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每天都面臨著大量的資訊和決策,然而,擁有資訊並不等同於擁有智慧。羅振宇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提出了「一知半解的危險」,並說明「一知半解」如何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決策。
書中從一個令人震驚的案例開始:儘管麻疹疫苗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已經發明,但在2019年,美國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數量卻達到了20年前的4倍之多。這個現象不僅存在於美國,全球範圍內有五分之一的兒童因為家長的不願意而無法獲得常規的免疫接種,每年導致150萬兒童死亡。
這種情況的出現,與一篇1998年發表在《柳葉刀》上的錯誤論文有關。該論文的作者Andrew Wakefield聲稱麻疹疫苗與自閉症有關。儘管這篇論文後來被證實是錯誤的,Wakefield本人也在2010年被吊銷了行醫資格,但這個錯誤信息卻像病毒一樣在網路上傳播開來,影響持續至今。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羅振宇引用了一本名為《專家之死:反智主義的盛行及其影響》的書,解釋了一知半解的人會遇到的麻煩。特別是在美國這樣一個重視個性自由的國家,抵制知識權威的傾向更為明顯。19世紀初,法國思想家Alexis de Tocqueville就曾評論道:「每個美國人都只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斷。」
這種態度看似體現了平等精神,但實際上卻忽視了一個重要事實:社會的繁榮建立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精通一部分知識,通過市場交換和互相服務來共享這些知識。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服從專業權威。
然而,在網際網路時代,專業權威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任何人都可以聲稱自己是權威,或者看起來像是權威。更糟糕的是,即使假權威被揭露,其影響也難以完全消除。就像Wakefield的論文,儘管已經被證實是錯誤的,但其影響仍在持續。
那麼,誰是這個世界上最「愚昧」的人?羅振宇認為,不是沒有知識的人,而是那些一知半解、有一點知識,足以被網路上的錯誤資訊影響,但又沒有足夠知識來辨別真偽的人。
在工作中,我們經常會遇到類似的情況。比如,一個新到職的員工可能會因為看了幾篇網路文章,就認為自己比有多年經驗的同事更懂得如何處理某個問題。或者,一個管理者可能會因為聽說了某個新的管理理論,就急於在公司全面推行,而忽視了公司的實際情況和員工的回饋。
那麼,我們該如何應對這種情況呢?羅振宇提出了一個看似矛盾但實則深刻的觀點:在現代自由社會,服從,特別是服從專業知識共同體,反而成了一種重要的能力。他舉了幾個例子:
這種「服從」並不意味著盲目跟從,而是理解並尊重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在工作中,這種態度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融入團隊,更好地理解公司的運作方式,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品質。
羅振宇還分享了一位醫生朋友的觀點,認為最好的病人是那些有服從力的病人。這些病人嚴格遵守醫囑,讓吃藥就吃藥,讓節食就節食,讓運動就運動,特別有自制力。相比之下,那些學了一腦子網路知識,對醫生的每句話都要質疑的病人,反而是最難幫助的。
這個觀點同樣適用於職場。一個願意虛心學習、尊重前輩經驗的員工,往往比那些自以為是、處處質疑的員工更容易成長和成功。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要警惕一知半解帶來的虛假自信。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工作中,我們都應該保持謙遜和學習的態度,尊重專業知識,理性地對待權威。同時,我們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準和判斷能力,努力成為真正有見識的人,而不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危險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