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內視鏡」,也稱作胃鏡,是一種常見且讓你不會感到不舒服的檢查方法。很多人為了減少不適,會選擇所謂的無痛胃鏡。
無痛胃鏡通常需要額外花費一筆費用,並且需要全身麻醉讓患者進入睡眠狀態,避免檢查過程中的不舒服。
對部分患者而言,這種方式的確有助於減少對胃鏡的恐懼,特別是對檢查較為緊張的人。
當然,無痛胃鏡和清醒做胃鏡各有優點與缺點。
清醒狀態下做胃鏡,患者能隨時感受到身體的不舒服,這種有時能幫助醫師及時反應,避免引起的過度的刺激,而無痛胃鏡因為患者在麻醉中,就像在睡覺一樣,讓醫師可以更專注的檢查。因此,選擇哪種方式,主要還是依照患者本身的身體狀況。
🍏🍏🍏🍏🍏🍏
第一次檢查一般胃鏡的人,最常問的一句話是:「會不會痛?」
其實胃鏡檢查完全不會痛,那為什麼有些人都說很痛?
正確說法,應該是很不舒服,檢查的過程中喉嚨會一直想作嘔,那種感覺和暈車後的作嘔感截然不同。可能只要作嘔一次,接下來就很難控制會連續作嘔,有時你還能感覺的到胃中不時有「東西」在動,那個應該是檢查儀器的細管,前端裝有內視鏡。
檢查胃鏡的作嘔,感覺是無限循環的,而且當你作嘔時,醫生可能就會停下動作,最後造成檢查過程漫長。
那要怎麼樣能減緩作嘔感呢?
其實檢查前醫護人員就會跟你說:「鼻子要吸氣,嘴巴呵氣。」
但是對於第一次檢查的人來說實在是太模糊,要呵氣多快?要吸多用力?
所以,這裡來分享多次檢查的重點經驗,雖然這不是多光榮的事情。
我建議一開始就要鼻吸、嘴呵氣,不是感覺作嘔時才做,那時已經來不及。重點在於鼻子的吸氣,你在作嘔時,不要管嘴巴的呵氣,還是全心在鼻子的吸氣,這節奏沒先做好,後面都白費,要是節奏被打亂,就再重新回到鼻子吸氣的階段。
還有一點就是鼻子和嘴巴的過程盡量輕輕的,不要因為緊張反而很用力、或是節奏過快。
🐰🐰🐰🐰🐰🐰
病患在診間安排檢查胃鏡時,可以建議叫醫生幫你檢查時做切片,那個你本身不會有感覺,但很重要!
切片可以檢查出有無巴瑞特食道症(Barrett's esophagus),所謂的巴瑞特食道症,是一種食道黏膜病變,它是胃酸長期逆流所引起的一種病理性改變。
正常的食道內層是由扁平像皮膚一樣的細胞組成(稱為鱗狀上皮)。但如果胃酸長時間逆流進入食道(也就是胃食道逆流症 GERD),這些細胞會受損,久而久之,食道內層的細胞會被一種像腸道裡那種柱狀細胞取代。這種細胞的變化,就是我們所說的「巴瑞特食道」。
巴瑞特食道本身不一定會造成明顯不適,但它是一種癌前病變,也就是說巴瑞特食道有較高機率發展成「食道腺癌」(尤其是食道下端的癌)。
但並不是所有有巴瑞特食道的人都會變成癌症,根據研究,每年轉變為癌的風險大約是 0.1~0.5% 左右。
所以有胃食道逆流的病患,記得檢查胃鏡時,看能不能叫醫生安排切片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