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新任梵谷迷,來到荷蘭梵谷的故鄉,當然不能錯過梵谷博物館。在荷蘭的這幾天,常常是大雨滂沱,逛博物館的這天也不例外,從青旅步行到此邊走邊逛將近一小時,等候買票的人龍綿延不絕,看到大夥兒冒雨排隊,就慶幸自己有網路訂票,但不禁也納悶,門票又不像安妮之家連網上購票都常沒有名額,怎麼大家不先上網按按要在這裡等呢?幸災樂禍的我就快樂的入場啦!
梵谷博物館收藏了200幅梵谷的油畫,500幅素描,也展示了梵谷寫給弟弟西奧的850封家書,館藏依照梵谷的作畫年代,依序往上陳列,首先是梵谷的自畫像區域,梵谷一生為自己畫過許多肖像,原因是因為沒有錢請模特兒,所以自己對著鏡子練習。回國後我讀了梵谷的傳記,認識了他命運多舛的一生。
梵谷來自宗教家庭,父親是牧師,梵谷的哥哥腰折讓母親將失去兒子的憤恨投射在梵谷身上,自幼梵谷就得不到母親的愛與肯定,孤獨長大。青年的梵谷隨著家族成員投入藝術經紀的工作,在藝廊經銷藝術的工作表現不凡,但卻在初戀被拒後,失戀的梵谷自己離開了工作六年的藝廊,將自己反鎖在家,消沉度日。
之後的求職路也因性格否變難以維持,梵谷投入聖經的教義中,追隨上帝,也立志成為神職人員,在校學習神學的過程梵谷屢屢失敗,這些艱難的知識讓人難以消化,甚至親友推薦的福音學校短期受訓即可外派傳道,但梵谷也未通過訓練,最後是擔任牧師的父親動用教會人脈,幫梵谷安排了不支薪的礦區傳教工作,試用期半年。
來到貧窮的礦區,梵谷是唯一一個願意親身與這些貧苦居民站在一起的人,他實際彎下腰捲起袖子進到礦區與居民一同工作,把食物分享給他們,在他們生病需要協助時無私的奉獻與給予,梵谷自己的生活清苦,但他仍將他人苦難視為己出,充滿熱忱的傳播福音,居民稱他為礦坑裡的基督。但這樣的行為在教會體系並不被認可,他們認為神的僕人怎麼可以與低賤的百姓一樣搞得渾身狼狽,極度厭惡梵谷,理所當然的梵谷試用期滿後未獲聘約。
來到偏遠的農村礦區,一有時間梵谷便會畫下這些百姓勞動的樣子,從中梵谷也找到自己日後想投注發展的領域,27歲這年,梵谷決定當一名畫家,弟弟西奧也願意為兄長應援,負擔了長達十年梵谷學畫與作畫的開銷。直至梵谷過世的37歲,十年的光陰,讓梵谷從一個無繪畫基礎的普通人,蛻變成舉世聞名的藝術家,十年,你會敬佩他對於繪畫的熱忱與執著,從早畫到晚,即便沒有任何人賞識他的作品,他的筆仍未停歇,並且創造獨樹一格的個人風格。
但,他很孤獨,一生孤伶伶的,早年離家,感情路不順遂,梵谷渴望有自己的家庭,雖然曾經短暫的擁有伴侶,也僅維持十八個月,陪伴他的,就是畫布、畫筆,與一罐罐的顏料。早期梵谷的作品顏色較灰暗,畫了許多勞工生活的畫面,後期的作品色彩鮮豔,畫面張力感強大,顏料層層堆疊,筆觸也加重,似乎將滿腔的熱情熱血全然貫注於畫布中,急於想讓人看見。
那些畫裡的故事,衝出畫布的生命力一張張衝擊著我,在中文導覽機的介紹下,我站在這些畫作前,再次湧現不可思議的感動,這都是真跡啊!127年前,梵谷親手畫下這些景物,他也活生生的站在畫布前,厚重的顏料看起來仍尚未乾涸,彷彿他從沒離開過。每一幅畫都有著他想訴說的心聲,反映著他的個性、他的懷才不遇、他對家庭的渴望,越是這樣,越讓人心疼,因為到頭來,他什麼都沒有得到,且飽受精神疾病所苦。
《麥田群鴉》一直被認為是梵谷的遺作,昏暗低矮的天空,重重的壓了下來,畫布外的我都能感受到那股沉重感,從麥田飛起的群鴉是受了槍聲的驚嚇嗎?實際不然,梵谷最後的作品是兩幅構圖相同意涵大不同的《杜比尼花園》,第一幅的花園裡有三張椅子,象徵著弟弟西奧一家三口,樹叢前跑過的黑貓則是梵谷,但到了第二幅的畫面,一樣的構圖,一樣的景物,三張椅子還在,但原本黑貓的地方變成一抹殘留的黑影,代表著梵谷決定退出弟弟的人生,不再為他加重經濟負擔,消失的樹叢化為一攤藍色的水漬,那是梵谷留下的淚,從此,舉起的不再是畫筆,而是懷裡的那把手槍,梵谷自殺了。不論是否存在著他殺的謎團,都顯示了梵谷不想再活下去的意圖,他希望消失在人生舞台,他累了,自己窮困潦倒外,不想再拖累弟弟,就這樣走吧,梵谷心裡想著。
在離開亞爾準備前往聖雷米之前,梵谷看著被大水沖毀的黃屋,破滅的南方畫室計畫,像隻落水狗夾著尾巴被趕出小鎮,面對生命中的種種挫折,無數的低潮,發病後的梵谷難過的說到「我想保護自己,可我無能為力」。知道了他的故事,來到他的作品前,我懷抱著最高的敬意,在心裡無數次的向這位才華不凡的藝術家致意,希望在天上的他,百年後能看到世人對他的推崇,他對後輩藝術家的啟發,那一顆孤獨的心,能溫熱起來,知道他不是無名一人,我們仍深深的懷念他。
旅行日期:20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