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X 體驗】收益流如何影響用戶體驗?UX 設計師的挑戰與對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一個產品與服務,能持續的維護與優化,需要仰賴穩定的收益流。在這個時代,收益方式已遠比過去複雜,甚至在同一個產品與服務,可能會有複數的收益方式。雖然各種的收益流,商業目標都是向用戶收取費用,但其實根據收益的方式不同,產品為了讓用戶,主動付費或間接付費,多少都會影響用戶體驗。

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是 Youtube 普通帳戶,雖然可以免費看影片,但你偶而需要花短短的時間看廣告,為 Youtube 帶來廣告收益,雖然身為用戶沒有付到款,卻需要格外付出時間來看廣告,才能滿足娛樂的需求;但當你不再想看到廣告,或是覺得廣告很煩,於是你決定升級 YouTube Premium 帳號,你忽然發現,觀看體驗變得更好,但卻需要每個月直接付出金額給 Youtube。可見收益流確實會影響體驗。而體驗好壞平衡也會影響付款的意願,因此如何平衡收益與產品體驗,會是 UX 設計師的重要挑戰。因此本文會說明,介紹各種收益流對體驗的影響,與我們該如何去平衡與優化產品。

用戶體驗與收益流是如何影響的呢?

如下圖所示,用戶要讓產品「提供價值」,就必須付出「行動成本」與「付出代價」,所謂的「行動成本」就是用戶與產品互動,所需要付出的學習、心力與體力,都可稱為「行動成本」,通常「行動成本」中的成本高低,會受到用戶體驗的影響,當體驗越好,對於用戶的「行動成本」就越低,用戶就會比較容易與產品產生互動。

而「付出代價」則是必須項產品支付非行動的成本,但這個代價對產品來說,卻是該產品的商業目標,如:錢、觀看廣告等等,最直接影響該因素的就是「收益流」,產品會因為不同的收益流,對用戶不同的時刻,產生不一樣的「付出代價」。

而根據「收益流」的方式不同,也會直接影響該產品的「用戶體驗」,如訂閱YouTube Premium 帳號,就可以不需要再觀看廣告。


raw-image



不同收益流的用戶體驗與收益流的平衡方式


資產銷售:

藉由銷售實體產品,獲取一次性的收費,通常該「付出代價」會比較高,為了讓用戶比較願意採用產品,會盡量讓「行動成本」降低,如提供容易的採購流程、或是多元的支付體驗。讓用戶盡量用最少的心力與體力購買產品。當然面對「付出代價」高額的產品,你也能提供分期貸款,讓客戶單次代價可以下降,提高轉換率,雖然會微微增加,客戶後續的「行動成本」。

使用費:

根據使用者用量決定費用,如:電話根據通話長短收取費用。通常取決這種用量計價的服務,會根據最後產品「提供價值」的高低,決定單次用量的「付出代價」,因此在用戶使用前,應該透明的公開價格,並能讓用戶預估費用,避免出現高額的「付出代價」,當然也可以讓產品做適度的提醒用量,以降低用戶因突發的高額費用對產品的抱怨。當然企業也可以適度的打折扣,讓初次的「付出代價」降低,吸引更多的用戶使用,提高營收。

訂閱費:

定期收取費用的收益模式,訂閱者可在時間內使用服務,如:訂閱 Netflix、健身房會員。該價值講究用戶的黏著度,因此必須一直「提供價值」讓客戶滿意,才能有效地留住客戶。因此該收益流最大的優勢是,藉由收集用戶的使用資訊,分析並優化產品與服務,提高「用戶體驗」與產品的「提供價值」,才能確保訂閱的長久。

租賃費:

用戶能在一段時間使用實體產品,卻不需要一次付完購買的費用。通常該模式較常見於高價格產品或低頻使用產品,在高價產品可以讓客戶使用到產品,與企業建立長久的消費關係,如租賃汽車;而低頻使用產品,客戶則不需要花大錢買產品,也可以在需要使用,如觀光區的租賃腳踏車。在該收益流,由於租借為了保護買賣雙方的利益,需要了解租賃的內容,避免發生額外的費用,我們應該盡量租賃條款簡單易懂、沒有隱藏費用,降低客戶的「行動成本」。在高價格產品可採用租賃轉賣的策略,讓客戶體驗到產品(了解「提供價值」),與產品加深感情後(提高「提供價值」),在客戶租賃一段時間後,打折扣讓客戶買下產品。

廣告:

不直接向用戶收取費用,而是透過在產品或服務中向用戶展示廣告,向廣告主收取費用。該收益的特點,就是可以快速增加用戶,但該模式卻會影響用戶的產品體驗。因此我們要在這個收益流下,可提高產品的易用性,或利用數據了解用戶的興趣,盡量播放他們有興趣的廣告,以提高「用戶體驗」。當然也需要控制廣告的頻率,避免用戶「付出代價」大於「提供價值」,而讓用戶不願意使用產品。當然也可以讓用戶轉為訂閱用戶,藉由每日的收費,消除廣告。


最後:UX 設計師就是要平衡體驗與收益的互相影響

UX 設計師在考量用戶體驗的同時,也必須細心權衡不同的收益方式,以確保在提升用戶滿意度的同時,產品能持續產生穩定的收益。這種平衡不僅關係到用戶是否願意持續使用產品,更直接影響產品的市場表現與長期發展潛力。隨著產品功能與收益模式的複雜化,這種平衡變得愈發重要,也為 UX 設計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吱吱喳喳
78會員
54內容數
專注於研究 UX、行銷領域,用文字作為心得分享。
吱吱喳喳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競品研究是 UX 設計的重要工具,若未理解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可能會優化錯方向。透過分析發現 UI 設計雜亂,便進行資訊分類與介面優化。然而,實際測試卻顯示,使用者更偏好原本的「雜亂」設計,因為它能提升操作效率。這次經驗讓我反思:競品的缺陷可能是有意為之,UX 設計不能只憑專業判斷,還需考量實務需求。
Thumbnail
2025/04/03
競品研究是 UX 設計的重要工具,若未理解其背後的商業邏輯,可能會優化錯方向。透過分析發現 UI 設計雜亂,便進行資訊分類與介面優化。然而,實際測試卻顯示,使用者更偏好原本的「雜亂」設計,因為它能提升操作效率。這次經驗讓我反思:競品的缺陷可能是有意為之,UX 設計不能只憑專業判斷,還需考量實務需求。
Thumbnail
2025/03/01
本書探討多裝置體驗設計,作者 Michal Levin 提出 3C 框架(一致性、持續性、互補性設計),協助設計師打造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多裝置生態系統。文中強調在多裝置情境下,幫助產品設計師、產品經理和使用者研究員提升產品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3/01
本書探討多裝置體驗設計,作者 Michal Levin 提出 3C 框架(一致性、持續性、互補性設計),協助設計師打造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多裝置生態系統。文中強調在多裝置情境下,幫助產品設計師、產品經理和使用者研究員提升產品競爭力。
Thumbnail
2025/01/17
《觀察的力量》一書,作者詹恩‧奇普切斯分享其一百九十一個國家的研究經驗,教導讀者如何從平凡情境中觀察市場商機,並透過顧客門檻地圖、物品分析、信任生態等方法,創造非凡產品。本書適合使用者研究員、設計研究者、產品設計師閱讀。
Thumbnail
2025/01/17
《觀察的力量》一書,作者詹恩‧奇普切斯分享其一百九十一個國家的研究經驗,教導讀者如何從平凡情境中觀察市場商機,並透過顧客門檻地圖、物品分析、信任生態等方法,創造非凡產品。本書適合使用者研究員、設計研究者、產品設計師閱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本篇為「數位行銷新手村」日更分析文章的每週編輯整理。這次我們探討了永豐銀行的破碎式通路結盟、中信金控的一站式 LINE CRM 服務,以及 KKday 的宏觀成長策略,比較其成本、效益、風險與策略目的。 商業模式數位案例:從策展變平台,關鍵評論網的數位媒體流量變現嘗試? 過去,很多人對關鍵評論網的評
Thumbnail
本篇為「數位行銷新手村」日更分析文章的每週編輯整理。這次我們探討了永豐銀行的破碎式通路結盟、中信金控的一站式 LINE CRM 服務,以及 KKday 的宏觀成長策略,比較其成本、效益、風險與策略目的。 商業模式數位案例:從策展變平台,關鍵評論網的數位媒體流量變現嘗試? 過去,很多人對關鍵評論網的評
Thumbnail
無論平台拍不拍片,都可以購片。可是要不以量取勝,要不購買昂貴的獨家授權,否則對用戶來說仍然不夠吸引。所以盜版的網站最受歡迎,因為沒有購片成本,片源又多,再賺個廣告費就有錢了。有些盜版網累積一定資產後,會開始想要洗白,雖然會遭業界白眼,但如果一開始就做白的,根本活不下去……
Thumbnail
無論平台拍不拍片,都可以購片。可是要不以量取勝,要不購買昂貴的獨家授權,否則對用戶來說仍然不夠吸引。所以盜版的網站最受歡迎,因為沒有購片成本,片源又多,再賺個廣告費就有錢了。有些盜版網累積一定資產後,會開始想要洗白,雖然會遭業界白眼,但如果一開始就做白的,根本活不下去……
Thumbnail
vocus 開始探索 Web3 創作者經濟後,身邊一些朋友經常會很熱心跟我分享不同的代幣經濟案例。這篇文章,會從談一個半隻腳跨入Web3 的 Web2 平台經營者的角度分享,所謂的代幣經濟(Tokenomics,或 Token Economy)到底是什麼,盡可能簡化,只講白話文。
Thumbnail
vocus 開始探索 Web3 創作者經濟後,身邊一些朋友經常會很熱心跟我分享不同的代幣經濟案例。這篇文章,會從談一個半隻腳跨入Web3 的 Web2 平台經營者的角度分享,所謂的代幣經濟(Tokenomics,或 Token Economy)到底是什麼,盡可能簡化,只講白話文。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生活科技(subscription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推出訂閱服務,到底對消費者有哪些吸引力,對於企業又有哪些吸金力,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生活科技(subscription and consumer psychology)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推出訂閱服務,到底對消費者有哪些吸引力,對於企業又有哪些吸金力,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Thumbnail
開車時開啟Spotify聆聽音樂,或是下班後觀看Netflix的毒梟的影集,已經漸漸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娛樂,而其中的共通點便是訂閱制,以固定的費率使用,並不是甚麼新穎的商業模式,但為何訂閱制卻越來越流行呢?
Thumbnail
開車時開啟Spotify聆聽音樂,或是下班後觀看Netflix的毒梟的影集,已經漸漸成為許多人的日常娛樂,而其中的共通點便是訂閱制,以固定的費率使用,並不是甚麼新穎的商業模式,但為何訂閱制卻越來越流行呢?
Thumbnail
在規劃訂閱品項時,到底該考量哪些點?有沒有要避免的地雷?以下統整四篇關於手遊訂閱制商品的資訊,希望提供讀者分析或策劃訂閱商品的思路
Thumbnail
在規劃訂閱品項時,到底該考量哪些點?有沒有要避免的地雷?以下統整四篇關於手遊訂閱制商品的資訊,希望提供讀者分析或策劃訂閱商品的思路
Thumbnail
若是你喜歡我的影片,別忘了訂閱、追蹤再開小鈴鐺。這樣琅琅上口的句子,就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內,然而當我們真正點下「訂閱」時,背後又是怎麼樣帶來一連串的經濟回饋呢?Spotify, Amazon這些平台,又是如何從我們這螢幕前的點一下、點一下,而創造更龐大的收入呢?
Thumbnail
若是你喜歡我的影片,別忘了訂閱、追蹤再開小鈴鐺。這樣琅琅上口的句子,就充斥在我們的生活內,然而當我們真正點下「訂閱」時,背後又是怎麼樣帶來一連串的經濟回饋呢?Spotify, Amazon這些平台,又是如何從我們這螢幕前的點一下、點一下,而創造更龐大的收入呢?
Thumbnail
以下連結的這篇,是今天在《吐納商業評論》刊出的新文章。雖然我自己沒有針對這次《蘋果日報》推展訂閱制寫什麼論述,不過從前對於「付費閱讀」這件事也發表過一些想法;這邊就借花獻佛寫一點雜記。
Thumbnail
以下連結的這篇,是今天在《吐納商業評論》刊出的新文章。雖然我自己沒有針對這次《蘋果日報》推展訂閱制寫什麼論述,不過從前對於「付費閱讀」這件事也發表過一些想法;這邊就借花獻佛寫一點雜記。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