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危機?還是中年懈怠?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中年轉型」、「第二人生」議題又被廣泛討論。在羅振宇的《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投過全新的視角來討論關於中年。透過他的觀點能幫助我們重新認識中年,並在工作和生活中發揮中年的優勢。

在動物界,生命週期通常是相當簡單的:出生、成長、繁衍後代,然後死亡。許多動物在完成繁衍任務後就會很快死去。例如,有些昆蟲在孩子出生後就會立即死亡;而一些較高等的物種,則會在後代性成熟後死去。從基因的角度來看,這一代已經完成了繁衍族群的使命,繼續活著只會與後代爭奪資源。

然而,人類的生命週期卻有著顯著的不同。我們不僅有中年這個階段,而且在失去生育能力後,還能相對穩定地生存20多年才進入老年。即使是男性,雖然生育週期較長,但過了四五十歲,很多人也不再選擇生育,這相當於自主絕育。那麼,為什麼人類會進化出這個特殊的中年階段呢?

答案與人類的大腦有關。人類在進化競爭中之所以勝出,是因為我們擁有了一個超級大腦。大腦是我們這個物種最寶貴的資源,人類的所有活動本質上都是圍繞大腦進行投資。在青年時期,我們以驚人的速度吸收知識、消耗能量,給自己的大腦投資。到了中年,雖然大腦的飛速發育開始停止,但我們並沒有停止投資,而是將投資的對象轉向了下一代。

生物學家將這種代際之間的投資現象稱為「親本投資」。中年人能給後代的投資主要分為兩類:第一類是包括食物在內的各種物資;第二類則是知識。這裡的關鍵在於,中年人的大腦並沒有衰退,反而達到了一個巔峰狀態。

研究發現,人的大腦認知能力在20歲時開始增長,到40歲左右達到頂峰,在之後的20多年幾乎沒有變化,直到進入老年才開始下滑。這意味著,中年人的大腦不僅不比年輕人差,反而處於最佳狀態。

你可能會問,既然中年人的各項機能都在老化,為什麼大腦卻能保持如此高效的狀態?獸醫學家班布里基(Bainbridge)的解釋是,中年人的大腦並非沒有老化,而是切換為一種能耗更低的運轉方式。這是人類大腦在演化過程中不斷博弈、平衡、妥協的結果。

具體來說,中年人的大腦在某些方面確實有所衰退,比如接收感官訊息的能力變弱了,視力和聽力可能不如年輕時敏銳。但與此同時,處理訊息的認知能力卻變強了,例如語言、數學和推理能力都有所提升。這種權衡在進化的角度來看是非常合理的。畢竟,人類是群居動物,在一次狩獵中,需要靠敏銳感官和強健體能才能獲得的訊息,完全可以交給年輕人來完成。而狩獵能否成功,更多地依賴於中年人的經驗、技術和計劃。

那麼,我們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些洞見呢?首先,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年並非危機,而是一個充滿機會的階段。中年人的大腦處於巔峰狀態,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判斷力,這些都是極其寶貴的資源。

在工作中,中年人可以發揮自己的優勢,擔任指導和領導的角色。例如,在團隊項目中,中年員工可以負責制定策略、解決複雜問題,而將需要快速反應和體力的任務分配給年輕同事。這種分工不僅能充分利用每個人的優勢,還能促進代際間的知識傳遞。

此外,中年人應該持續學習和更新知識。雖然我們的大腦認知能力處於巔峰,但世界在不斷變化,新的知識和技能總是在湧現。保持學習的熱情不僅能讓我們在工作中保持競爭力,還能為年輕一代樹立榜樣。

中年並非我們常常誤解的那樣是一個危機四伏的階段。相反,它是人類演化的產物,是我們為了更好地培育下一代而發展出來的特殊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們的大腦處於巔峰狀態,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成熟的判斷力。所謂的「中年危機」,實際上更像是「中年懈怠」。如果我們能夠充分認識到中年的價值,並積極發揮自己的優勢,這個階段反而可能是我們一生中最能夠創造價值的時期。

因此,對於所有正在經歷或即將進入中年的人來說,我們應該以積極的態度面對這個階段。繼續學習、傳遞知識、為下一代投資,這不僅是我們的責任,也是我們實現自我價值的最佳方式。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圖片來源: Dall.E 生成


13會員
305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Roger學長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本文探討了「迷信」在應對複雜性中的積極作用,文章闡述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專注和行動力。文中以足球比賽和懸崖行走為例,說明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屏蔽複雜性,並討論了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一概念。最後,文章強調了在應對複雜性時,找到平衡點的重要性。
通過分析羅振宇《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的觀點,文章闡述了意義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行動的方向。文中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例,說明了有時候「錯誤」的認知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最後,文章強調了意義對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動力的重要性。
「意義鍊金術」,主要強調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行動意義來推動進步。意義不僅是個人信念,更是社會約定,它能激發超常努力,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這種思維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純粹理性,而要學會在不確定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羅振宇以測謊專家的技巧和4G技術的發展為例,說明工具的作用不僅在於直接強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提供觀察世界的新維度。評估新技術時不應只關注直接效果,而要考慮它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和新機遇。這種思維方式適用於技術發展和日常工作,鼓勵我們以更開放、長遠的視角看待變化。
羅振宇探討了一知半解的危險性。他以麻疹疫苗爭議為例,說明部分教育的人如何因為錯誤資訊而做出不理智決定。書中強調,服從專業知識共同體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能力。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我們都應保持謙遜學習的態度,尊重專業知識,同時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中,羅振宇探討了斯多葛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一古老哲學強調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內心平靜,全力以赴但不執著結果,以及克制慾望追求內心滿足。通過例子,我們看到斯多葛主義如何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和不確定性。在職場中,斯多葛主義教導我們如何保持理性、做出明智決策,並在困難中找到成長。
本文探討了「迷信」在應對複雜性中的積極作用,文章闡述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環境中保持專注和行動力。文中以足球比賽和懸崖行走為例,說明了「迷信」如何幫助我們屏蔽複雜性,並討論了如何在工作中運用這一概念。最後,文章強調了在應對複雜性時,找到平衡點的重要性。
通過分析羅振宇《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的觀點,文章闡述了意義如何幫助我們在複雜的世界中找到行動的方向。文中以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為例,說明了有時候「錯誤」的認知反而能帶來意想不到的成果。最後,文章強調了意義對於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保持動力的重要性。
「意義鍊金術」,主要強調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行動意義來推動進步。意義不僅是個人信念,更是社會約定,它能激發超常努力,推動個人和社會發展。這種思維方式在工作和生活中有廣泛應用,提醒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純粹理性,而要學會在不確定中找到前進的動力。
羅振宇以測謊專家的技巧和4G技術的發展為例,說明工具的作用不僅在於直接強化能力,更重要的是提供觀察世界的新維度。評估新技術時不應只關注直接效果,而要考慮它可能帶來的長期影響和新機遇。這種思維方式適用於技術發展和日常工作,鼓勵我們以更開放、長遠的視角看待變化。
羅振宇探討了一知半解的危險性。他以麻疹疫苗爭議為例,說明部分教育的人如何因為錯誤資訊而做出不理智決定。書中強調,服從專業知識共同體是現代社會的重要能力。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我們都應保持謙遜學習的態度,尊重專業知識,同時提升自己的判斷能力。
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中,羅振宇探討了斯多葛主義的核心思想。這一古老哲學強調在面對挑戰時保持內心平靜,全力以赴但不執著結果,以及克制慾望追求內心滿足。通過例子,我們看到斯多葛主義如何幫助人們應對壓力和不確定性。在職場中,斯多葛主義教導我們如何保持理性、做出明智決策,並在困難中找到成長。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
Thumbnail
重點摘要: 1.9 月降息 2 碼、進一步暗示年內還有 50 bp 降息 2.SEP 上修失業率預期,但快速的降息速率將有助失業率觸頂 3.未來幾個月經濟數據將繼續轉弱,經濟復甦的時點或是 1Q25 季底附近
Thumbnail
近期的「貼文發佈流程 & 版型大更新」功能大家使用了嗎? 新版式整體視覺上「更加凸顯圖片」,為了搭配這次的更新,我們推出首次貼文策展 ❤️ 使用貼文功能並完成這次的指定任務,還有機會獲得富士即可拍,讓你的美好回憶都可以用即可拍珍藏!
昨晚在線上共學我們探討了一次「中年之路」,講講怎樣叫做中年,當然上網去查WHO明訂中年介於45~59歲之間,但我們回歸到心理因素,卻不是這麼簡單就可以一刀劃分。 鐘穎老師在譯者序便明白的寫了,「當你開始意識到生活不對勁的時候」就是中年開始了,你是否也覺得生活不對勁兒呢? . 我印象很深,大
Thumbnail
每個人都想過:我們不要成為「那樣子」的大人,你想過是哪樣子嗎? 中年之路是一本以榮格心理學為本,討論走過兒童期、青春期,成為一個「成人」,然後呢?有一份工作,養得起自己,過起還算有品質的生活,聽起來還不錯吧!或許結了婚、生了幾個孩子,或許一年旅行幾次、吃美食、買精品...然後呢? ▪️中年之路的
Thumbnail
前言:中年危機不是因為你不夠努力、不是你沒做到什麼,而是人生和自己期待不同。 人愈到中年,愈不快樂?愈有危機感? 哲學教授基藍有答案:是的!確實如此。 如果你現在40-50歲左右(曲線最低區間),覺得日復一日壓力巨大、事情愈做愈沒意義、覺得自己不上不下,不知道在幹嘛、覺得自
Thumbnail
在《中年之路》這本書裡討論到了年屆中年會面臨各種關係的崩壞與重建:與工作、與原生家庭、與伴侶、與小孩。 中年人的孩子們大多進入青春期:一個正達到生命的高峰後往下走、大腦幾近僵固,一個則是正在往上走、大腦正在重建、第一次在尋找「我是誰」的真正定義。 衝突是必然的。 年屆中年的我們,能如何應對呢?
Thumbnail
關於一個人從青年步入老年的生理心理變化,統整的報導和文藝作品卻很少。我們都不知道,一個人要如何變老?應該說,我們要如何面對變老的事實?
Thumbnail
時間的淬鍊,有的人圓融了也成熟了,充滿著智慧的光,但有人卻是隨著年紀漸長,越發的尖銳,全身地雷難以相處...
Thumbnail
一個人怎麼長大成熟?發展路徑認為,人們經過家庭/家族、學校、社區及相關教育,逐步長成「能適應社會、工作及人際交流的熟練度」。「成人期」是成熟的中點,代表心理成熟度,年齡並非重點,有的早熟有的晚熟。
Thumbnail
隨著時間流逝,年歲不斷增長、父母也漸漸老去…。此時,除了要好好鍛鍊自己的身心健康、為即將到來的老年做預備之外,學習如何在忙碌、壓力等因素下找到自己的生活平衡,也是人生下半場一定要學習的功課。 準備照顧父母的心態 看到父母體力衰退、變老的樣子,難免會不知所措、甚至想逃開。「變老的勇氣」一書作者岸見
Thumbnail
「人生始於強,終於壯。」 前陣子閱讀《壯世代之春》這本書時,對於書中提到「壯世代」的概念,感到十分新奇與認同! 以前的教科書,總是輕易地將65歲以上的人定義為「老」,現在大概還是如此。然而,看看身邊的父母與親朋好友們,以及過往在社區進行田調時認識的熟齡朋友們,總是分享許多豐富的退休生活,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