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社運揉捏:許恩恩《變成的人》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一個人,在他十幾二十歲的時光,完全浸泡在社會運動裡,那會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我自己的學運(社運)在歷史時刻開始前就已經結束了,但我有著類似的哀愁。

看著比我晚幾年出生的學弟妹成為學運的要角,那些微小的選擇不同,拉開了兩條不同的道路。後來我把自己活成無聊的樣子。


被社運揉捏


恩恩有她的故事,學運社團,士林王家,勞工大遊行,太陽花學運,香港反送中……還有很多,然後在職涯中漂流。

我的刻度要再往前一點,反媒體亂象,樂生,學權,苗栗大埔,華隆罷工……還有很多,然後在無聊的職涯中漂流。


不是社運明星,但也不至於完全沒沒無聞,好像在某些重要時間點做出了一些貢獻,但在那個時間之後就是話當年的普通人了。

在社會學的課堂上,老師們總是會說要「打開社會學之眼」,同時也會警告你「打開之後就再也回不去了!」在課堂上「開眼」的還好,在街頭上被打開的人,一輩子都回不去了。時間軸分裂成兩個,一個是你自己的,一個是與他人共享的,以運動為原點的,結構下的。不管過了多久,不管變成什麼樣的人,你總是能在那些人身上聞到同類的味道。

許恩恩的《變成的人》寫的是她自己經歷社會運動之後(尤其是最具時代意義的太陽花),把社運帶在身上,然後變成什麼樣的人的故事。「變成的人」這個標題既是問句也是回答,當我在閱讀她的文字時,腦中同時出現了許多人的模樣,藉由她點畫的座標,同時讀到了好幾個人的故事。


時空夾縫中的結構


恩恩所處的幾年的學運、社運參與者,正好在回應台灣社會的重大問題。太陽花學運像是一個巨大的象徵,對抗的不只是服貿協議,反對的不只有政治黑箱,還在回答台灣人究竟想變成什麼樣的人,台灣社會將要走向哪個地方?


我們沒有要跟中國一起了,我們要獨立、自由、民主。


第一次聽說她去參加沖繩的和平營隊的時候,我還覺得很奇怪。雖然我們在大學時也看日本的學運紀錄片,對於尾瀨朗的《家》印象深刻,但從來不知道沖繩與日本的矛盾關係,不知道他們如何看待美國駐軍。我們聽社團裡的左派學長講述工運和學生組織,學到一些好像有用的組織方法和運動理念;然後聽白色恐怖時代的運動者故事,不是「台灣人被壓迫」的大眾觀點,而是跨時代的抵抗者內心的掙扎。社運者紀錄的歷史是如此微小。

太陽花學運的發生與香港雨傘革命遙相呼應,社運團體牽線帶我們彼此認識,後來緬甸僑生在清大的學生宿舍裡辦講座講緬甸學生運動,從結構上來說是亞洲的民主運動浪潮,但是縮小到個人生命時,就是「我曾經見過面、吃過飯、喝過酒的朋友」,然後這些「朋友」在過了幾年之後,被結構碾過去了。

太陽花學運之後,民進黨政府執政,有許多人因此參與進民進黨政府及外圍組織的運作,或者新興的第三力量政黨,安穩的日常生活,把「運動」轉化為「日常」。

香港的雨傘革命之後是反送中,然後是香版國安法,一波又一波的抓捕。恩恩曾經跟我說,她熟悉的香港友人現在在牢裡,她自己的「前途」是看得見的,但身在香港的他們的「前途」就是這樣了,用肉身抵抗整個結構,等待光明,等待日常回歸。

我沒有熟識的緬甸友人,但是在新聞上看到因抗爭而殞命的學生的消息。

其實中國也是有異音的。2014年太陽花的時候我在中國,當時見到的許多中國民運人士,幾個月後就在牢裡了。十年過去了,有些人還身陷囹圄,有些人逃到海外。如果他們是主流社會的異音,那他們是「中國」嗎?如果我們是主流社會的異音,難道我們不是「台灣」嗎?諸如此類,為什麼「太陽花」可以成為時代的力量,而「雨傘」不行,「白紙」不行?個體意志的匯集,什麼時候會成為扭轉結構的民主力量?


我沒有答案。


我們都以為「日常」會繼續,但在歷史來臨的時刻,日常被中斷了。然後歷史時刻走遠,我們在日常中消化巨變。


重要與不重要的不平等與平等


有些朋友很在意社運中展現的「階級」,太陽花因此有「大腸花」論壇。

我好像也曾經在意過,在人人被碾進相同的運動的時刻,為什麼有些人講著流利的外語,憑著俊俏的臉蛋、不凡的家世成為明星,並且很快地兌現明星的價值,有些人換到高官厚祿,有些人換到穩定伴侶,有些人換到工作機會。然而大多數平凡人什麼都沒換到。

只是單純地被捲進去,以為大家是平等的,做了一場夢之後又回到空無一物的普通日常之中。


有人寄恐嚇信給認識的學運明星,要求他們負起責任來消弭差異。


但後來我覺得事情是反過來的,如果沒有運動,根本沒有片刻的「平等」機會,大家的人生根本不會有交集。教授的孩子依舊會出國,勞工的孩子依舊在打工。

社運的歷史時刻只是提供了一面透鏡,讓我們觀看別人折射出來的人生。


性別與愛與關係


恩恩在書裡寫了她的故事,雖然只有一部分。但是我們經歷過也聽過,許多不那麼美好的關係。

性別好像是一個問題,但是沒有人保證身為什麼性別就能幸福快樂。

性傾向好像是問題也不是問題,總是有人可以過得開心,有些人痛哭流涕。


別人我不知道,但是學姊們告訴我們,不要在社運中找親密關係,我們也把這份告誡傳遞給學妹們。


我們沒有告訴學長或學弟,他們自有一套詮釋系統。


真是奇怪,在運動中我們無分性別,為了某個理念同心協力;但是回到日常生活時,卻在每日的生活中彼此折磨。

最奇怪的是,過了很多年,我還是可以流著淚告訴你,我依舊愛著十年沒有聯絡的那個朋友,而且我們是仇人。


變成什麼樣的人?


這本書的最後幾個章節寫得越來越抽象,面對已逝的朋友,以及未來的自己。

在讀這個部分的時候,其實我是透過這些文字,去閱讀平行世界的文字。從此刻到未來,你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怎麼去回答,結構丟給我們的議題?


我還是沒有答案。



***

亂寫一通終於寫完了,這是我的閱讀心得。感謝恩恩,把這本書寫出來。

avatar-img
76會員
39內容數
理解中國,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熱鬧。本專題嘗試用輕鬆的方式,深入淺出的觀點,帶你走進中國的方方面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多明卡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女性主義者、知名小說家李昂,1997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因為知名女性公眾人物對號入座故事中的主角,引發軒然大波。最近出版了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重新讀完後,這是我的反思。
這本是我很支持的BL小說作家林落老師的新書,入手之後利用年假期間讀完了。《歌手的職業素養》描述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小歌手蘇奕找上大老闆任陌非,嘗試用自己的身體換取資源;一開始是純粹的肉體關係,但是隨著時間過去,糾纏漸深,兩人逐漸克服各種問題,面對彼此、也面對自己的真心。
2022年《美麗的他》日劇上映之後獲得廣大歡迎,台灣的出版社也因此代理了凪良汐的一系列BL小說。我沒有看日劇,但讀了《美麗的他》、《親愛的妮可》。這本《流浪的月》是凪良汐的文學向作品,獲得2020年日本本屋大賞,並改編成電影。實際上,這是一本「歪斜的人」如何彼此扶持,找到屬於自己的「正常」的故事…
4/5流浪的月
《芬妮的勇敢旅程》故事的主軸是十二歲的芬妮的逃難記,在法國被納粹德國控制的背景下,父母將他們送到法國邊境小鎮默熱沃,讓他們接受福爾曼夫人的照顧。隨著墨索里尼的失敗,義大利人即將離開這裡,福爾曼夫人著手安排孩子們的逃難事宜,她打算讓他們逃往瑞士的法語區,在這裏他們可以得到庇護,平安地待到戰爭之後。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封設計得很吸引人,白衣黑裙的少女站在階梯的頂端,周圍是高樓與紛飛的蝴蝶,說明了這是個關於少女終結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本小說既是一本解謎之書,也是一本回答之書——物質豐饒、自由度大增的年代,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青少年自殺?長大成人之後的人,難道真的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問題?
雷克為人所知,早已不再是他徒步中國的壯舉,而是他作為一個中文流利的「老外」,不避談中國時政、不迴避批評中國政府與社會文化,總是懇切的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本書記錄了老雷2007-2008期間的中國徒步之旅,他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掙扎。
女性主義者、知名小說家李昂,1997年發表了短篇小說〈北港香爐人人插〉,因為知名女性公眾人物對號入座故事中的主角,引發軒然大波。最近出版了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重新讀完後,這是我的反思。
這本是我很支持的BL小說作家林落老師的新書,入手之後利用年假期間讀完了。《歌手的職業素養》描述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小歌手蘇奕找上大老闆任陌非,嘗試用自己的身體換取資源;一開始是純粹的肉體關係,但是隨著時間過去,糾纏漸深,兩人逐漸克服各種問題,面對彼此、也面對自己的真心。
2022年《美麗的他》日劇上映之後獲得廣大歡迎,台灣的出版社也因此代理了凪良汐的一系列BL小說。我沒有看日劇,但讀了《美麗的他》、《親愛的妮可》。這本《流浪的月》是凪良汐的文學向作品,獲得2020年日本本屋大賞,並改編成電影。實際上,這是一本「歪斜的人」如何彼此扶持,找到屬於自己的「正常」的故事…
4/5流浪的月
《芬妮的勇敢旅程》故事的主軸是十二歲的芬妮的逃難記,在法國被納粹德國控制的背景下,父母將他們送到法國邊境小鎮默熱沃,讓他們接受福爾曼夫人的照顧。隨著墨索里尼的失敗,義大利人即將離開這裡,福爾曼夫人著手安排孩子們的逃難事宜,她打算讓他們逃往瑞士的法語區,在這裏他們可以得到庇護,平安地待到戰爭之後。
《那些少女沒有抵達》書封設計得很吸引人,白衣黑裙的少女站在階梯的頂端,周圍是高樓與紛飛的蝴蝶,說明了這是個關於少女終結自己生命的故事。這本小說既是一本解謎之書,也是一本回答之書——物質豐饒、自由度大增的年代,為什麼仍然有這麼多青少年自殺?長大成人之後的人,難道真的度過了青少年時期的各種問題?
雷克為人所知,早已不再是他徒步中國的壯舉,而是他作為一個中文流利的「老外」,不避談中國時政、不迴避批評中國政府與社會文化,總是懇切的提出自己的想法。這本書記錄了老雷2007-2008期間的中國徒步之旅,他的所見所聞與內心掙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不是要戰誰好,誰不好,而是我發現了自己的改變,我有點不知所措。 高中參加社團後,我一直都是個很活潑的人,別人眼中的開朗女孩、少根經、不太計較、好動、熱愛嘗試新事物,大概就是那時期的代名詞。 上了大學,也更加活躍,參加很多活動,社團,總是在課業與社團中來回穿梭,馬不停蹄,持續的燃燒自己的熱情。
Thumbnail
平凡而無甚特別的主角,週身稜角、不那麼體制的配角,在大學求學時期短暫交會,經歷了種種變故和磨礪,那還是西元2000年左右時。 20歲,是競表智力才情的年紀,是還能浪擲時間在情愛和不知所以地摸索的年紀,離開校園之後,時間就像加速前進似的,再往後好像都是一彈指間的事情,生活的各種零零碎碎,推搡著人一路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種種的體驗,從出生到上學從上學到出社會接著按照社會教育的種種去經歷身分的轉換,工作、結婚、買車、買房,付房貸、生孩子養育成人然後一路朝死亡邁進。 這是社會多數人經歷的種種歷程,當然這是在集體的意識架構下所做的安全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特別的角色去體驗生命,出家、創業、決定單著或著被迫
去搜索其他同樣流落在社會上、卻有獨立的成績的知識分子(古今不論),我想這是我給自己近期暫定的一個目標。
Thumbnail
回想過去青春期的年少歲月,我們是否曾對父母出言不遜,甚至爆發嚴重衝突呢? 或是在學校遭遇到嚴重的人際困擾而對校園生活提不起勁,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茫然呢? 青春期正是一個人逐漸開始展現出個人主體意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賀爾蒙影響生理與心理的艱難考驗,加上學業繁重更是讓壓力加劇,種種因
2022.01.11 「若人類完全捨棄傳統,那麼,我們還會記得自己從何而來嗎?」——許恆康《也許生命沒有一種絕對》 大學以前被囚在課本所搭建的世界當中,對生活的感知僅限於每天的嘻笑玩鬧與偶爾的傷春悲秋,再多便是在升學壓力底下偷偷喘息,那時候覺得好像一輩子都會是這樣的小日子。 北上讀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最近在讀《被壓榨的一代》,跳章節速讀。第一章講高學歷無用,第四章講上層階級的底層生活,作者用個案討論各式各樣的壓榨,關於「做你所愛」的破滅、薪資停滯、房價、入不敷出……的一些故事。 在兩個章節裏頭,受困的皆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學子。而在第四章最後一個小標是「你不屬於這裡」,那瞬間我想起了《今生是
Thumbnail
朋友說他很討厭「出社會」這個說法,好像學生不是社會的一份子一樣。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不是要戰誰好,誰不好,而是我發現了自己的改變,我有點不知所措。 高中參加社團後,我一直都是個很活潑的人,別人眼中的開朗女孩、少根經、不太計較、好動、熱愛嘗試新事物,大概就是那時期的代名詞。 上了大學,也更加活躍,參加很多活動,社團,總是在課業與社團中來回穿梭,馬不停蹄,持續的燃燒自己的熱情。
Thumbnail
平凡而無甚特別的主角,週身稜角、不那麼體制的配角,在大學求學時期短暫交會,經歷了種種變故和磨礪,那還是西元2000年左右時。 20歲,是競表智力才情的年紀,是還能浪擲時間在情愛和不知所以地摸索的年紀,離開校園之後,時間就像加速前進似的,再往後好像都是一彈指間的事情,生活的各種零零碎碎,推搡著人一路
Thumbnail
我們從小到大經歷了種種的體驗,從出生到上學從上學到出社會接著按照社會教育的種種去經歷身分的轉換,工作、結婚、買車、買房,付房貸、生孩子養育成人然後一路朝死亡邁進。 這是社會多數人經歷的種種歷程,當然這是在集體的意識架構下所做的安全選擇,有些人選擇了特別的角色去體驗生命,出家、創業、決定單著或著被迫
去搜索其他同樣流落在社會上、卻有獨立的成績的知識分子(古今不論),我想這是我給自己近期暫定的一個目標。
Thumbnail
回想過去青春期的年少歲月,我們是否曾對父母出言不遜,甚至爆發嚴重衝突呢? 或是在學校遭遇到嚴重的人際困擾而對校園生活提不起勁,也對未來的人生感到茫然呢? 青春期正是一個人逐漸開始展現出個人主體意識的關鍵時期,同時也面臨賀爾蒙影響生理與心理的艱難考驗,加上學業繁重更是讓壓力加劇,種種因
2022.01.11 「若人類完全捨棄傳統,那麼,我們還會記得自己從何而來嗎?」——許恆康《也許生命沒有一種絕對》 大學以前被囚在課本所搭建的世界當中,對生活的感知僅限於每天的嘻笑玩鬧與偶爾的傷春悲秋,再多便是在升學壓力底下偷偷喘息,那時候覺得好像一輩子都會是這樣的小日子。 北上讀
Thumbnail
前幾天我在「報導者」閱讀到鄭宜農的文章,算是有感而發吧,而以下是我先手寫之後的文章,想以電子檔的形式保存。 記得有一次印象很深刻的一個瞬間,大概是小學三年級或四年級吧,由於英文在學校怎麼都學不好,被送去補習班,一開始都還算順利,直到併班,現在回想起來,這是我第一次明顯感受到自己和群體的差距。
最近在讀《被壓榨的一代》,跳章節速讀。第一章講高學歷無用,第四章講上層階級的底層生活,作者用個案討論各式各樣的壓榨,關於「做你所愛」的破滅、薪資停滯、房價、入不敷出……的一些故事。 在兩個章節裏頭,受困的皆是人文社會學科出身的學子。而在第四章最後一個小標是「你不屬於這裡」,那瞬間我想起了《今生是
Thumbnail
朋友說他很討厭「出社會」這個說法,好像學生不是社會的一份子一樣。
讀了《可是我偏偏不喜歡》之後,我想起了我的叛逆期。 十七歲,我第一次離家,到台北念大學,當時我第一次感受到自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課,出門不用和任何人報備,玩到幾點都可以。那時我加入兩個社團,把社交活動排得滿滿的,交了男朋友,還決定暑假不回家,繼續住在宿舍,參與社團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