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atar-img

孩子們

12公開內容

在兩個孩子之後,我們以收養迎接了第三個寶貝。從起初的準備,流程的經過,到育兒的現場。希望能以非常個人的經驗,分享給正在思考收養或正在經歷過程的朋友。文章會以機構流程為主軸,穿插家庭記事和相關議題的思考。

全部內容
免費與付費
最新發佈優先
通過收養資格審查後,我們帶著期待又緊張的心情,準備等待孩子的到來。在這天之前,社工反覆確認過我們的收養期待。在收養法規還不明確的年代,收養父母通常是憑藉「眼緣」選擇孩子,到育幼院看一看感覺一下來決定,有時候這種直覺很準,像是一種和孩子之間的感應,往後也真的開啟美好的緣分。但在法規改了之後......
Thumbnail
斷斷續續終於看到孩子們系列最後一集,後面應該還有吧?從爸爸也想領養一個兒子接續?❤️
這個世代對於收出養的態度,已經和過去大不相同。它不再是個難以啟齒的秘密,不再專屬於傷痛和缺憾。就像一般的家庭,他們的喜怒哀樂也需要出口和共鳴。近年有很多圍繞在收養主題的電影,從生父母、養父母、孩子、到收養機構,都有不同程度的著墨。
Thumbnail
全時間照顧孩子這些年,我沒有因為自己已經是個「老鳥媽媽」,就感到得心應手。相反的,好像連照顧自己都變得艱難。「到底要怎麼教小孩?」這句話常會跳出來久久不去。
Thumbnail
經過了說明會、書面審查、上課、面談,漫長的前期作業終於到了尾聲,一旦通過最後的資格審核,就可以進入下一階段等待媒親。好像工作面試一樣,一關之後還有一關,然後忐忑地守著電話等待錄取通知。差別只在於審核是透過社工,申請人不用直接面對審查委員。我們的審核過程還算順利,但有一點關於夫妻的問題...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林倚
可以考慮成為寄養家庭,也可以幫助到許多孩子^^ 就我所知寄養家庭的招募還蠻辛苦的
最近孩子們開學,一開始因為不習慣,上學前總是有一些掙扎。但或許我事先有心理準備,知道他們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所以還能接得住這些情緒,不會被耍賴和眼淚弄得自己也心情起伏。比較讓我措手不及的是,孩子們放學回家後的情緒,「我不要」「你不准」變成了口頭禪,沒來由的找碴,好像青春期的叛逆提前上演
Thumbnail
面談的階段,好像是一場考古,而我們是被挖掘的文物。那些許久以前埋藏在身體裡的記憶,不僅要被挖掘、開啟、探究,還要還原、重建,像擺在展示玻璃窗內的復刻現場,重新供人檢視評價。在社工面前,就像是一場面試,那些說出的往事,自己的想法和態度,展現出的人格特質,都將左右著審核結果。
Thumbnail
您好,今天剛好完成最後一次面談兼家訪(以視訊方式),看到您寫到這些過程像考古,不禁莞爾一笑,真的很像!下一關就是要面對審查了,希望一切順利。
當父母也需要上課嗎?大部分的人都同意「沒有人一開始就會做父母」,「父母是非常艱難,極具挑戰的身份」。但講到最後的結論卻時常是,「哎呀,第一胎照書養,第二胎就照豬養啦。」「我們以前不也這麼長大了。」好像因為難度實在太高,索性就一切放水流隨風飛吧。
Thumbnail
avatar-avatar
林倚
謝謝你 :))
第一次和大兒子提及收養,是他剛好看了一本書,裡面的豬主角有十個兄弟姊妹,於是我用開玩笑的語氣藉機問他:「我們家也有十個兄弟姊妹好不好啊?」他回給我一個燦爛的微笑,「好啊!二十個好了!」
Thumbnail
兄弟姊妹之間親不親,是看緣分,不是看血緣。
諮詢了幾間機構,參加完說明會之後,我們很快就開始準備申請資料(一次只能於一個機構提出申請)。捧著一大包資料離開說明會場時,心裡已經在苦惱要怎麼準備,因為項目真的還不少,我們算是很有效率在準備也花了一個月左右。這部分各機構的要求仍然有些不同。先從共同的幾個項目講起
Thumbnail
嚴格說來,我覺得自己並不是很有母愛的人,至少不是有天生「內建母愛」的那種。第一次聽到心跳聲、第一次胎動、第一眼見到小孩、抱到小孩的瞬間。那種大家會激動到落淚的畫面,都沒有在我身上發生。我的感受大概只能歸類在「新奇」,有一種「喔喔~傳說中的那一刻來了!」的感覺
Thumbn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