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的不談,印象裡高中時期念西洋美術史會從埃及時代學起,希臘、義大利、文藝復興、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義、浪漫主義、新古典、印象派、立體派、野獸派、英國美術工藝運動、法國新藝術、一直到現代的包浩斯、達達、普普、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分離主義、構成主義、解構主義等等等等。有沒有發現這與音樂史、建築史等美學相關的歷史高度重疊?當然,因為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一定是高度相互影響的。視覺藝術當然也與商業視覺及平面設計等高度相關,而建築美學又可說是集視覺美學立體化之大成。如果綜觀美術史的脈絡,每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代表性的文化思潮,建築美學也在反映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素養。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句話,也因此古典音樂也在反映著過去某段時代的當代聽覺藝術,這在所有的藝術都是相通的。所以說我們都在寫歷史,我們所做的創作其實也都在反映著時代性。這也就是為什麼畫畫的人那麼多,只有少數畫的極好極有風格的能被載入史冊,而史冊中又只有那些開創思潮的少數中的少數才能被大書特書,因為這少數的人往往影響著一整個世代。能夠上達殿堂的藝術,都負有開創思潮與反應時代這樣推動文明的重要使命。這些藝術都是人類留給後世萬代的重要資產。
舉個例子,19世紀的重要畫家高更、塞尚、梵谷,提出從寫實概念轉變為藝術家主觀表現,這創新的思潮奠定了後期印象派在藝術史上的地位,甚至在西方藝術史被視為古典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分水嶺。但若是在21世紀的現在還畫著後期印象派那樣觀念風格的繪畫,即便畫得再好,這畫作在藝術史上連個屁都不是,投資者在這樣的作品上看不到未來,這種沒有思想沒有靈魂的塗鴉根本稱不上是藝術。
修澤蘭是戰後在台灣最重要的女性建築師,其建築語彙不但充分展現當代,同時也有著強烈的個人風格。
公東教堂是台灣第二座現代主義建築,被譽為台灣的廊香教堂。
其實我很不喜歡探討建築美學時去談論清帝國美學、日本美學、華國美學等標籤印象。別被清宮劇騙了,清帝國沒那麼美好。也別盲目崇拜日本,日本很多小地方政府也不知道自己國內誕生許多在世界影響深遠的普立茲克建築師,還是有很多聳聳的地方公共建築。上述王大閎建築師也將傳統華夏建築語彙很好的與現代建築思潮結合,並不是染上中國語彙的建築就會變醜,雖然很醜的圓山飯店是個明顯的例子。(不過多半喜歡圓山飯店建築的人反而討厭王大閎建築師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