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 - 深讀的技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每一本被稱作「經典」的著作,皆存有超越時代的普世價值,正因為有許多人認為「此書必須傳世」,經典才能通過歲月的考驗,被人一讚再讚,歷久不衰。

每星期一,日本的NHK教育台都會播出一檔電視節目,名叫《用一百分鐘瞭解名著》。這個節目專門用易懂的方式來為觀眾介紹古往今來的經典名著。節目製作組需要開會決定將分享給觀眾的名著列表,同時也需要尋找適合擔任書本解說的專家。身為這個節目的製作人的作者需要決定每集的主題,寫好計畫後交給現場導演,並負起節目最終的品管責任。這個節目以一個月介紹一本書的速度來製作節目,可想而知因為工作需求而產生的閱讀量是巨大的。他在前言就提過自己光是為了做節目所看的書,加起來便將近一千本。更不可思議的是,他並非從小就是好閱讀的小孩。這就證明了,閱讀是可以後天形成習慣,而且精進的。這本書妙的地方在於,作者秋滿吉彥分享的讀書方法,就連平時不習慣翻書的人也能輕鬆運用,十分實用。筆者會挑選三個讓人印象深刻的片段,跟大家分享。

除此之外,白伯還說了:「等你回過神來,會發現一步步前進的路都掃完了,你連自己是如何辦到的都不知道,甚至覺得輕而易舉。」閱讀也是如此,要是一直書剩下來的頁數,心想「怎麼還剩那麼多」,只會讓自己先內心受挫,覺得「我不可能看完」。但是,只要每天集中注意力讀五分鐘、讀時只想著當頁的內容,就會發現意外地簡單。某天當你回過神來,會發現自己竟然讀了這麽多頁。

現代人工作忙碌,下班節目又豐富,加班聚會都快要分身不暇,而閱讀需要靜下心神才能讀得進腦。到底都市人要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作息中,抽取時間專心閱讀呢?作者秋滿先生給出的答案很簡單:那就是「五分鐘」閱讀法。他認為一開始不必為自己設下太宏大的目標,短短五分鐘即可。上述引述的內容,是秋滿先生閱讀名著《默默》後的得著。《默默》(Momo)是兒童文學名著,故事主人翁是一位名叫默默的女孩。她和她的清道夫朋友白伯有過一段關於時間速度的談話。白伯曾經有一個關於掃地的煩惱:他在過程中不時抬頭確認前方道路,卻覺得這條路怎麼掃都沒有掃完的一天。於是,他改變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他不再看著前方,而是眼前的一步,下一次的呼吸,和下一次會懂掃把的動作,就這樣而已。不知不覺,路就掃乾淨了。秋滿先生要講的道理很易懂:欲速則不達,要活在當下。掃地的故事可以套用在閱讀上,就算閱讀了一分鐘,也已經打開了自己視野。是一件值得高興,讓人滿足的事情了。

然而,遇上整頁滿滿都是字的書籍,若是能在書上寫字、劃線,將有效幫助讀者釐清哪些部分對你來說很重要,在日後重讀時,也能提升效率。更重要的是,這本書將會成為世界上唯一一本「屬於你的書」,使人產生依戀之心,在許久以後的將來,成為自己寶貴的財產。

韓裔作家金正勳曾在《一生難忘的閱讀》中寫道,身為作者,最開心的莫過於看到讀者拿著寫滿註記、讀到破破爛爛的書來聽演講。筆記,在我們的思考中能發揮多大的能量呢?秋滿先生提到,很多人在閱讀的時候會有一個障礙:那就是弄髒書本。在他眼中,弄髒書本是必要的,理由如上。他亦給有障礙的讀者一個建議,就是把自己想法筆記下來的這個行為重塑成「與作者合著一本書」。從「不珍惜乾淨的書本」,變成「與作者並肩前行」,甚至是「昇華所學」的積極想法。在此之上,秋滿先生更給出了一個他試驗多年、行之有效的讀法,那便是「ABQ」閱讀法了:分別以ABQ為代號,在書中圈出對應「重要」、「在意」、「不懂」的段落。「A」是你認為無論由誰來讀都很重要的部分,以及你認為值得學習的地方。「B」是你覺得難以言喻的部分,也不是完全看不懂,但就是很在意,感覺這句話也像在對你提問。最後,「Q」是你已經舉手投降,實在看不懂的部分。同時,在圈起來的段落旁邊寫上索引,內容是甚麼都可以,只要自己看得懂就可以了。這樣做不但可以幫助你迅速掌握整本書的架構,而且這些圈起來的點與點可能會連成意外的線,啟發你得出全新的觀點。請大家試試看吧!

我們可以把故事當成虛構內容、當成有趣的奇幻故事,同時也可以把故事裡的登場人物當成自己,向他們學習工作態度和人生哲學,運用在自己的生活和職場。如此一來,讀過的東西會與「自己的人生接軌」。

最後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方法是,將閱讀體驗用於人生之中。秋滿先生第一次實際感受到人生與書本的連結,是在一九九一年六月。當時,長崎縣的雲縣普賢岳發生火山碎屑流災害,死亡人數超過四十人。在事件發生的一個月後,上面決定要做組合屋受災戶的艱困生活報導,由秋滿先生負責採訪。這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情,因為這樣的行為對當時生活仍在混亂中的居民來說,可能會造成二次傷害。畢竟,誰會在這個時間有心情悠閒地接受採訪呢?就算在這種時刻,幫助他克服這個心理障礙的不是他人,而是帶在身邊的《默默》。默默是個不起眼、外表寒酸的小女孩,卻因為擅長傾聽而吸引許多人前來訴說,找回活力。內向的人會打開眼界,生出勇氣;不幸的人和擁有煩惱的人也會獲得希望和光明。默默沈默傾聽他人說話的這些段落,啟發了作者:只要擔任「默默」就可以了。不用急著說自己的,而是用心聽,把對方的優點引導出來,無須煩惱。在一段時間過後,一路看著作者成長的主管也對他加以肯定。可見,光是閱讀是不足的,更要知行合一。實踐帶來的滿足並非平面地閱讀能夠取代的。

以上是筆者認為書中提及的非常實用的讀書法,希望大家閱讀後能夠到書店支持作者。下次再見!


avatar-img
27會員
39內容數
你好,歡迎來到我的沙龍。我是一名專注在語言學習的創作者,希望透過實踐從書本學到的方法跟大家分享自己的體驗和成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亦書 的其他內容
一、執行墮胎者;二、協助墮胎的醫生、助產士、藥劑師或其他相關人士;三、接受墮胎者;四、宣傳墮胎和避孕思想者,皆得判刑罰緩。上述第二類人士,可將其驅逐出境,或是永久、暫時禁止執業。 (拉盧斯新版大辭典 一九四八年版)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安妮艾諾是一名法國作家。她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自傳體為主,大量誠實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
一個人必須有批判性,才能看見表象背後的事物。(佛諾姆) 佛諾姆在一九五六年完成愛的藝術,呼籲人們會到自身人格的重塑,完整自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取向的人,積極打磨自己愛人的能力。具有社會學家、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專家等多重身分的佛諾姆,更在他精神分析的專業領域,強化關於愛的實踐的深化。聆聽的藝術就紀錄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紀錄是突破思考極限的最佳利器。把所有單純的想法紀錄下來,它們便會成為方法、成為歷史。(金翼漢) 金翼漢畢業於首爾大學韓國史學系、東京大學歷史研究所。現為明知大學紀錄與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並擔任韓國紀錄學會與韓國國家紀錄研究所所長。巨人的筆記是他為了向大眾推行紀錄的方法而撰寫的一本書。他認為從回顧人
一、執行墮胎者;二、協助墮胎的醫生、助產士、藥劑師或其他相關人士;三、接受墮胎者;四、宣傳墮胎和避孕思想者,皆得判刑罰緩。上述第二類人士,可將其驅逐出境,或是永久、暫時禁止執業。 (拉盧斯新版大辭典 一九四八年版) 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安妮艾諾是一名法國作家。她的文學作品大多都是自傳體為主,大量誠實
創造性是人人都可以擁有的一個態度,除非他有心理和情感的障礙。(佛諾姆) 人類的存在的弔詭在於,人既渴望親密關係而又追求獨立,既想和他人結合又想要保存自身的獨特性和特殊性。(佛諾姆) 我們沒有公開的權威,卻有匿名的權威,表現在充滿情緒性的期待上,而非明白表示的命令。
閱讀生活大師的著作,學會理解它們所言的真正涵義,在「你想如何生活」這個問題上形成自己的信念。(佛諾姆) 存在的藝術是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心理學家佛諾姆在繼愛的藝術和聆聽的藝術後所撰寫的第三部曲。佛諾姆在探討精神分析之後,在存在的藝術一書中繪製了一套引導人邁向存在的步驟。他認為社會分析和個人分析是密不可
一個人必須有批判性,才能看見表象背後的事物。(佛諾姆) 佛諾姆在一九五六年完成愛的藝術,呼籲人們會到自身人格的重塑,完整自我,成為一個有創造力取向的人,積極打磨自己愛人的能力。具有社會學家、心理治療及精神分析專家等多重身分的佛諾姆,更在他精神分析的專業領域,強化關於愛的實踐的深化。聆聽的藝術就紀錄
愛某一個人並不只是一種強烈感情,它還是一個決定,一個判斷和一個承諾。(佛洛姆) 美國心理學家多拉德認為佛洛姆同時是社會學家、哲學家、歷史學家、精神分析家、經濟學家和人類學家,也是人類生命的鍾愛者、詩人和先知。一九五六年,佛洛姆出版了愛的藝術,他是當時第一個認為「愛」和「愛的能力」是值得談的學者。這
紀錄是突破思考極限的最佳利器。把所有單純的想法紀錄下來,它們便會成為方法、成為歷史。(金翼漢) 金翼漢畢業於首爾大學韓國史學系、東京大學歷史研究所。現為明知大學紀錄與資訊科學研究所教授,並擔任韓國紀錄學會與韓國國家紀錄研究所所長。巨人的筆記是他為了向大眾推行紀錄的方法而撰寫的一本書。他認為從回顧人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1. 讀書基本的紀錄: - 紀錄書籍情報和感想是讀書的基本步驟。這個建議來自日本作者倉下忠憲的著書《ロギング仕事術》,在書中的第133頁提到這一點。從高中開始,我的閱讀記錄方式就一直在變化。 2. 書店探索的重要性: - 高中的國文老師李靜妤在第一堂課時告訴我們:「高中生要
2024年6月15日,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日子已經過了16年, 從16歲的高中一年級到現在的32歲。 雖然一年都會翻數百本書, 但值到今天,我才發現一個能高效率讀書的方式。 這個方式是:選7本書,整天就讀這7本, 每一本只要遇到有啟發的段落, 就摘錄出來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今年年初在盤點個人目標時,意外發現閱讀30本書,對時間思維的認知改變,是快速閱讀的第一步驟。建立有目的性的閱讀思維,並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快速閱讀不是重點,重點是內化了多少知識。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因為從大一暑假開始看課外書,大概已經滿了一年了,這幾年來閱讀有帶來些成長,想要列出幾點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 這裡說的書是課外書,而且是以工具書為主,也就是知識型和方法類的書 案例和故事 在書中,方法和觀念是最重要的,而故事或案例則是用來解釋或輔助說明,那麼如果你已經對這些方法和觀念有理解透徹
1. 讀書基本的紀錄: - 紀錄書籍情報和感想是讀書的基本步驟。這個建議來自日本作者倉下忠憲的著書《ロギング仕事術》,在書中的第133頁提到這一點。從高中開始,我的閱讀記錄方式就一直在變化。 2. 書店探索的重要性: - 高中的國文老師李靜妤在第一堂課時告訴我們:「高中生要
2024年6月15日, 清風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日子已經過了16年, 從16歲的高中一年級到現在的32歲。 雖然一年都會翻數百本書, 但值到今天,我才發現一個能高效率讀書的方式。 這個方式是:選7本書,整天就讀這7本, 每一本只要遇到有啟發的段落, 就摘錄出來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可以將一本書先概括性的做筆記,過些日子回過頭來,看完自己摘要後,重讀一遍時,每一章節都做短一點的筆記,然後就可以停,不需要進一步。不是說一定不要,你真的很愛,要反覆看,每一行的紀錄,也是個人自由,這邊講的是一般情況。
Thumbnail
《深讀的技術》的作者秋滿吉彥從不喜歡閱讀,到作為長壽節目《用100分鐘了解名著》的製作人,以自身經驗帶領由開始讀書到步步走入深讀的世界。比起硬技巧分享,作者以他個人深讀過或有重大意義的書作例子,令技巧更具體。同時讀起來也容易有共鳴,然後開始行動。在讀完這本書後,我立刻把技巧用在了之後閱讀的兩本書中。
這本書跟[只有讀「書」能抵達的境界]同一個作者,不過是比較早的作品。我是想試試「作者月」,如果讀同一個作者的書,會不會比較了解作者的想法。再來就是覺得自己閱讀的速度不快,還要一邊輸出寫筆記,寫出來的也很凌亂,想知道有什麼可以幫助自己的方法,筆記整合或是增加思考...等。 本書提到以下三件事以及我的
Thumbnail
我們都知道,想要"言之有物"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大量閱讀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內在,但是最近有不少人問我,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被灌輸要大量讀書,但是讀的這些東西,究竟要如何內化,成為我們可以信手拈來的分享內容? 今天這篇文章,作者提出一些方向,讓大家可以透過閱讀建立觀點。
Thumbnail
今年年初在盤點個人目標時,意外發現閱讀30本書,對時間思維的認知改變,是快速閱讀的第一步驟。建立有目的性的閱讀思維,並內化為自己的一部分。快速閱讀不是重點,重點是內化了多少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