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集《凱達格蘭地輯(1) 什麼?你們來自山西?》中,我們了解到凱達格蘭和巴賽似乎是指涉同個平埔族。然而,從日治時期學者提出平埔族分類至今,學界仍有很多分歧。首先,我們來看看當今學界對台北的平埔族分布是如何劃定的。
下圖是台灣南島語的分布地圖,大台北紫色地區中可見巴賽(Basai)和凱達格蘭(Ketangalan)為兩種不同語言,分別坐落在「陽明山──基隆──淡水」一帶與淡水以南的區域。
我們可以看到,三重和中永和地帶的除了曾是凱達格蘭人的領域,又有名為雷朗(Luiyang)的民族。「雷朗」是日治時期學者小川尚義所命名的平埔族,為萬華一帶的「雷里」社和中和的「秀朗」社的合稱。沒錯!秀朗是原住民部落名稱,事實上,有很多台灣地名其實源自於原來居住當地的原住民族,未來會準備一集特別介紹這個冷知識,敬請期待。
焦點回到這份地圖上,學界對台北平埔族的分類似乎分成巴賽、凱達格蘭和雷朗。然而,若把這份地圖拿給一百年前的日本學者看的話,他們肯定會予以否認:怎麼會有凱達格蘭、巴賽、雷朗三分天下的局面?
讀者可能不禁想問,這些名詞不是在日治時期就發明了嗎?為什麼會不懂呢?因為那個時代認定的巴、凱、雷三族,跟後人認定的有些許差異。
上世紀初,日本學者對大台北平埔族最早的完整分類,可以追朔到小川尚義1944年的著作《太平洋圈民族と文化》,將大台北平埔族分為「凱達格蘭」和「雷朗」族。但到了1953年,馬淵東一出版了《臺灣原住民族移動與分布第2 部》,則認為小川所謂的「凱達格蘭」是「巴賽」,所謂的「雷朗」才是「凱達格蘭」。
很複雜,所以我整理成一張表,如下:
馬淵東一的依據是因為小川所謂的「雷朗」人也自稱「凱達格蘭」。同時,他又提到另一位日本學者淺井惠倫調查基隆一帶的原住民時,雖然發現他們都自稱「巴賽」,但馬淵東一也聽過一位醫專教授談到基隆的巴賽人也會說自己是「凱達格蘭」。
「如果我沒記錯的話。」
馬淵東一在這個引述上方打了個預防針,倒顯得不是那麼確信。
總結他以上的論據,我們似乎可以推論出不管是雷朗人還是巴賽人,通通都有自稱「凱達格蘭」的情況。
但是!馬淵東一完全無視「凱達格蘭」這個詞彙廣泛作為大台北平埔族自稱的情況,靠著聽來的傳聞就直接聲稱巴賽和凱達格蘭為兩不同民族,沒有所謂的雷朗族,他們就是凱達格蘭,而住在基隆和陽明山的那些人是巴賽。
最終,後人把小川和馬淵兩人的分類混為一談,也因此很多人以為凱達格蘭跟巴賽是不同的族群。
雖然這些族群的系譜已不可考,但我們仍可以靠語言來確定族群之間的關係。這裡我要運用一點點的歷史語言學理論,過程雖然有點硬核,但讀者只要知道一件事:雷朗族跟巴賽/凱達格蘭族在詞彙上有規律性的讀音差異,而我們可以靠這個證據初步確定雷朗和巴賽/凱達格蘭是兩種不同的語言。
透過重建的古南島詞彙觀察,我們發現古南島語發展到巴賽語時,「胸部」*susu的s已讀成ts(ㄗ),而雷朗在這方面保守了點,依然是原本的發音。此外,古南島語的「手」*lima在巴賽語裡成了tsima,雷朗語是rima。因此,我們可以推論出巴賽語和雷朗語已從古南島語分流成為兩種不同的語言。
至於地圖上基隆和陽明山一帶的巴賽到底是不是凱達格蘭呢?我列舉一些從這些區域記載的語料,比較貢寮新社的凱達格蘭語料,就會發現它們本質上沒有不同。從語言學角度來說,凱達格蘭就是巴賽。
或者,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凱達格蘭」可能代表的是泛台北地區的地名稱謂,一如今天的我們說自己是「屏東人」,但可能有人是客家人,有人是排灣族,有人是外省人或閩南人等等,臺北盆地裡的平埔族可能說不同語言,但都自稱凱達格蘭。
社會學對族群分類的研究方式百百種,在語言方面處理這議題的學科主要是歷史語言學。它是一門透過語流音變來辨別語言之間親屬關係的學科,基本概念是拿幾個關係相近的語言來比較,從詞彙中找出規律性的語音對應關係(regular sound correspondence),依照這個對應關係來回推這些語言的祖先(proto-language)的讀音。藉由今古音的差異,我們可以慢慢從上到下分類出一支語系的分類,如下圖南島語系,就是由一群台灣南島語和泛東南亞──太平洋語言組成。
台灣在南島語系中的地位十分重要,目前有至少九個子語系是直接源流於古南島語的,代表這些語言其實都十分古老,不像東南亞和太平洋的南島語是逐漸分支下去,甚至是近代發展出來的。有些學者認為台灣出現那麼多分支,代表它很有可能是南島語的發源地,因為語言發源地往往會出現語言變遷,進而產生新的語言並外傳的情況。
相信看到這邊的讀者都是狠人,恭喜你們對台灣平埔族又更認識了一些,下次走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這個稱呼不再只是人民集結抗議的代名詞,也是凝聚先民們自我認同的話語。
凱達格蘭,多麼美的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