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摘要:強迫游泳在1970年代後,時常被拿來驗證抗憂鬱藥的效果,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實驗鼠在水中放棄掙扎是一種憂鬱行為,這時候再加抗憂鬱藥就能研究其藥效,直到2019年的《自然》期刊才反省採用強迫游泳測試的必要性,內文中用醫藥界多年來的經驗顯示,強迫游泳測試在部分的抗憂鬱藥物上是有用的,但其他抗憂鬱藥物卻未必在實驗鼠身上造成相同作用
曾棨平的科普閱讀報告 2024年5月30日撰寫
閱讀的文章標題:《逼小鼠游泳,還怪牠放棄掙扎?》
網路文章,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350520
(1) 作者撰文日期:2022/07/07
(2) 作者:胡中行
(3) 引用資料:文章最後方有列出參考資料
(4) 明確出版單位:泛科學
實驗中的小鼠是否會受到鄰居或環境影響?
以及老鼠強迫游泳測試是否可作為抗憂鬱藥效測試中有用的科學數據?
國中七年級的生物,跟第一篇一樣,沒有特別跟舊有知識有關聯,但硬要說的話就是他實驗有分實驗組跟對照組,然後有做不同的變因吧。
閱讀的文章標題:小「勞贖」大英雄!——認識新藥開發的幕後功臣:基改實驗鼠
網路文章,網址:https://pansci.asia/archives/331266
操縱變因:實驗時的模式(單隻、單隻+任意一組+隔板、單隻+任意一組)
控制變因:環境、食物、實驗鼠(性別、年齡)
應變變因:老鼠在實驗中的反應
組別有:
正常的實驗鼠、低活動力的實驗鼠、施打抗憂鬱劑(高活動力)的實驗鼠、靜止的玩具、會動的玩具。
將十週大的雄性實驗鼠以4到5隻一籠,同時把控食物、水分、環境溫度,實驗項目共有兩個,懸掛測試以及強迫游泳測試,兩項行為測試中又分成三種模式進行,單隻以及單隻+任意一組+隔板還有單隻+任意一組。
懸掛測試:實驗鼠的尾巴末端被膠帶固定,吊離地面60公分。(如下圖)
強迫游泳測試:在透明圓柱容器中,注入23°C的水、水深7.5公分,再放入實驗鼠。(如上圖)
任意組別共有五種狀況,正常的實驗鼠、低活動力的實驗鼠、施打抗憂鬱劑(高活動力)的實驗鼠、靜止的玩具、會動的玩具。(如上圖)
日本的研究團隊將十週大的雄性實驗鼠以4到5隻一籠,其中實驗項目共有兩個,懸掛測試以及強迫游泳測試,在兩項行為測試中又分成三種模式進行,單隻以及單隻+任意一組+隔板還有單隻+任意一組,結果證明實驗鼠的姿勢對於實驗結果有不小的影響,在強迫游泳測試中因為姿勢的關係比較容易察覺到周遭變化,因此不管有無隔板或是旁邊出現同類或玩具,實驗鼠都會靜止較久。
強迫游泳在1970年代後,時常被拿來驗證抗憂鬱藥的效果,研究人員普遍認為實驗鼠在水中放棄掙扎是一種憂鬱行為,這時候再加抗憂鬱藥就能研究其藥效,直到2019年的《自然》期刊才反省採用強迫游泳測試的必要性,內文中用醫藥界多年來的經驗顯示,強迫游泳測試在部分的抗憂鬱藥物上是有用的,但其他抗憂鬱藥物卻未必在實驗鼠身上造成相同作用,同時抗憂鬱藥物的藥物反應時長是反常的,在人類上抗憂鬱藥物是要長期服用才能改善的,但仔實驗鼠上卻能迅速產生,也證實了強迫游泳測試根本不能提供對人類有用的科學數據。
我覺得實驗乍看之下是簡單的,但細看你會看到,這邊又分三類,那邊又多五種,就很多組很亂,要花不少時間去理解,非實驗的內文很少,所以也不好評價什麼,整篇文章都沒有提到什麼專有名詞,所以還算好閱讀,實驗的那段要多花一些時間去看,但這標題是真的有吸引我來讀就是了。
至於吸收的部分,一樣就是認識了新的老鼠實驗,還有很多實驗解釋文字的解讀,真的是讀得暈頭轉向,就發現了其實操縱變因可以有很多,但實驗就會變得很難看懂。
我的不理解:
我的猜測:
整個先分了兩個測試,懸掛測試以及強迫游泳測試,兩項行為測試中又分成三種模式進行,最後還有任意組別的五種狀況,就很多分支,這五組差異應該是為了測試是因為哪種環境狀況影響實驗鼠最大?但殊不知影響其實都差不多。
這篇科普文章大開眼界耶,強迫游泳和抗憂鬱藥物的關聯性,這是我從來沒閱讀過的資訊,也可能像這篇文章中提到的,越來越少人使用這個實驗方法,來證明藥物對於老鼠的影響,這個實驗方法是開始被質疑的。
在這篇分析文中,我覺得在「實驗操作流程」裡,你可以寫得更清楚,像是交代一下研究者認為老鼠在水中的什麼反應,是正常的?怎樣是受到藥物改善的?實驗者又怎麼去思考這個實驗和憂鬱症的關聯性呢?不然為什麼用這個實驗方法來驗證看不看得到其他老鼠夥伴、藥物有沒有用,這部分的論述是缺少的。
最後跟你分享補充一點~真正的實驗會「兩兩組別間,只有一個差異項目,但全部的組別有很多個操縱變因」,用很大的表格分組,來用多個變因、多個實驗組,來驗證或產出新的知識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