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親密關係發生吵架事件,導火線是吹冷氣的時間跟頻率。老實說,大抵每年夏天都會因為兩人對冷氣的需求不同而產生摩擦,只是衝突大或小而已。然而,導火線往往只是短期的表面原因──伴侶之間的老問題才是讓摩擦突然升級為吵架的根本原因。
這次雙方各自冷靜的時間大約持續一周。基本上,我們現階段的冷靜模式,大概就跟冷氣一樣:安靜無聲(沒有交談)、節能省電(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保持適當距離。
坦白說我們兩人都覺得這段時間,跟對方保持距離,分別獨自進行想做的事情時,可以輕鬆又專注。這當然是事後聊開才發現的,原來「冷戰」對我們而言,可以冷,但只要不戰,那就不見得是壞事。
後來,就在一個時刻和好了。那個時刻就容我保留私人細節。
和好的當天,我們先恢復了擁抱,但不急著對話。
以前的我,只要一和好就急著想要說清楚,解決問題。但現在的我覺得經過前面一個禮拜太累了,雖然各自冷靜不見得是壞事,但終究不是一個自然鬆弛的狀態,雙方待在同一個空間,精神仍舊是緊繃的,夜裡的睡眠也不深。
因此,我說:「我們再約個時間好好講話,深度聊天好嗎?」才有了後來的深度對話。
我跟伴侶長期這種過程跟EFT情緒取向治療(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的目標有點像──重塑彼此的情緒經驗,以改善關係中那些令彼此痛苦的互動模式。
這個過程我覺得好珍貴,能書寫記錄下來,也不枉我這些年來長出的白髮?
想要好好聊天,這個願望藏在我內心很久了,其實也是爆發吵架那晚,我開口的動機,我想要好好跟先生聊聊關於吹冷氣這件事。奈何,才講一句話,後來對話如滾雪球般,演變為吵架事件。其實,對我而言,開關冷氣一直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於我想要兩人的互動方式有本質上的改變。
哇!這聽起來其實是不簡單的工程,我怎麼會在脫光衣服、裸身要進浴室洗澡之際,突然開口對話,就打算做這件事呢?回想起來真是不可思議,我果然是腦袋少根筋的人妻。
還有還有,當時的我剛結束文字工作,關掉電腦,疲憊湧現。這時,心裡頭真正的需求似乎很容易像脫韁野馬一般!它被關在柵欄後方太久,當閘門(前額葉皮質)一鬆,就關不住它了,從我口中蹦出來!無奈這匹馬無法奔馳到它想去的地方。
書櫃上有一本書,是之前吵架後,兩人去逛書店時買的。
隨著性別平等觀念的普及,女性普遍受教育程度更高,不再需要依賴男性獲取社會資源。更多的女性希望在婚姻的權利動態中可以感受到「雙方的愛好都受到重視」、「能夠自由自在地展現自我而不是矯揉造作」、「珍視彼此的才能和決定」──這正好與好的友誼特徵「平等、真實、尊敬」不約而同。
從本質上來說,缺乏友誼之愛的內核是缺乏親密的互動、平等的溝通以及對彼此深入的了解。只要在長期的相處中,一直讓關係處於「一方不分享、另一方不過問」的狀態,即使肢體上依然同床共枕,心靈上也無法真正看見彼此的世界。
舒麗,《不是為了爭吵才跟你在一起》
這個章節名為「幸福婚姻的祕訣,是建立深厚的友誼」,內文中提到友誼的三大重要特徵:平等、真實、尊敬。閱讀時,我內心一震,這豈不精準地說中了我進入婚姻關係七年後內心的渴望。
當年其實我們太快在一起,當朋友的時間反而沒有很長,我很好奇如果當時維持朋友關係一段時間,是不是就可以享受朋友般的聊天久一點呢?
而我在這次深度聊天中,終於跟伴侶說出這樣的渴望。
其實本來我沒有做任何準備,覺得只要能夠真誠溫和地說話就算是深度聊天了(笑)。而且,心中依然還有對一言不合再度爆發衝突的擔憂跟恐懼。我只是趁著想說的話剛好浮現腦海,趕緊用手機的google keep筆記下來。一直到約定聊天的前一刻,才打開google keep重新整理筆記,進行分類,想一下哪些話在前頭比較好、哪些話可能要放在最後。接著就,let it go了。
我嘗試進行了以下的分類跟排序
這部分起源於對伴侶的好奇,想了解對方的好惡跟需求是什麼。所有「你開頭」的問句都放在這個分類,例如:「相愛容易相處難,你覺得我們相處遇到什麼困難」、「你介意我說哪些話」、「你想要什麼樣的生活」等等。
那麼,放在最前面的效果如何呢?回顧這次經驗,我認為對話的開場先詢問對方,效果是好的。發問的人此時成為傾聽者,讓對方述說,可能對方就會將吵架時的感受一併都說出來。獲得傾聽的一方除了釋放壓力,也會習得一種安全感,知道是可以放心說話的。
接著,我將所有關於自己的部分,歸類於此處的需求表達,舉凡我想要什麼、現況如何、而我的感受如何這類的,像是:「我想要生活空間是讓我可以貼近大自然的」、「我的靈性需求有獨處的時間空間」、「如果我們沒有一起成長,也沒辦法聊天談心,我會很悶」等等。
由於剛剛讓對方講了很多,現在換我述說,對方也剛好可以休息?總之這次聊天,我獲得了很好的被傾聽經驗,對我這種憨慢講話的人,不被打斷很重要。當我終於可以好好完整表達需求時,整個人體溫都上升了,甚至講到部分內容,自己莫名掉淚(終於可以說出口,好感動)。後來在生活中驗證,我猜對方當時吸收率應該有六成以上,將我的需求重新放在心中喔。
在表達需求的話題裏頭,特別把這次吵架相關的內容集中在最後,來自於我直覺性想降低原本糾結的程度,先從雙方的需求出發,再回頭看看這次吵架的效果會如何?
我發現也是獲得了很好的傾聽,同樣的話語若放在吵架當下,絕對沒辦法完整表達,甚至會引起更大的情緒反彈。因此,將吵架中在意的點放在對話的最後,效果還不錯喔。
統整這次深度聊天的進行方式,過程大致如下
由於我還會在聊天時一邊做筆記,因此才有了後來的個人回顧與整理。這部分的話就因人而異,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寫字紀錄。然而對我而言,作筆記的幫助很大喔!等一下也會說到。
這次跟伴侶深度聊天,對我們雙方而言,都是一次很好的練習,獲得共同學習成長的經驗值,好像同學。(葛來芬多~加50分!)加上我有整理手邊筆記的習慣,才決定將綜合心得整理成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親密關係的經營,日後自己也能回顧這些點點滴滴。以下就是我的綜合心得囉,將它們分為8小點。
其實真正的聊天過程,不會依照你事先準備的問題順序進行,談到什麼自然會延伸到其他話題。然而,事先列出問題將帶來額外的助益。首先,講綱的存在可以提醒自己不要被對方的情緒帶著跑,提醒自己還有原先列出想談的主題。
接著,還有個好處是,當話題來到雙方不知道如何是好的地步時,就換問下一題,像訪談節目一樣,不會乾掉。神奇的是,雙方情緒就不會卡在哪裡,會繼續往下流。所以某種程度而言,列出談話綱要,具備引導情緒、主持對話的作用,而這有助於改善原始的對話品質。
筆記到底寫些什麼呢?我一邊聽對方講的同時,除了記錄對方表達的重點之外,也會紀錄自己晚點可以回應的內容。這是我使用筆記最主要的功能:延續跟加強記憶,讓大腦比較省力。
除此之外,它還有其他效果──在深度聊天的氣氛中,我變得更容易傾聽,不會急著反應。不過,察覺到內心其實還是有情緒起伏喔,但是因為當下的行為是手寫筆記,所以會跟自己的情緒反應好像隔著一張紙的距離,意外地可以先把自己的情緒放在一旁,但是這跟「與己無關的那種抽離」不同喔。只有隔一張紙的距離,還是很近啦。
而這些筆記,事後還可以透過整理,重新回顧跟學習,讓下次對話的品質更好。例如我發現有些問題問得很好,有些問題問得不好,有些問題當下沒辦法問卻很重要,那麼下次就記得要拿出來好好聊。我會在這個過程中深深感受到自己的成長,這種回饋感難以言喻,是一種對自己的滿意。
此處我覺得聊天當下筆記用手寫比較好,如果用電腦或手機,很容易造成一方看螢幕,帶給人不專心不尊重的感覺,氣氛會跑掉。
延續上一點,想回應對方的內容,有時晚點再回應,效果較佳。作筆記時你會經過思考,寫下來,再次說出口時,已經過了一番整理,語氣比較平緩,對方也不會剛好在情緒上。因為對方在述說時,情緒密度是最高的。白話一點就是你最想講的時候,對方最聽不進去,只會白費力氣跟傷心。晚點再回應,這時對方的情緒不會擋住他的耳朵了,反而比較能好好聽。
能夠深度聊天真是太好了,對我而言真是太重要了!有些話,如果我沒有事先寫下來,平常聊天時真的說不出口,像是我對靈性成長的需求這類。所以,我發現自己滿適合在談話前,事先有所準備,這樣有助於我的完整表達。對方在這個氣氛下,也可以好好述說,說得較完整,而且比較沒有攻擊性,雖然還是會有指責,但可以理解這是他的立場,我也可以好好地理解他完整的感受。
其實,吵架為什麼會忍不住提高音量呢?除了憤怒之外,我們還有種心情,很焦急對方聽不懂自己說的,很急著想要把內心的吶喊全部倒出來。除此之外,若加上平常壓抑的心情累積太久,像大壩潰壩一樣造成破壞性的洪災。這些話語所乘載的能量如同水流,若能透過吵架以外的場合,適時洩洪、保持疏通,水流就不見得是災難,是滋養。
後來,他跟我說:「謝謝妳好好聽我說話。」
深度聊天並不保證不會吵架。當你忍不住想大聲回應,這時就很容易從聊天變成吵架。
過去我通常都在為了正確性而爭論,想指正對方的理解跟記憶。當對方用另一種方式複述我的話,我都忍不住反駁:「No!我並沒有那樣說,我的意思其實是ooo」,並且越來越火,這樣就會變成吵架,並且離溝通主題越來越遠,迷失在彼此的唇槍舌劍中。
深度聊天時由於心理認定要好好聊天。所以,我清楚意識到自己做出了不一樣的選擇,嘗試不再去糾結於對方為何如此記憶。(天啊,這真的好難!以下我運轉鏡頭特寫,詳細記錄。)
其實也是我想起了之前在書中看到的內容──心理師並不會去追究當事人述說的是否為真實,而是他為什麼這麼說?這段記憶對他而言代表什麼?
(延伸閱讀:溫柔而犀利,母女關係的心理探索與重建|閱讀筆記《女兒是吸收媽媽情緒長大的》)
看這本書的時候,立即回憶起自己跟伴侶吵架常出現的情境,我對於「他記憶的與我實際說出的句子有所出入」這種情形always非常生氣。這次在深度聊天過程,當我再度遇到同樣的情境時,有人在我腦中敲了警鐘「噹噹──」,我把注意力放在觀察跟理解上,「嗯?他記憶這個事件的方式是怎樣的?」原來,由於他的感受會影響記憶,所以當他述說我的句子時,句子就變了。
雖然我心底還是有生氣,但可以接受這個情境了。我跟生氣同在,並感覺生氣呈現出來時混合其他因素變成了無奈(內心翻白眼,外顯地嘆了一口氣),深深吸一口氣,回應他說:「好,我尊重這是你的記憶跟感受。」
我這次選擇不跟他爭辯我當時說了什麼。然後我的回應是:「我確實也沒有將我的需求(想要對話)表達得很好,讓你覺得很有壓力。」注意,這個回應並不是討好,而是接受現況。
Oh my God,這真的很難,終於止住自己過往的自動導航,我真的覺得能走到這一步好不容易啊!(拭淚)每個人內心都有某些地雷易燃易爆炸,所以困難點人人相異,但我想跟你說,我們總是可以重新選擇。
這點卡住滿久的,因為我以為對方也空出了時間,做好心理準備要在吵架和好後平靜聊天,因此對方應該也會認同溝通有用吧?
但其實雙方做的心理準備是不一樣的!因為我原本的需求就是想要溝通、學習建立協商的經驗,加上還事先筆記想說的話跟問題。反觀對方內心並沒有預期會談些什麼,所以話題來到吵架的導火線(吹冷氣的方式)時,他當下還是直接跳到一翻兩瞪眼的答案,覺得我找他聊天,最後還是要說服他不吹冷氣。
這時候,我也有嘆氣(通常嘆氣是意識到自己生氣後的行為),因為我來來回回說了不只一次(我說100次了啦!),我不是想叫他關冷氣,而是想要兩人可以好好聊聊這件事。他直指我的矛盾,說我明明就想關冷氣。
對於他的指責,我的回應是,承認。
「對,我的需求確實是不想吹冷氣,想吹自然風。但我同時也有個需求,就是跟你好好聊聊。這兩個需求同時存在,這樣是矛盾嗎?如果你覺得是,那就是吧。」
我認為對方忘記對話的重要性時,可以一直強調溝通的重要性、建立共識的可能性(強調100次)!提醒他,同時也是提醒自己。
此時此刻,雙方願意回到關係中對話,就是一種努力,就是想要在自己的需求跟關係的和諧中找到新的平衡。而且,我的核心信念──人是會變的,不是說我要改變別人,而是人本來就會隨著時間改變,沒有人是一成不變的。
這個信念,一直很支撐著我們的關係,因為對方比較悲觀,經常覺得人不可能變,「我不可能改變你,我只能改變自己。」
但我從來就不會這樣覺得。我覺得只要能有對話,以後就可能起變化。我也認同改變別人很困難,但其實我的文字跟文化工作一直以來都是在影響、試圖改變別人,不是嗎?這世界有張無形的網,我們的言行舉動、起心動念,不僅受到其他人事物影響,也都會反過來影響這張網的其他生命。
延續上一點,沒有結果也沒關係。
我沒有預設對話一定要建立共識或得到一個答案。也跟對方強調,只是想深度聊天,最後沒有一定要怎麼樣,有聊天這樣就很好了,「謝謝你跟我告訴你的感受,也讓我把需求說出來,這樣就很好了。」
我覺得這是親密關係深度聊天跟工作開會很不一樣的地方,通常我們在開會時,一定會設定目標,要解決問題,把握時間,得到一個答案或完成一個進度。
但聊天比較像互相陪伴,一起散步一段路。你說,散步會走到哪裡呢?不知道。但我覺得,重點在於一起散步的過程。你傾聽我,我傾聽你,盡量不帶任何批判,也不強迫對方跟著自己走。
話說,到底有誰會將深度聊天跟工作開會放在一起比較?這點還滿摩羯座的。
對話結束當下,氣氛不一定是好的。
沒有關係,讓雙方沉澱一下。
不過我們這次聊完,其實雙方都有點想要多跟對方相處(或許是前面一周各自獨處時間也夠了),不一定要繼續深度聊天,只是互相陪伴,各自做各自的事都好。
此時,親密感回來了。而深度聊天後的親密感,更加踏實,並非自動導航的那種。是更加意識到我對你有思念、我想看到你、我想要陪伴你,所以我們在同一個空間一起生活。
我想這種踏實感來自於──知道共同生活會產生摩擦,會遇到衝突,比起一個人生活,會有關係的課題。生活習慣不是完美地契合,但是有方法可以去處理衝突,有方法可以學會這些課題,生活習慣會不斷地建立新的平衡。
另外,踏實感也來自於──在深度聊天過程中,更加清晰知道對方跟自己有不同的需求,更加認識對方跟自己是怎樣的人,在時間的變化中,確認自己跟對方新的位置在哪。
結果,共識的模樣和你想的不一樣。有可能是兩人回到日常生活中,遇到原先的摩擦點時,雙方都想到了對方的需求,都為對方著想了一下。此刻,新的平衡點誕生了。
這也是共識的一種面貌,並非全由理性頭腦或邏輯建立的,而是建立在情感的基礎之上,因為情感而產生的願意協商、願意配合對方,因為希望對方舒服開心,但自己的需求也有被雙方看見、被照顧到。
深度聊天,是一個互相看見的過程。我向伴侶完整地表達,我想要平等、真實的交流,而不是表面上的和平。「歡迎你也把心裡的話告訴我,讓我知道你真實的想法,我們想法不同也沒關係。」
不知道這是不是也是大家婚姻裡遇到的課題呢?你也渴望跟伴侶有朋友般的交談交流嗎?文章的最後,我想鼓勵你,不要放棄這個可能性。
你先看見自己的渴望,然後試著告訴對方。
練習時有挫折,也很正常,人就是這麼脆弱又美麗的生物。
人妻日記,持續記錄這座關係花園裡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