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非關性愛》:關於如何想像愉悅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如何」(How to)──按字面指涉的是一起事件運行的指南,以及或許更重要的,指認一種現象背後的權力關係動態,讓我們得以探求潛在的出口,逃脫其中的麻木與不義。

奪下 2023 年坎城影展「一種注目」單元最佳影片的《非關性愛》(How to Have Sex, 2023),為英國攝影師莫莉・曼寧・沃克(Molly Manning Walker)首部執導的長片,透過三位英國少女踏上高中畢業後首次的姐妹假期,在她們殷切摸索「如何性愛」的母題之下,探問青少年何以在已然性化的同儕互動中,定位自身、扮演自己的性別,以及更重要的:如何討論、或開始討論性愛及一切形式的性暴力。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拍少女們的度假目的地希臘克里特島,猶如刻意架空一個外來者尋歡的派對世界,斷然省去在地的文化脈絡,絲毫不見當地人、不聞當地語言,甚至毅然捨棄地中海明媚風光的入鏡,取而代之的是徹頭徹尾的民宿、泳池、沙灘、夜店、中東小吃攤等,一個又一個接住觀光客盡情放浪形骸的場所。如此框限場景的設計,特意放大了觀光客視角中,追求暫時脫離常軌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s)之存在,十足對應導演曾說的,本片並非全然否定派對文化逃逸現實的享樂本質,亦誠如傅柯所言,缺乏異質空間「夢想就會枯竭」。

故此,私以為《非關性愛》有意叩問的,是鏡頭下紛呈羅列的各式「異質空間」,理應激發新奇想像、抗拒主流思維規訓,以反襯真實世界之不盡完善,卻如何變調、或自始至終兼備了一套穩固支配關係的窠臼。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片中,似是無止境、破碎化的派對接踵而至,疾呼著各位年少男女按表操課地粉墨登場,並且從台後到台前,操演出許多青少年社交文化與玩樂至上主義的細節眉角。看塔拉、絲凱與艾瑪亮相派對前的整裝儀式,宛若常見於浪漫喜劇的換衣蒙太奇,恣意展示甜美、濫俗又叛逆的泡泡糖色票少女服裝,兼具得以大跳豔舞的活動機能,並能盡情展現女性身體的曲線;因初來乍到而充斥少女式咯咯笑的興奮起鬨、議論著要比拼度假一夜情(get laid)次數的喧囂,更毫不諱言少女渴望突破常規、在酒精和電音簇擁下盡享聲色的自主宣示。

然而,後續更多的支微末節所彰顯的,是青少年社交活動中顯著的性愛導向及強行性化的同儕關係,如何迫使青少年──尤其少女,接受性愛作為證明自身受到認同的勳章。塔拉的處女之身成為她在假期中如影隨形、亟待撕去的標籤,姐妹們所立下的「誰打炮最多次就能睡床」的潛規則、積極頻向男伴遞出性邀約的言行訊息,屢屢對塔拉施加「必須失身」的同儕壓力、尋求破處作為成長里程碑的迷思;而陽具形狀的泳池、將男生褲檔裡的啤酒倒入女生口中的派對活動,乃至舞台上無預警變質的口交情景,也一再直指某種青少年享樂文化的簡單粗暴,對於獲取性愉悅之想像力的匱乏。當唯有徹夜未眠的狂歡、酒精、一夜情能夠兌現同儕的青睞,暴力也得以在獨尊玩樂而被默許放行的灰色地帶裡,悄悄橫行。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片中,沙灘上和午休的兩場性愛戲,便是性暴力在享樂主義高漲下,被漠視、淡化,且其中的傷害性無法被言說之體現。私以為整部片唯一相對強勢的作者主觀意識,僅在對於度假場景的有意揀選和圈限,其餘的拍攝全然是紀實一般、依序臚列而出的作法:從震耳欲聾的派對現場、派對後的嘔吐,到隔日白天的宿醉、再次出場前著裝打扮的循環儀式。

直至沙灘上塔拉經歷了第一次性愛、之後午休時間男方對其順理成章的再次性交得逞,依舊可以感受到導演的退居後位、減去剝削性視覺驚悚的拍攝手法,這其中的冷靜、節制,越加突顯了這似是而非的暴力,在青少年對性愛的集體盲思中,能如此安靜、輕易地襲來,又能如過水無痕般褪去。而事前不以明示的情節設計或導引性的角色刻劃、去預先埋下危機的伏筆,則或可視作本片拒絕僅僅對單一的性愛場景,妄下何為性侵害的簡化論斷,亦無意針對特定人設或性別,做出必須擔負性暴力全責的指控;至於對事後創傷,亦非以第一時間即言之鑿鑿的苦痛去描繪,而是表現在塔拉反覆擺盪於外在的強顏歡笑與內心世界的強烈迷惘之間,那模稜兩可的光景。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初夜後,塔拉身負的困惑、尷尬與紊亂,恰如此前她在與同儕的對話、互動中,種種逢場作戲、虛張聲勢的不順遂一般,處在失語、自我價值無處安放的狀態。這也呼應了性交合意背後,所能涉及的人性複雜度,並非僅僅仰賴一句是或否的二元應答,就能任意斷言;而當旁人覺察塔拉的異樣,並肩不語或默默聆聽,恐怕也已是他們僅能給予的溫柔。而對此接應暴力創傷的欲振乏力,正顯現了青少年缺乏談論性愛的語言,以及引領其探索性、了解性之潛在張力的論述與教育,且這一切又豈是一朝一夕、對單一起性暴力的閉鎖式控訴,就能建置完備的?

那麼,我們另闢蹊徑的出口──或者至少起點──所在何方?

這座縱橫交錯、令我們仿若困獸的性文化迷宮,很大程度是植基於一套根深蒂固、社會化的性別意涵,而援引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別展演理論(performativity of gender),性別認同是透過以既有風格化服飾、妝髮、外在舉止的反覆扮演,去確認自身能夠符合為社會接納的性別標準──特別是主流異性戀準繩下的身體樣貌。一如塔拉接過絲凱的螢光綠派對戰袍,即揭示了她一腳踏入這套屹立不搖、強勢文化下的性愛遊戲。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非關性愛》劇照/捷傑電影

是以,對自身性別扮演實踐進行有意識的女性、酷兒視野解讀,或可作為超脫現有性別框架的機會之窗,並自此去開啟追求性愛、歡愉的更多可能。行文至此,我不由得想起有條不紊、富同理心、學業斐然的艾瑪,及其在假期裡對自身同性傾向的探索開發,或許正是一份導演送給青少年的禮物。

從女孩(girlhood)成為女人(womanhood),我們永遠值得更多元、優雅的華麗轉身。


全文劇照提供:捷傑電影
4.6K會員
1.7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