方『如果』採取不同的『詭道』,對於敵我雙方的優劣勢,會有如何的影響。這樣,進入「廟堂」,才有『依據』進行評估、估算,而做出一個明確的決定、計畫。

如果「詭道不是「未戰廟算」的前提之一,那麼在「校之以計」的階段,已經完成所有計算,不需要再「廟算」、不需要「計利以聽」以後的文字。但是,事實上,不但有「廟算」的文字、也有「計利以聽」以後的文字;這可以論定,孫子的觀念是,「造勢」也必須「預先」規劃,而不是上了戰場再「隨機應變」。

因此,「計篇」應分為五段:一、「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二、「故經之以五」~「將莫不聞,知之者勝,不知者不勝」;三、「故校之以計,以索其情」~「用之必敗,去之」;四、「計利以聽」~「此兵之勝,不可傳也」;五、「夫未戰而廟算勝者」~「勝敗見矣」。此乃是孫子的體系。

誤解的研究、研究的誤解

欲了解《孫子兵法》,不是將其中思想、觀念等分割,然再各個擊破,然後再依自己的思想,將之重組。循著篇中的思路,才有可能真正了解該兵法之思想。

此外,古籍還存在一個普遍的問題—文字訛誤。所以,盡可能「復原」古籍的文字,是必須的。總是在錯誤的文本上打轉,絕無可能得出正確的認識。遑論,後人對於前人—尤其遠古前人的著作,因為文字古奧,已是不易正解。

所以,第一要務不是讀懂,是「復原」—儘可能恢復其原貌。欲得其原貌,詳閱《孫子兵法論正》。

再者,十三篇中,有看似與篇題無關的文字。其實,並非無關。那些文字,就是孫子關於「五事」的論述—依據與各篇內容相關度而定。

例如:孫子撰「謀攻」,至『大敵之,擒也』應結束,但話鋒一轉而論『將者國之輔…』。此段論「君」與「將」的關係。這很合理。當『謀定』,除非君主御駕親征,否則必然指定某人為指揮官以領軍出戰。此時,就可能發生君主對於軍隊造成『縻軍』與『亂軍引勝』。更進一步,提出「知勝有五」、「勝之道」。孫子此五「勝之道」,就是由前一段『縻軍』與『亂軍』衍生而來。

例如:孫子撰「五變」,至『恃吾不可攻也』應結束,但話鋒一轉而論『將有五危』。此篇談的是『雜於利害』、談的是『權變』;孫子必是認為,為將者個人品質很可能危及『雜於利害』、『權變』。

十三篇之體系

孫子之十三篇,單純論「用兵(軍隊)」,本身完整無缺;其體系乃:

  • 一個中心—「五事之廟算」;
  • 兩個基本點—「校之以計」、「乃為之勢」;
  • 四個用兵之法—「謀攻」、「五變」、「作戰」、「軍爭」;
  • 八個實戰操作—「形」、「勢」、「地形」、「九地」、「實虛」、「用間」、「行軍」、「火攻」;
孫子兵法之邏輯

孫子兵法之邏輯

明此體系,『論』可休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gjj.huang的沙龍
6會員
28內容數
包贏?怎麼包贏?作弊都不保證包贏,你竟說打仗要包贏!
dgjj.hu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0/12
博客來簡介:黃樸民(1958—),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長期致力於思想史和軍事史研究,是國內《孫子兵法》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孫子兵法》。 從該書的前言中,發覺黃博士有特大誤解,本人不吐不快。所以
Thumbnail
2024/10/12
博客來簡介:黃樸民(1958—),歷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常務理事等,長期致力於思想史和軍事史研究,是國內《孫子兵法》研究的代表性學者之一,曾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孫子兵法》。 從該書的前言中,發覺黃博士有特大誤解,本人不吐不快。所以
Thumbnail
2024/08/29
一、如何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 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來實現,從而將戰略思想與哲學智慧相融合: 1. 陰陽平衡與對立統一 《孫子兵法》強調軍事戰略中的動態平衡與對立統一,例如「兵者,詭道也」,講究變化與靈活運用。 而《易經》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平衡,對立統一。
2024/08/29
一、如何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 將《孫子兵法》與《易經》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層面來實現,從而將戰略思想與哲學智慧相融合: 1. 陰陽平衡與對立統一 《孫子兵法》強調軍事戰略中的動態平衡與對立統一,例如「兵者,詭道也」,講究變化與靈活運用。 而《易經》核心思想之一是陰陽平衡,對立統一。
2024/06/12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2024/06/12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這份文章介紹了《孫子兵法》每一章節的重點,包括開始計算、作戰、謀攻、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和用間等內容。
Thumbnail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其書《唯一的規則》,將《孫子兵法》通行本篇序分為上下篇;上篇從第一篇至第六篇,下篇從第七篇至第十三篇。因其認為「上」篇與「下」篇,『兩部份明顯不同』。又,稱上篇為理論篇,下篇為實戰篇。 「上」篇與「下」篇,個別再分為兩組。「上」篇之第一篇至第三篇為權謀組,第四篇至第六篇為形勢組。「下」篇之第七篇至
Thumbnail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
Thumbnail
以上圖解皆取自網路搜尋。 該書(前一版為《孫子兵法知識地圖》)作者程國政,以「現代用語」將《孫子兵法》「割裂」為四大軍事範疇:國家戰略、軍事戰略、治軍理念、戰鬥戰術;十大兵學策略:政治戰略、經濟戰略、國防戰略、情報戰略、經常戰略、權變戰略、領導行為、軍隊管理、戰術原則、戰鬥方法;三十六個兵學規則:
Thumbnail
朔雪寒此電子書百萬多文字,分上下篇。 讀者可以先看「下篇第三章十三篇論正」。每一篇兵法的論正,都是先呈現考證後的全篇文字、再一字一句進行論正。將該「考證後的全篇文字」與通行本對照,不同之處,再閱讀考證的文字。如此,比較容易獲得輪廓。 其次,上篇第五章孫子身世之迷。其次,上篇第一章春秋、戰國差異淺
Thumbnail
朔雪寒此電子書百萬多文字,分上下篇。 讀者可以先看「下篇第三章十三篇論正」。每一篇兵法的論正,都是先呈現考證後的全篇文字、再一字一句進行論正。將該「考證後的全篇文字」與通行本對照,不同之處,再閱讀考證的文字。如此,比較容易獲得輪廓。 其次,上篇第五章孫子身世之迷。其次,上篇第一章春秋、戰國差異淺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傳統的觀點 傳統上,幾乎可說無一例外地,都認定「形、勢、虛實(通行本)」是《孫子兵法》的中心。雖然大家都將「始計(通行本)、作戰、謀攻」置於所謂的「大戰略」的地位,但是真正的心力大多用於「形、勢、虛實」三篇。由於誤認,以至於《孫子兵法》到底如何使用,沒人說得清。 通常,十三篇都被割得破碎,以便於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形」「勢」兩篇是「謀攻」篇的實戰操作 「形」篇以「如決積水於千仞之隙」結尾;「勢」篇以「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結尾。前者要求集中力量、等待時機,後者要求運用環境、激發力量。「謀攻」即是告訴世人,不同的力量等級,有不同的運用法門,目標就是「不戰而勝」。是故,「形」、「勢」是「謀攻」的實戰操作。 先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軍爭」當是介於「五變」與「謀攻」之間,可類比為少陰或少陽。何解?「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有「乃為之勢、因利而制權」之分;「故迂其途,而誘之以利,後人發,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計』者也」——有「校之以計」之分。勢計互交而成「軍爭」。 知迂直之計 總而言之,運用軍隊打仗的方法:受命主將接到來自國主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計」為首篇,「用兵之法」四篇環之,其他八篇呢?也是孫子思想中的「兵法」嗎?看起來,孫子以後的人們,似乎那麼認為的。因未將「凡用兵之法」這一句給予重視,以至於主流觀點,皆視「形」、「勢」、「實虛」為孫子兵法十三篇的核心篇章。甚至還有唐太宗李世民與衛公李靖的加持。但,此三篇雖然有很多後世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所謂「兵法」,即是「用兵之法」,說白話就是「用軍策略」——使用軍隊的策略、使用軍隊打贏戰爭的方法。「兵」即軍隊、「法」即策略。此「法」與五事之「法」無關。大家經常把「戰略」等同於「策略」,但是,前者是指『戰爭策略』,後者在本質上是指『方法』。Strategy在中譯兩者皆可,當然是錯誤的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Thumbnail
孫子兵法之邏輯戰場上的「用兵之法」,最負盛名者當屬孫子十三篇之兵法。兵聖,孫子當之無愧。以出土竹簡而論,孫子一生就只寫了一本完整的書,要了解其思想,自然必從研讀其書開始。十三篇由「計」起始,後人強加一「始」,實屬累贅。「計」分五段:其一「兵者大事」,其二「經之以五」,其三「校之以計」,其四「乃為之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