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描述出愛情關係的驚人蛻變歷程,如何從「戀人」的角色身份,隨著交往時間慢慢演化成「家人」的角色身份。
當兩個人相愛並開始交往後,他們之間會慢慢建立一種親密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如果把它具體性的描述,就是在兩人的心理空間上共同建造了一個「愛巢」,也可說是一個未來可能的「家」之雛形。
而隨著時間推移,兩人會變得越來越親近,對彼此也更加了解。
這種親密關係以下列方式演化:
1. 兩人在面對生活的處境時,會開始猜測對方的想法和行為,比如「他可能會這麼做」或「她大概會那樣想」。彼此發展出對伴侶「性格理解」的一套想法。所以會有一種的感覺,「我越來越瞭解我的伴侶!」。
2. 兩人之間一些原本特別的事情會變得平常。例如,第一次牽手時的興奮和緊張感,到後來就變成了很自然的事,也就是說彼此不可避免地墊高相處品質期待的高度,彼此之於對方的期待會比一般朋友來的高。比如說,心情不好時,就會希望伴侶看得出來,並且能安慰自己,但對其他朋友則沒這種期待。
3. 所以以前和對方在一起時,讓人感到開心和特別的事情,現在可能就變得普通了。就像之前說的,第一次牽手充滿驚喜緊張,後來的牽手是理所當然。
4. 戀愛初期的那種熱情和興奮感會慢慢減弱,變得平淡。但愛情並不是消失不見,而是它轉化成隱化和沈默的型態,不為我們所見,就好像一個圖形它逐漸成為生活的背景,我們生活在其中而不太能感知。
這裏叉開來講一個概念,所謂的圖形是我們注意力集中之處,好比我們看到一個投手「投球的英姿」,「投球的英姿」是我們注意到的圖形,而投手丘,身後的球場,是我們沒注意到的背景,但是圖形之所以被看見,是因為背景的烘托出來的,我們心中會解釋,他可能正在進行一場球賽,帥呆了。所以圖形能被注意力察覺,是因為在背景中顯現出來,「圓形-背景」是互相連結,成對出現,有圖形必有背景。
5. 也就是說雖然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親密,共通的連結卻越來越多,但是都「地下化」了,平時注意不到。比如說,交友圈的共同交集,習慣性的日常生活行程的搭配⋯等。這些在主觀的感覺上默默地連結成一大片,沈入生活的背景裏,我們不再說它,玩味它,因此在個人的主觀感受上,因為不再是主角(注意力集中之處),所以可能導致感情變得乏味或缺乏激情。
當初營造愛情喜悅的「情事」,現在卻是乏善可陳,愛情在個人主觀的感知上,從生機勃勃逐漸走向例行的淡然,兩人位置不斷相互拉近的結果,卻是步向愛情疲軟的空間,但是彼此的覺知卻是感覺到身旁多了一個熟悉自己的人,他的角色已成為「家人」,所謂的愛情,完成它階段性的任務,由「圖形」的性質,沒入變成了「背景」的質地,不再是個人生活中「喧鬧顯化」的樣貌,而是轉向「靜默隱化」的樣式,愛情改變它的型態,「戀人」成為「家人」。
(本文已發表在「女子漾」)
註:關於愛情間「圖形-背景」的反轉之例,可以聆聽「穗波心理師」Podcast EP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