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起床,匆匆忙忙梳洗後出門上班,經過便利商店,自然而然地走進去,買一杯拿鐵,作為一天的開始。下午工作之餘,也時不時的走到便利商店買一杯拿鐵,做為辛苦工作的小確幸。後來才知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中了「拿鐵效應」。
拿鐵效應(Latte effect),或是拿鐵因子(Latte factor)一詞,出自美國知名理財專家大衛·巴哈(David Bach),透過拿鐵來暗示每天花費在咖啡、飲料、甜點、雜誌、網路訂閱這類可有可無的日常開銷,雖然金額不大,可以暫時滿足慾望,但是日積月累下,也是一筆可觀的花費。例如平均每天花費100元在這些上面,一年就需要36500元!
其中原因我認為有幾個:
以前常常聽長輩說,以前工作很辛苦,賺的錢要幫忙維持家計,或是要繳房貸,養小孩,不太有什麼額外的錢可以用在休閒娛樂,把錢存起來才是正確的。另外就是以前也沒有那麼多誘惑,光是一個月能買一支叭噗冰就很奢侈了。
現在相對富足,自己賺的錢不需要都給家裡,反而可以將錢用來滿足自己的慾望,網購逛一逛,這件衣服好看,買,這個保養品在促銷,買;天氣不論冷熱,看到飲料店就會不自覺地覺得口渴,買個一杯犒賞一下自己應該不為過吧;外面下大雨,不想出門,不如訂個Ubereat。無形之中,錢就會像沒關緊的水龍頭,緩慢而不自覺的的流失。
2. 及時行樂
平時工作好辛苦,需要一些「小確幸」來撫慰一下身心。「小確幸」是指生活上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出自於村上春樹的作品。上班配一杯拿鐵,下班買杯飲料,花費不多,卻可以讓自己開心。比起存起來,將來拿來付幾十年的房貸,花這一點錢無傷大雅,甚至現在房價一直漲,根本買不起,那不如把錢拿來滿足自己現在的慾望,及時行樂才不會讓生活太苦悶。
那麼,要如何避免「拿鐵效應」?當然,我們不是聖人,沒有必要處處省,搞的自己不僅生活沒有品質,還過得不開心。這時候,理財規劃,就是一個可以避免的方式。首先,要記帳,將自己平時的所有花費都記錄下來,食衣住行育樂,樣樣都不漏。再來檢視一下自己花費在想要的事物上面有多少?思考一下是真的有需要花錢,還是其實可以不買的。最後再設定一個花費上限,規定自己一個月只能拿出多少錢在這些「拿鐵」上面,如此一來,就可以有效跳脫「拿鐵效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