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羅輯思維(認知篇)》一書中,作者羅振宇提出了一個引人深思的概念:「意義鍊金術」。這個概念不僅挑戰了我們對認知和行動關係的傳統理解,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看待人類行為和社會進步。
羅振宇在書中指出,隨著我們的認知水準提高和經驗的豐富,我們反而會發現自己的認知越來越不夠用。這聽起來似乎有點矛盾,但實際上卻是人類認知的一個普遍現象。當我們面對「和誰談戀愛」、「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或「該出國留學還是留在國內」這樣的問題時,認知水平越高的人反而越會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複雜性。
羅振宇強調,人的認知並不是一個簡單的「擦玻璃」過程,即玻璃擦得越乾淨、污點越少,我們就能看得越清楚。恰恰相反,隨著我們的認知水平提高,經驗越豐富,我們越會發現自己的認知不足。這種認知不足並不是一個可以徹底解決的問題,而是人類的永恆困境。
面對這種困境,羅振宇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向:我們不應該試圖通過提高認知來更好地行動,而是要在承認自己認知有局限的前提下,更有效地行動。那麼,我們該如何行動呢?這就是「意義鍊金術」概念的核心所在。
羅振宇認為,意義就是一個約定。因為有了這個約定,我們才可以開始行動,這就是意義的價值。他用下象棋的例子來解釋這個概念:兩個人下象棋時,「馬走日,象走田」是一個約定,沒有什麼特別的道理。但正是因為承認這些約定,這個遊戲才能進行下去。如果我們非要追問為什麼馬要這樣走,為什麼要別馬腿,我們就不是在追求真理,而是在破壞這個遊戲,破壞我們所有的行動。
宗教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天上是否真的有神靈,對人類的生存和行動來說,其實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大家都相信某些共同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有了這些約定,我們就可以組成有效合作的社會,這才是宗教的真正價值。
羅振宇強調,意義不是每個人內心裡願意相信什麼,它不是個體現象。意義是一個網路現象,是人和人之間的主觀約定。信了,就參與到這個網路的社會合作裡來;不信,不是更接近真理,而是主動把自己從社會網路裡給開除了。
工業時代給我們植入了一個很深的誤解:我們都以為有正確的認知,才會有正確的行動。一座大橋不按圖紙施工可以嗎?一架機器,零件安錯了,品質能不出問題嗎?我們習慣性地認為認知是根本,行動是認知的附屬品。
但是,只要把視野放寬一點,我們就會發現,不管是個人做出事業,還是整個人類積累出文明成果,都不是正確認知兌現的結果,而是在一堆看似胡亂的意義中瞎打誤撞的巧遇。一個人努力工作,也許只是為了能買得起下一款 Apple 手機。一個人開始創業,也許只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一個科學家有重大發現,也許只是為了證明上帝的偉大。
這個過程,羅振宇稱之為「意義鍊金術」。鍊金術是什麼?它是一種典型的謬誤。鍊金術相信世界存在某種神秘的因果關聯,只要找到了一個方法,就能把賤金屬變成貴金屬,或者是把平常的材料變成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這本身當然是不科學的。但是,無論是中國的火藥,還是西方的化學,都誕生於鍊金術師的手中。你看,即使是這麼典型的謬誤,也不是全無收穫。甚至可以說,沒有這種謬誤,我們就會一無所獲。
羅振宇用「鍊金術」這個比喻,讓我們重新審視意義的價值。意義這東西,它本身不能用理性來考問。意義的價值,在於為我們排除了大量的不確定性,讓我們開始行動。就像在醫院裡經常看到的場景:在醫生看來,一個病人已經沒有治療的可能了,這是從科學上講的,從理性上講的。但是家屬還是在求醫生做最後的努力。如果要問家屬為什麼做出這麼不理性、不科學的要求,他會說,這是我親媽啊,我當然要救。這就是基於意義的行動。
在這個場景下,醫生和家屬的區別是什麼?醫生是做出基於理性的判斷,這經常導致我們放棄行動;家屬是基於意義進行判斷,這經常會讓人做出超常的努力。人類的文明也好,個人的業績也罷,是建立在放棄上的更多呢,還是建立在非理性的、超常的努力上的更多呢?
這個概念在工作中有著廣泛的應用。當我們面對困難或挑戰時,純粹理性的分析可能會讓我們放棄。但如果我們能夠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理由,哪怕這個理由在別人看來可能不那麼「理性」,我們就能夠激發出超乎尋常的動力和創造力。
書中舉出大陸相聲演員郭德綱曾經說過一段話:「沾酒不醉是喝得少,見色不迷是摸不著,以德服人是打不過,淡泊名利是實在沒有招兒。」這段話看似是在揭露人性的虛偽,但實際上也反映了「意義鍊金術」的本質。我們所堅持的很多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如果用純粹的、理性的實用精神來看,確實都經不住推敲。但正是這些看似「虛偽」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構成了我們社會的基礎,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
羅振宇的「意義鍊金術」告訴我們,不要過分追求純粹的理性,而要學會在認知有限的情況下,通過賦予行動意義來推動自己前進。這不僅適用於個人生活,也適用於工作和社會發展。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找到一個有意義的理由可能比單純的理性分析更能激發我們的潛力。這種思維方式可能看似不那麼「理性」,但卻可能是推動人類進步的關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