料柬法門 ‧ 截流大師

料柬法門 ‧ 截流大師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


淨土警語 之 料柬法門


料柬法門

行策截流著

念佛求生淨土。釋尊於無量法門中。特垂勝異方便。然念佛一法。仍有多門。約而計之。不出四種。

一者 念佛實相。即本覺理性。如大集等經所明是也。

二者 念佛法門。即種種三昧。如諸大乘經所明是也。

三者 念佛相好。即勝劣身相。如十六觀經所明是也。

此三種念佛。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洞明事理。深達境觀。上智猶難。鈍根絕分故也。

四者 念佛名號。即一心持名。如小本阿彌陀經所明是也。

惟此一門。藉彼佛勝願力故。不論有智無智上中下根。但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七日乃至一日。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緣。即蒙彌陀聖眾接引。即為十方一切諸佛護念。

又彼佛本誓。若有眾生。欲生我國。至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所生淨土亦有四種。

一曰 常寂光土。極果聖人所居。斷無明惑盡方得生。

二曰 實報無障礙土。別圓地住以上菩薩所居。斷塵沙惑方得生。

三曰 方便有餘土。四果聖人及別教三賢菩薩。圓教十信菩薩所居。斷見思惑方得生。

此三種淨土勝則勝矣。非異方便。葢必斷惑乃生。還同豎出三界故也。

四曰 凡聖同居土。權實聖賢。與博地凡夫共居。惟此淨土。仗諸佛攝受力故。不須斷惑。兼復帶業往生。但惟信願前導。感應道交。濁障稍輕。苦輪斯脫。而又即此同居安養。豎徹方便。實報寂光。故上智即能頓淨四土。而下愚亦可三界橫超。無煩九次第修。不俟三僧祇證。是為不思議異方便。惟其異故勝也。

如此最勝獨異法門。釋迦善逝。殷勤示勸於五竺遐邦。恒沙如來。廣舌讚揚於十方剎土。豈欺我哉。

龍樹毗婆沙論云。佛法有無量門。如世間行路。有難有易。徒步則難。乘船則易。欲易行疾至。應當念佛。稱阿彌陀佛名號。疾得阿耨菩提。

又智者十疑論云。在五濁惡世。求阿毗跋致。甚難可得。譬如跛人步行。一日不過數里。若信念佛三昧。乘彼佛願力攝持。決定往生。如乘船遇順風。須臾千里。

又如劣夫。從轉輪王。一日一夜。周行四天下。非是自力。輪王力也。乃世之駕言直指者。多以西方為鈍置。謂此法門專攝鈍根劣器耳。苟能一超直入。何假他力。不思文殊普賢馬鳴龍樹。及此土智者智覺。咸發願往生。盡屬鈍根乎。

世尊於寶積會上。勸父王淨飯并六萬釋種。皆生淨土。盡是劣器乎。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安有如斯曲徑。甫育蓮胎。便階不退。奈何反屬廉纖。若夫已悟心宗。為垂警策。猶曰生生不退。佛階可期者。其難易遲速。皎然可知矣。而世之學者。或疑或謗。或恥談而不屑道。雖曰非愚非狂。吾不信也。




專心持念「阿彌陀佛」萬德洪名,期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二河白道 —善導大師對往生人之喻示
. 往生品位: 九品蓮花圖說上品往生中品往生下品往生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念佛三昧寶王論》 —飛錫法師
.《寶王三昧念佛直指》—妙叶禪師
.《普勸念佛文》及其釋義 —蓮池大師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avatar-img
一念相應一念佛
16會員
41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生西方者。當觀一丈六像在池水上。身相眾多不可徧觀。須從一相好入。謂專觀白毫一相。待觀成熟。餘相自然顯現。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棱。中則虗通彷彿如瑠璃筒。在兩眉中間。表中道也。右旋宛轉。白如珂雪。瑩淨明徹。顯暎金軀。依此想時令心堅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靜。葢明則不昏。靜則不散。
首楞嚴一經說。在法華之後。實為佛法堂奧。昔智者判教時。此經未來支那。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若令一見。必廣有疏釋。且判屬醍醐無疑矣。奈四依大士已滅。古今疏主各興異見。久如聚訟。後學不具擇法眼。靡所適從。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亦過激之論也。及乎以己智尋經。又多不能達其旨趣。則終於昧昧而已。
一念相應一念佛 念念相應念念佛 —智覺禪師~淨土警語(十五篇)勸發真信 . 申勸.又申勸 . 起三年長期示眾. 起精進七期示眾 . 料柬法門. 九品略辯. 示夏子彝居士 . 示丁耕野居士 . 柬顧兆禎居士 . 答顧兆禎居士. 名字說與金水若居士 . 首楞嚴經勢至圓通章解 . 旅三字說 . 觀佛毫相法
觀無量壽佛經云。若欲生西方者。當觀一丈六像在池水上。身相眾多不可徧觀。須從一相好入。謂專觀白毫一相。待觀成熟。餘相自然顯現。毫長一丈五尺。周圍五寸外有八棱。中則虗通彷彿如瑠璃筒。在兩眉中間。表中道也。右旋宛轉。白如珂雪。瑩淨明徹。顯暎金軀。依此想時令心堅住。心若昏散。制令明靜。葢明則不昏。靜則不散。
首楞嚴一經說。在法華之後。實為佛法堂奧。昔智者判教時。此經未來支那。故唯以法華涅槃為後味。若令一見。必廣有疏釋。且判屬醍醐無疑矣。奈四依大士已滅。古今疏主各興異見。久如聚訟。後學不具擇法眼。靡所適從。至欲盡廢疏解唯看經文。亦過激之論也。及乎以己智尋經。又多不能達其旨趣。則終於昧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