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梵谷這麽受歡迎?

Kang-Ywe Lyau-avatar-img
發佈於藝術生活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8月24日起,台北富邦美術館舉辦梵谷真蹟的展覽;而今年5月2日到9月1日在台南奇美美術館的倫敦國家藝廊全球巡迴展標題是「從拉斐爾到梵谷」,這批梵谷返回倫敦後,可能又將在國家藝廊200週年慶特展「梵谷:詩人與愛人」亮相。現在以梵谷為主題的沈浸式展覽就至少有四套在全球輪展。此外,比較梵谷、畢卡索、拉斐爾、霍克尼在谷歌搜尋近五年的熱度,也發現梵谷不只在台灣,即令在全球,也是遙遙領先。梵谷熱在全世界都不退燒,說梵谷是日不落國的太陽,毫不誇張!


raw-image


raw-image

為什麼梵谷這麽受歡迎?

梵谷受歡迎,可以從作品、人、時代三個方面來解釋。


以作品來說:梵谷作品好懂,沒有思辨性與精神性,不討論議題、主題明顯,表達訴諸視覺直觀與情緒反應;再者,畫作色彩單純,尤其在移居Arles後,用色更鮮豔奪目。他始終沒有使用複雜的油畫技巧(調色、混色、疊加、點描、刮畫),沒像諸多印象派同輩醉心於光線的解析,甚至也沒繼承荷蘭先賢如維梅爾、林布蘭等利用光影創造戲劇張力的本領;有些靜物畫的透視是很奇怪的平板,平板到了的確跟浮世繪類似。但也因為上述接近素人直觀的習性,也反而使得他與普羅大眾更親近。事實上,有研究顯示:幼兒普遍都喜歡梵谷的畫作,尤其是跡近野蠻綻放的黃色藍色的花朵與躁動到幾乎吶喊的麗天日月。

梵谷作品「鳶尾花」

梵谷作品「鳶尾花」


梵谷遺留的903封書簡如同鉅細靡遺的素描,活畫出他的迭盪際遇與強烈個性。事實上他過世不久,他的弟媳與侄兒--也就是梵谷那有名的弟弟塞奧的妻兒,便不遺餘力塑造梵谷的悲劇性形像。經過歲月的層累,梵谷的傳奇越來越曲折,也越來越扣人心弦。


梵谷身處歐洲話語權獨霸的19世紀末,也是資本主義最猖狂的時代,階級、貧富、地域、城鄉差距不受控地滋長蔓延,思想、價值的莫衷一是自也變本加厲。梵谷本人是文化與社會的邊緣人,充滿了疑惑和不安,他的個性與病症在當年肯定更惹人側目、排擠、躲避,這些壓力加重他的疏離與無力。隨著全球漸次邁向現代化,疏離、歧視、分化的現象益發惡化彰顯。梵谷竟順勢變成了弱勢、畸零、反傳統份子的同志。早在1930年梵谷畫的一雙舊鞋就觸動海德格發揮他的美學論說,從此開啟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者對同一主題的論辯。馬克思主義者提倡現實主義美學,蔑視「為藝術而藝術」的所謂小資產階級美學,也將梵谷引為同道。國外也有學者指出:與日俱增的精神病患對梵谷的同病相憐對梵谷風潮有推波助瀾之功。的確,我在Youtube 與X 看到梵谷畫作與相關影片、歌曲下的留言,總能發現一些人自承精神障礙,感謝梵谷的奮鬥故事帶給他們生存的勇氣。

梵谷作品「舊鞋」

梵谷作品「舊鞋」


梵谷躍為普世的文藝英雄,最大原因是現代商業社會的挪用、二創,以及1980年代以降的市場炒作。且不說梵谷作品幾乎是各國資本家炫耀收藏火力的指標,關於梵谷的電影、動畫、歌曲、文創商品就不知凡幾,層出不窮。梵谷的挪用與迷因尤其方興未艾。2023年全球第二熱門的美展,就是梵谷美術館的「梵谷與寶可夢」,觀展人次僅次於荷蘭的維梅爾大展。以每一平方英呎面積的觀展人次來計算,梵谷美術館更長居全球坪效冠軍不墜。梵谷生前身後的榮枯反差固然令人唏噓,卻也更回饋為風靡世人的魅力。

梵谷與皮卡丘

梵谷與皮卡丘



依照康德的理論:梵谷的藝術不能歸入「崇高」的美, 而是停留於直觀的「優美」;依照黑格爾的理論,梵谷的作品與時代精神、絕對精神的連結度也不高;德希達、詹明信等後現代理論家雖然熱烈討論梵谷,但他們也不認為梵谷作品有什麽解構、去中心的性質。梵谷在世界藝術史來說,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大開風氣造成時勢的頭號大師。


梵谷作一直能接地氣、圈粉的根源,還是要回到他作品的特色來看:梵谷是老少咸宜、雅俗共賞的。但說白了:他是直接的、通俗的。作品的通俗利於傳播,人的庶俗利於認同。


但,通俗就是不好的嗎?


白居易作長恨歌,當時就噲炙人口,到了歌妓能誦長恨歌可自抬身價的地步。白居易自己都有點遺憾自己因為這部次等作品流行而成名。但是後世因長恨歌而引發的詩文戲劇,如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莎士比亞創作了38部戲劇,但最家喻戶曉的是在他作品中文學造詣不算名列前茅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也引發了不計其數的創作。三國演義、西遊記不但是幾百年來漢文化的基本讀物,到今天改編的電玩還霸佔業界鰲頭。依此而言:通俗的創作,其價值往往不在其本然內涵的宗廟之美、百官之富,而在其衍生的威力。但這些威力,畢竟與原創者與原創作品是兩回事。歷史也屢屢證明:封神的過程,都是後人的心理投射,與神衹本尊在世的行迹無關,與其本具的神力--如果有--無關。


說了這些看似冷血的實話,我還是承認:梵谷在我心中從過去到現在總會佔據一個角落。尤其在我孤寂躁鬱的時刻,他的作品就躍然心眼。這時,耳畔總響起那首自我初中便結識,我認為迄今描寫梵谷最傳神的作品--Don McLean 的Vincent--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

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But I could'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

梵谷作品「星夜」

梵谷作品「星夜」







avatar-img
22會員
104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Kang-Ywe Lyau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回顧2024上半年各大藝術拍賣會的交易成果和市場反應,分析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趨勢,並探討下半年的藝術市場走向。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我沒去問Amy 是否真相信這個社會還存在一群誠摯純潔支持藝術創作的吃瓜群眾--我想我也動搖不了她這種跡近薛西弗斯的信念。只是,十多年來的客來客往如雲聚雲散,替代空間一如花開花落,能始終見證參贊的主持人在兩岸三地都寥若晨星了。
先說結論,有一招,可以同時解決故宮「國際化」、「本土化」、「去中化」的等互相衝突的矛盾。那就是...... 去日本開分院!
板倉聖哲教授亦莊亦諧說出:自從故宮七十週年展以降,每逢重要節慶,故宮都會亮相珍藏宋畫。如同宋畫的稀世瑰寶,故宮收藏固堪傲視全球,但若行禮如儀、照本宣科,能否引人關注已不得而知,遑論帶動鑑賞與研究的新熱潮了!展覽的當代化,實在是故宮責無旁貸的挑戰。
這本書的主角白鳥先生,從小就看不見,也就不可能把視覺藝術翻譯成殘存的觀看記憶。但他完全違反明眼人想當然爾以為靠觸覺來認識作品。就書內的描述,他是以視覺以外的所有感官吸收資訊,而且最重要的是「讀空氣」--從場所氛圍與解說者的理性感性反應,來建立自己與作品的聯結
回顧2024上半年各大藝術拍賣會的交易成果和市場反應,分析目前全球藝術市場的交易趨勢,並探討下半年的藝術市場走向。
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自己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
我沒去問Amy 是否真相信這個社會還存在一群誠摯純潔支持藝術創作的吃瓜群眾--我想我也動搖不了她這種跡近薛西弗斯的信念。只是,十多年來的客來客往如雲聚雲散,替代空間一如花開花落,能始終見證參贊的主持人在兩岸三地都寥若晨星了。
先說結論,有一招,可以同時解決故宮「國際化」、「本土化」、「去中化」的等互相衝突的矛盾。那就是...... 去日本開分院!
板倉聖哲教授亦莊亦諧說出:自從故宮七十週年展以降,每逢重要節慶,故宮都會亮相珍藏宋畫。如同宋畫的稀世瑰寶,故宮收藏固堪傲視全球,但若行禮如儀、照本宣科,能否引人關注已不得而知,遑論帶動鑑賞與研究的新熱潮了!展覽的當代化,實在是故宮責無旁貸的挑戰。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如果說《瀑布》是以一個天然景觀來暗喻人生中所遭遇的巨大洪水,那我想直言不諱的說:其實我們都生了病,重如瀑布,輕如雨滴,差別在於有無病識感。我們都渴望著身旁能有如小靜一般的人,在我們被沖刷往下墜落時,能用一雙手把我們輕輕地、穩穩地接住,就算沒有人理解也沒關係,你做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做你生命裡的小靜。
然而,面對煉獄,少年們想說:「難道怕就不出來嗎?」沒錯,這正是《少年》最動人的精神。即使再怕,都要出來。電影最後,少年少女們緊緊握著彼此的手,至今想來,仍然讓我熱淚盈眶。在這一片黑暗且困頓的時代裡,《少年》讓我看見了,香港還有希望,還有看見燦爛陽光的希望,和人間可以是天堂的美好想望。​
入圍金馬7項大獎的《美國女孩》,作為阮鳳儀導演的首部劇情長片,絕對是一部來勢洶洶,可能橫掃獎項的傑出作品。《美國女孩》一氣呵成地將美國華人的認同問題搬回台灣,用導演銳利的眼光和一流的技術,展現出在那個特殊的年代裡,華人無處生根的徬徨與何處為家的迷惘。
《瀑布》的故事十分私密,親近的人出現身心疾病,那種消耗精神的無力感,我相信有類似經驗的朋友一定很有共鳴。「不要想辦法治療它,而是理解它」,認識到自己的不足,想辦法與之共存,似乎就是如何在失序中找回秩序的最好方式;不管是片中所提到的思覺失調,還是現在的疫情,都是。
不可否認的是,一切的掌控與自願受制、討價還價的互動關係,在這永遠浮動、散漫不信任感的長三書寓,紙醉金迷只是男女構築出的自我防衛,而最終都只突顯出了浮根們對穩定狀態的內在祈求、以及對實際家庭關係或「自我歸位」的期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作為群體,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埋葬梵谷。 沒錯,創作的門檻變低了、管道變多了、各樣媒材的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你不再需要傾家蕩產才能買到一管靛藍油畫顏料...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由台南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展前一直蠻期待的,畢竟這場展覽總共匯集了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名家梵谷通通都有,又是200年來首次來台!因此認真看展之餘,也想把這場橫跨400年的藝術盛宴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最近奇美博物館最轟動的話題,莫過於由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了。 這次展出了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提香、林布蘭,一直到印象派時期,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雷諾瓦、莫內、梵谷等,橫跨了西洋藝術史 400 年共 52 件畫作。
Thumbnail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前天有人跟我說,可能是名氣不夠所以大家不願意花錢。他說,名氣沒有大到可以收費。 我對此感到疑惑,何謂「足夠可以收費的名氣?」又或者是「名氣的門檻有一定標準嗎?」 我想,這就是藝術產業的悲歌。 梵谷生前畫都賣不出去,但他死後他的作品產值飆升,物以稀為貴。他的確出名了,但他死了。 那些藝術品不是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跟著畫展經歷了5個世紀,不敢說變得多懂西洋繪畫,但看過展覽後我更瞭解自己的喜好,我似乎特別偏愛精緻的畫風、有故事感的主題。
Thumbnail
梵谷一生飽受精神疾病所折磨,當他鬱積的情緒累積到一定飽和點時,便會在畫作出現似漩渦波動般旋轉纏繞的線條,是潛意識裡企圖從緊張不安中獲得抒解,想突破困境的心理投射,他在瘋狂和理性中拔河,即使多次生命轉折影響畫風變化,他的畫自始至終保持構圖上的工整,雖簡化但不抽象,雖扭曲但符合邏輯。
Thumbnail
好久沒有去看畫展了,剛好在社群軟體上看到奇美博物館的宣傳,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匯聚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看了介紹,非常心動,決定找時間去看看。
Thumbnail
作為群體,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埋葬梵谷。 沒錯,創作的門檻變低了、管道變多了、各樣媒材的作品也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你不再需要傾家蕩產才能買到一管靛藍油畫顏料...
Thumbnail
上個月去看了由台南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從拉斐爾到梵谷》!看展前一直蠻期待的,畢竟這場展覽總共匯集了50位重要西洋藝術大師所創作的52件國寶級畫作,從文藝復興巨擘拉斐爾到印象派名家梵谷通通都有,又是200年來首次來台!因此認真看展之餘,也想把這場橫跨400年的藝術盛宴好好記錄下來!
Thumbnail
最近奇美博物館最轟動的話題,莫過於由奇美博物館與英國國家藝廊共同主辦的特展《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了。 這次展出了從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提香、林布蘭,一直到印象派時期,大家都耳熟能詳的雷諾瓦、莫內、梵谷等,橫跨了西洋藝術史 400 年共 52 件畫作。
Thumbnail
「萬張早鳥瞬間秒殺」、「首週創下三萬人觀展紀錄」......,看似聳動的新聞標題,卻僅能浮光掠影地捕捉這檔展覽的話題性。原因很簡單:英國國家藝廊,拉斐爾,梵谷,三個關鍵詞一下,滔滔巨浪順勢而起,讓人想轉頭忽視,都難。可說穿了,藝術欣賞並不止於對傑作的瞻仰、朝聖,卻更近似於俯視一池鏡湖。
前天有人跟我說,可能是名氣不夠所以大家不願意花錢。他說,名氣沒有大到可以收費。 我對此感到疑惑,何謂「足夠可以收費的名氣?」又或者是「名氣的門檻有一定標準嗎?」 我想,這就是藝術產業的悲歌。 梵谷生前畫都賣不出去,但他死後他的作品產值飆升,物以稀為貴。他的確出名了,但他死了。 那些藝術品不是
Thumbnail
在臺南觀賞《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特展後,整理了一些資訊、藝術觀點和感想,和大家分享。特展分為:歐洲文藝復興、巴洛克繪畫、義大利壯遊以及印象派繪畫,算是小而美的西洋繪畫史巡禮。建議先從後面的單元開始參觀,可避開人潮,並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更深入欣賞較熟悉的近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