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量過多,只是一句簡單的描述。但到底什麼是多?怎樣算多?
『同樣量』的物品放在不同大小的空間裡,『多』或『少』的感覺就不一樣。不同的裝潢、家具配置也會影響感覺和感受。
例如,『本身面積就窄小』的單身套房;或是『使用中的物品數量很多』的家庭,例如有嬰幼兒的家庭。他們需要尿布、嬰兒床、早教玩具等,這些物品都是因應嬰幼兒的需求和成長發展而產生的『使用中的物品』。
很多情況是屬於『不被使用的物品數量很多』,這在搬家時最容易看到。搬家意味著把整個家、所有人的物品都拿出來檢視一遍。這時就會發現:各種已經風化變質的塑膠或皮質物品、精緻的旅遊紀念品、過往所得的各種贈品、學習或工作資料等。
『隨時在買買買、有增無減的物品』,最好的例子就是女生愛說的“衣櫃永遠少一件衣服”、化妝保養品的推陳出新和購買季的誘惑,以及“因為喜好而收藏”的動漫人物、布偶、書籍等等等。
再來是「明顯是垃圾的雜物數量很多」。囤積症就像是有個人覺得每樣東西都很重要,哪怕是小紙片或破舊的玩具。他們不想丟掉任何東西,所以家裡的東西越來越多,最後變得很亂,很難找到需要的東西。教學中是這麼說:“持續很長的一段時間,囤放了很多幾乎可以被判斷為垃圾的物品,無法辨識物品是否有價值,導致物品在生活空間中不斷積累”的行為。
這讓我想到一次,我和幾個夥伴搭Uber出班的路上,當Uber司機從我們的對話中聽出我們是整理師,便詢問我們:「你們是空間規劃整理師嗎」?然後他分享了他的困擾:他的媽媽有囤積症,無法丟棄東西。他說家裡有兩個冰箱裡的東西都發臭了,問這種情況整理師需要額外加錢嗎?更困擾的是,他計劃將房子賣掉,但賣掉之前需要清理乾淨,他不知道該怎麼與媽媽溝通。
聽到這些,我感受到現代人生活壓力大,身心不健康的人或許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多。越是發展好的國家,越有物資過剩和無法整理的情況,這儼然已經成為一種現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