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型人格的我 活得好累

討好型人格的我 活得好累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直到離開媽媽,有了自己的家,有屬於自己的生活,我才知道我一直以來活得多麼卑微。需要被需要、害怕自己不被需要。


在職場上戒慎恐懼只求事事做到最好,因為害怕自己沒有用處、不被需要。

在人際上謙和自卑害怕與人有爭執,因為害怕爭執、逃避承受他人眼光。

沒有邊界感,總是把別人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想被所有人喜歡與肯定。把自我壓縮再壓縮,身與心都極致內耗。

遇到不如意的事,我寧願自己冷淡退出,只要這樣,我就不需要面對關係破裂或被拒絕的可能。


剛進入廣告業時,我在公司對一位不熟的女同事投以友善微笑,而僅因為對方不回應我,我便憎恨對方入骨。(註:後來在心理學書籍中讀到,主動展現笑容,可能是一種示弱的展現,表示「我很友善!我沒有威脅性!請接納我!」)

現在的我能讀懂當時的情緒了,也對過去遍體鱗傷的自己多一分憐憫。究竟一個人要多自卑,才會把笑與不笑這等小事,當作威脅自尊的大事來看待呢?


那時候的我還是破碎的。工作壓力與人際關係的挫敗相繼夾擊,讓我不久後就離開這個職場了。後來到了更適合我的環境,我才發現:根本不需要活得那麼累,做我自己,一樣可以很好。

avatar-img
瓜瓜小姐🍉的沙龍
60會員
18內容數
在這裡把我的人生體驗記錄下來。 目前的系列有:從0開始當健身教練一年/我不推薦大家嘗試的〖4+2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藉由個人的成長旅程,作者分享了從卑微到自信的轉變。透過反思過去的情緒與行為,作者學會接受自我,明白不必活得如此辛苦,並找回了自己的意見與喜好。
這篇文章追憶了作者童年與母親的美好回憶,包括海邊的開心時光、露營經歷以及在日本的自助旅遊。透過這些回憶,作者反思了母愛的各種形式。文章中描述了母親的陪伴與支持,雖然有時候會有摩擦,但母愛的具體表現無疑是作者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母親的要求與自身需求之間的掙扎。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作者反映出與母親的不平等互動,並強調了在親子關係中,如何維護自我與明確的界限。這是自我成長的過程,讓人反思家庭關係中的個人界線。
藉由個人的成長旅程,作者分享了從卑微到自信的轉變。透過反思過去的情緒與行為,作者學會接受自我,明白不必活得如此辛苦,並找回了自己的意見與喜好。
這篇文章追憶了作者童年與母親的美好回憶,包括海邊的開心時光、露營經歷以及在日本的自助旅遊。透過這些回憶,作者反思了母愛的各種形式。文章中描述了母親的陪伴與支持,雖然有時候會有摩擦,但母愛的具體表現無疑是作者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篇文章講述了作者在母親的要求與自身需求之間的掙扎。 透過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作者反映出與母親的不平等互動,並強調了在親子關係中,如何維護自我與明確的界限。這是自我成長的過程,讓人反思家庭關係中的個人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