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的磁力魔法:CEST技術讓隱形代謝現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片作者:ChatGPT

圖片作者:ChatGPT

想研究生物體內的即時動態,動物可以照CT、MRI,讓科學家看到牠們體內的變化,但是為什麼沒聽過植物照CT或MRI呢?是否曾經好奇過為什麼?


這是因為植物組織有許多特性,導致要幫植物照MRI會有很多困難。首先,植物的細胞間隙中存在著空氣與水。這些空氣與水因為磁化率差異大,很容易造成局部磁場扭曲。


而且,會造成磁場扭曲的,還不止是細胞間隙喔!植物有木質部、韌皮部構成的維管束,而維管束與周圍組織的磁化率不同,也會影響到解析。另外,植物的細胞壁含有纖維素與半纖維素等物質,這些物質的磁化率與細胞質也不同!


光是細胞外面的物質,就有這麼多問題,那麼細胞內呢?細胞內會有澱粉粒與油滴,這些物質與周圍細胞質的磁化率也不同!更不要提植物組織中的水分分布並不均勻,而水是影響磁共振信號的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因為以上的這麼多原因,造成要幫植物做MRI很不容易。過去,曾經有科學家使用所謂的「化學位移成像」(CSI,Chemical Shift Imaging)的技術來掃描植物。CSI利用不同分子在磁場中共振頻率(化學位移)不同來區分它們,可以定位代謝物,也可以定量;但是CSI需要均勻的磁場,所以要解析有許多不均勻磁場的植物就有其限制。


最近,有一個新技術,稱為CEST(化學交換飽和轉移磁共振成像,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因為CEST主要是依賴水的質子與代謝物的質子之間的交換來成像,所以對局部磁場的小變化不會像CSI那麼敏感;另外CEST可以透過累積效應把信號放大,所以能夠偵測到濃度比較低的代謝物。也因為這樣,所以與CSI相比,CEST不需要掃描那麼久,而且對空間的分辨也比較好。


更好的是,CSI需要使用「水抑制技術」,否則無法看到其他代謝物的信號,但是CEST不需要!什麼是「水抑制技術」呢?因為核磁共振要看分子在磁場中的共振頻率,但是所有生物都是水做的(體內水的含量最高),而水分子在磁場中當然也會給出信號,但是因為水的含量遠高於其他分子的含量,所以,如果不想方法來選擇性的飽和或消除水分子的信號的話,那麼其他代謝物的信號都會因為被水的信號遮蔽而無法看到了。在這樣的前提下,不需要使用「水抑制技術」的CEST當然更好囉。


所以,研究團隊使用了CEST技術掃描了玉米、大麥、豌豆、馬鈴薯、甜菜、甘蔗等作物的儲藏器官,並將它產生的影像與CSI產生的影像來比較。


結果發現,CEST可以檢測糖與胺基酸的分布,並具有較高的空間分辨率,在某些實驗中達到50-80微米。而CSI的空間分辨率通常較低,約為300微米。


另外,CEST能夠在各種作物樣本中產生清晰、可靠的代謝物分佈圖像,CEST對磁場不均勻性的影響較小,能夠在各種植物樣本中產生一致的結果。但是CSI在磁場不均勻的樣本中容易產生信號失真或圖像扭曲。


由於不需要很長的掃瞄時間,研究團隊發現他們能夠成功追蹤大麥種子生長過程中糖和胺基酸分佈的變化。他們也發現,CEST能成功應用於多種作物(玉米、大麥、豌豆、馬鈴薯、甜菜、甘蔗)的不同器官,尤其是當應用於比較複雜的樣本,如在大麥穀粒發育的中期階段,當胚胎正在生長但種子仍然包含液態胚乳時,CSI圖像顯示出明顯的信號中斷/偏差,不能準確反映代謝物的實際空間分佈。另外,在早期發育階段的玉米核中,CEST能夠清晰地顯示糖和氨基酸在活體玉米核中的分佈,而CSI卻難以提供可靠的代謝物分佈圖像。


所以,綜合這些測試,研究團隊認為CEST技術展現出了明顯的優勢,能夠提供更可靠、更高分辨率的代謝物分佈圖像。這意味著我們可以應用這個技術幫植物照MRI,窺探更多植物的秘密!


參考文獻:


Mayer, S., Rolletschek, H., Radchuk, V., Wagner, S., Ortleb, S., Gündel, A., Dehmer, K. J., Gutjahr, F. T., Jakob, P. M., & Borisjuk, L. (2024). Metabolic imaging in living plants: A promising field for chemical exchange saturation transfer (CEST) MRI. Science Advances, 10(38), eadq4424.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q4424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 莊小昕-avatar-img
2024/09/20
謝謝老師分享!很有趣!!
avatar-img
老葉報報
244會員
791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老葉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9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2025/04/28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重點摘要:研究基礎認知這個新領域的科學家認為,不只腦細胞,動植物的一般細胞也可利用生物電來儲存訊息、協調彼此活動。生物是由具有優秀解決問題能力的小單元所組成,當這些個別單元聚集並合作,智能或許因此拓展。這些想法挑戰了「人類智能與眾不同」的思維,我們可能需要重新假設:心智無所不在。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隨著農業的開展,隨之而來的馴化與育種,影響了植物與它的好伙伴-微生物體-的互動。這使得植物需要更多肥料、需要更多農藥。 如果可以讓植物能喚回它的好伙伴,或許就不需要那麼多的肥料與農藥了?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根據研究,植物大概在4.7億到4.5億年前開始登陸。在漫長而漸進的登陸過程中,植物會面對許多新的挑戰。 新的挑戰需要新的基因,而這些新的基因從何而來呢?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內文有狂熱因素請淡定諒解..謝謝-」 第一次認真去年開始 去療癒水果植物以及種植的土地 .所以才會在種植之前 完成獨角獸靈氣課程 題外: 因為自己蠻喜歡做研究實驗精神得 也包括觀察. 不過這些過程免不了也有人說.我有病. 蟑螂也有在研究觀察裡. 純粹因為這是個人的興趣. --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蚯蚓鑽出地球 解讀大氣層即將寫下什麼詩篇 瀏覽日光如何渲染字裡行間 過去泥壤滋養今日芬芳 昔日雨水現在盛開鮮美 許多「每天」的累積 調配出魔法湯汁
Thumbnail
蚯蚓鑽出地球 解讀大氣層即將寫下什麼詩篇 瀏覽日光如何渲染字裡行間 過去泥壤滋養今日芬芳 昔日雨水現在盛開鮮美 許多「每天」的累積 調配出魔法湯汁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Thumbnail
多細胞生物的細胞之間可以透過細胞連接(intercellular connections)或原生質絲(plasmodesmata)來互相聯絡、互通有無,單細胞的藍綠菌(cyanobacteria)會嗎?最近的研究發現,給了肯定的答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