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起這本書感觸頗深,一來我和作者一樣同是南部孩子,二來我也曾在日本待過一段時間,對書中描寫的料理也有許多記憶和印象
挑了幾篇極共鳴的:
比如家庭餐廳
"也唯有那種時刻,會特別想要點一份漢堡排,作為遲來的早餐或有點早的午晚餐。漢堡肉不像美式速食店那樣夾在上下兩層的麵包裡,被迫與洋蔥或番茄切片或起司擠在一起,而是成為主食,有自己的醬汁,佔據白色瓷盤的主舞台,搭配少許水煮青菜如綠色花椰菜或紅蘿蔔,外加一碗白飯。"
以前在日本打工領薪水時,慰勞自己時會去家庭餐廳吃飯,家庭餐廳直翻就是family restaurant(日文差不多也是這樣念),多為套餐組合,而且幾乎各樣料理都有,有義大利麵、咖哩飯、丼飯,還有書中提到的漢堡排。價錢合理,還有附飲料和甜點,座位也舒適,即使一個人吃飯也沒問題。
比如冷便當
"這些年,逐漸學會跟冷便當低調交往了,沒什麼入口濃烈的熱情,只要慢慢咀嚼也就懂得對方的心意。冷便當,其實沒那麼冷漠啦!"
有陣子看日劇,很憧憬主角自己帶便當去公司,不用微波加熱,直接冷冷的開動。
我也趁著那種心情浮上頭時,趣味的做了幾次冷便當,同事好奇的問:不用加熱嗎? 因為我是一早起來做所以食物還很新鮮可口好吃。
但冷便當真的要看時機,我覺得適合春秋二個季節做剛好,台灣夏季太熱,有些食材沒處理好,放到中午就發臭了,冬天則是太冷,腸胃容易吵著要吃熱騰騰的湯料理。
主要還是時機,年輕剛入職場,動力較多。等過一段時間,不再是社會新鮮人後,就不再夢幻要早起做便當,每天睡飽比較實在。
比如南部粽
"厲害的水煮南部粽,米心要透,卻不過於軟爛,還保有黏度恰好嚼感,水煮的時間跟火候的控制都不容易。餡料必定有香菇、栗子、鹹蛋黃、花生,比較特別的還會有一小塊魷魚。內餡的肉塊必然是肥瘦均勻,且不能是肉片,必須是塊狀,全肥又太膩,肥瘦達黃金比例,就完美了。"
南部粽北部粽真的是一個常年熱門的話題,我因為居住在南部,自然是投南部粽一票,但平日我可不愛吃,畢竟糯米不易消化,只有在五月的季節裡會跟風想吃,而且一吃就一個月。
我們老家中和作者差不多,包一樣的食材。而且重點是一串粽子會吊著放大約一週,期間餓了,或者不知道吃什麼的人,就可以解下一顆當正餐吃,偶爾親戚走訪來家裡時,看到粽子隨手也解一顆試試(以前鄉下親朋好友拜訪真的都很隨性)。
我不愛就著粽葉吃,怕黏手,還是喜歡解開至碗裡,淋些醬油膏或豆瓣醬(居然不是甜辣醬),用筷子一口一吃,而且必定先咬掉粽角再慢慢吃掉內心,
我愛的粽料有肉、香菇、蔥頭和栗子,必定都是家裡包的材料。以前阿嬤在時每年都包,鄉里還會辦包粽子比賽,就舉辦在廟的廣場前,大家熱鬧的包著粽子,我至今還不知道評分標準是什麼?只知道賽完有很多粽子可以吃。
我們家院子有一鍋小爐灶,燒的是乾柴和樹皮,想起來鄉下老家的鄰居街坊似乎也都有院子和爐灶,是家家戶戶的標配。粽子包好後,即刻在院子裡升火悶煮,不一會兒整個里鄰都是粽子香。
比如甘蔗
"我看過穿著時髦套裝的四姑和尾姑削甘庶的模樣,簡直是武功高強的俠女等級;父親削甘蔗的風格比較像擅長雕刻的匠師,動作慢,但削得均勻削得美;阿伯削甘蔗的速度快,咻咻咻,彷彿有風;尾叔比較倒楣,因為排行最小,常常削甘蔗削到一半,被其他兄姐取笑揶揄,被迫提前出局;如果是阿公削甘蔗,沒人有意見,子孫安靜圍成一圈,不敢吭聲。"
姨婆以前夏秋之際會載著甘蔗去市場賣,推一台小小的三輪車。
爸爸和叔叔假日時也會跟著去幫忙。
當時甘蔗是一大綑的放在我們院子中,(以前作業沒寫時,曾被用甘蔗打過),鄰居知道我們家有甘蔗,想買時就會直接走進家裡選購,不只姨婆,阿公阿嬤也都會削甘蔗,應該說當時誰在家誰就負責削甘蔗。
削甘庶的手勢與帥度,真的如書中所寫,人人不盡相同,大人在削甘蔗時,我們就撿甘蔗皮完,偶爾有餘下的一兩根可以給我們咬著來吃。
我不怎麼愛吃甘蔗,因為它不能真的吞下,只能咬出汁液。但我們家的大人都樂此不彼,每逢中秋節時或聚會時,總有人會削甘蔗來吃,後期姨婆年紀大,沒再賣甘蔗,家人也會吵著要吃,跑去市場找尋。可惜現在市面上賣甘蔗的店家愈來愈少,即使有也都是自動削甘蔗機,很少看到現場人力削甘蔗,所以每到中秋,總是懷念我們舊家那個院子和滿地的甘蔗皮。
太多回憶融入在我們的吃食之中,台灣也不愧是美食王國,各行各業都和食物息息相關。
一直很喜歡米果的文字,簡單淡雅,又迴蕩在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