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與訊息醫學的 "體、相、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下面一段朋友送來分享的網絡短訊息. 因為不知在何時何處看過有關這題目的一些相同論述. 所以必須先說明,這是朋友送來分享的.......!

因為,這段時間在"人本;回歸自然原生態"、"能量醫學"與"訊息醫學"有所思索. 朋友突然送來的這個短訊息,正巧給了我很完整的解答.

首先從水的三態,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佛法的體、相、用。氣態的水蒸氣是水之體,液態的水裝在不同容器是水之相,固態的冰可以是雪花,冰塊、冰沙是水之用。

佛學的"體相用";有關自然世界的"三層"自然邏輯、現象、結構或關係,其表述如下:

 「三學」戒定慧,戒為體,定為相,慧為用,彼此互有密切的關連。

 「三藏」經律論,經為體,律為相,論為用,三者也有互通的意義。

 「佛的三身」法身報身化身,法身是體,報身是相,千百億化身(應身)是用。

佛學有探討與論述"娑婆大千世界"非常完整的經典; 佛學的"體、相、用"歸納,就像中國"陰陽"與"道學"歸納論述一樣精闢完整.

借用下面;(1)天主教與 (2)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1)天主教舊約聖經: 訓導篇

訓道者說:虛而又虛,萬事皆虛。人在太陽下辛勤勞作,為人究有何益?

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大地仍然常在。太陽升起,太陽落下,匆匆趕回原處,從新
再升。..............................往昔所有的,將來會再有;昔日所行的,將來會再行;
太陽之下決無新事。

(2) 道教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似乎都在闡述同一哲學智慧課題!

從古典"黃帝內經",到現代"能量醫學"與"訊息醫學", 從佛學的"體相用三層結構,到聖經與道德經, 如果,體相用(三學、或三層結構)這是對的? 期望也能借詞與大家分享?(注).

"體"只能用"無限"、"虛空"或"大道"來表示、"相"是我們看得到,或是意識得到的任何成像聚合、"用"是所有成像成物者的活動表現.

能量與訊息醫學就有是:用科學方法與手段, 在虛空中找出與歸納具體成相後.再用回到人體身心靈健康的一門學問, 但終究回歸:

"知體"、"明相"、"善用",才是本意與宗旨!

附註: 經典有無量義,一切由個人因緣領悟隨解!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道生健康屋
3會員
29內容數
回歸"人本-自然原生態" ; 您的身心靈健康是我們的心願!
道生健康屋的其他內容
2024/12/05
都是那麼平常;在日常口頭語中....... 表面字義上,有誰不懂.........但是, 真懂又能持之以恆的人又有多少呢? "活動"的一個人性自然規律(好逸惡勞)正解是: 活著就會動. 但是如果從人性的逆率(好勞惡逸)的反解就成了: 要活就要動! 用古人智慧;孟子告子下篇: .......
Thumbnail
2024/12/05
都是那麼平常;在日常口頭語中....... 表面字義上,有誰不懂.........但是, 真懂又能持之以恆的人又有多少呢? "活動"的一個人性自然規律(好逸惡勞)正解是: 活著就會動. 但是如果從人性的逆率(好勞惡逸)的反解就成了: 要活就要動! 用古人智慧;孟子告子下篇: .......
Thumbnail
2024/12/03
這是源自皇帝內經素問第五章,一段古人智慧滿滿的結語;雖然來自內經 ,以傳統中醫為背景, 但是下醫醫病,上醫通天,握覽人的身心靈健康根本並與天地合和: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
Thumbnail
2024/12/03
這是源自皇帝內經素問第五章,一段古人智慧滿滿的結語;雖然來自內經 ,以傳統中醫為背景, 但是下醫醫病,上醫通天,握覽人的身心靈健康根本並與天地合和: ...... 故曰:知之則強,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餘,有餘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聖
Thumbnail
2024/11/28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Thumbnail
2024/11/28
一段簡文, 與大家分享: “以佛養心,以道養身,以儒養家”。 心態是健康長壽的基石,對於現代都市人來說,誰擁有了心理平衡,誰就擁有了健康和長壽。“養心”就是擁有心理平衡的重要方法。何謂“養心”?《黃帝內經》認為是“恬虛無”,即平淡寧靜、樂觀豁達、凝神自娛的心境。 據說,魯國人單豹為了養生,獨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在修行中,務必參照《金剛經》,點明了「心」該如何修持。而佛菩薩開示所提到的習氣部分,也可透過多念誦《金剛經》並配合實踐以逐步化解。     在此將南懷瑾所著作的《金剛經說甚麼》文章一篇篇放上,建議您在誦持過程也應多多觀閱,對《金剛經》更了解。我們將不定時放上幾篇,單篇內容也不多,希望您
Thumbnail
《楞嚴經》的獨特說法,指構成色心萬法體性的七種元素,即地、火、水、風、空、見、識。 阿育吠陀的理論裡提到宇宙五個基本的元素,分別為空、風、水、火和土。任何事物,過猶不及,平衡要時時刻刻,這是很難的精進。 希望您用生命體驗感悟,去感受每一個元素,成為真五行,也走出真正五行。與萬物真正成為一體。
Thumbnail
《楞嚴經》的獨特說法,指構成色心萬法體性的七種元素,即地、火、水、風、空、見、識。 阿育吠陀的理論裡提到宇宙五個基本的元素,分別為空、風、水、火和土。任何事物,過猶不及,平衡要時時刻刻,這是很難的精進。 希望您用生命體驗感悟,去感受每一個元素,成為真五行,也走出真正五行。與萬物真正成為一體。
Thumbnail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
Thumbnail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首傳頌千古的四句偈出自於《金剛經》〈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金剛經》原是長篇連貫的經文,經由梁朝的昭明太子整理而成容易傳誦理解的三十二個分則,並於各段落增添了簡潔精要的標題。「應化非真分」即是昭明太子所下之標題。那麼「應化非真」是什麼意
Thumbnail
如果從人類個體的內在的視角,去投射感知整個世界,是屬於主觀性的解讀整體實相,整體實相的圓滿整體訊息經過主觀濾鏡,大部分的資訊都被過濾,只留下小範圍的資訊,加上主觀的加工,進入到我們的個體真實,轉譯成我們認知的相對實相。
Thumbnail
如果從人類個體的內在的視角,去投射感知整個世界,是屬於主觀性的解讀整體實相,整體實相的圓滿整體訊息經過主觀濾鏡,大部分的資訊都被過濾,只留下小範圍的資訊,加上主觀的加工,進入到我們的個體真實,轉譯成我們認知的相對實相。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10】課程影片: 大家好,《無量義經》有一段文字非常的令人感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 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生 住 異 滅
Thumbnail
【黃誌群的一門講堂ep10】課程影片: 大家好,《無量義經》有一段文字非常的令人感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自本來今性相空寂 又復深入一切諸法 法相如是生如是法 法相如是住如是法 法相如是異如是法 法相如是滅如是法 法相如是能生惡法 法相如是能生善法 應當觀察一切諸法 生 住 異 滅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了寧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禪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禪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良因曰:
Thumbnail
良因法師 著 阿姜·查: 有了寧靜的心,便可去觀察這禪定的對象——身體,從頭頂到腳底,然後又回到頭頂;一遍又一遍地去做。注意察看頭髮、體毛、指甲、牙齒和皮膚。在這禪坐中,我們將會看到整個身體是由四種「元素」所組成的,那就是地、水、火、風。 良因曰:
Thumbnail
墨天易經宗教修真大約可分七個階段,階段名稱: 一、道可二、道承。三、道禪。四、道習。五、修士。六、山人。七、真人。
Thumbnail
墨天易經宗教修真大約可分七個階段,階段名稱: 一、道可二、道承。三、道禪。四、道習。五、修士。六、山人。七、真人。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