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誰偷了垃圾桶》──不斷拿女人的身體焚燒獻祭,才是這世界重複的原罪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可以猜嗎?」他說。「妳在想提醒我某件事?」

「我在想提醒你什麼?」

「女人落在男人手中是什麼樣子。」

「再離譜不過了。完全跟你無關,大衛。你想知道我為什麼不提出特別告訴,我告訴你──但你必須答應不再提這個話題。原因是,發生在我身上的這件事,純粹是我私人的事。換個時間,換個地方,它可能變成公共事務。但在這個地方,在這個時候,它不是。它是我的事,只是我的。

──柯慈《屈辱》


週末晚上打開Netflix上的熱門推薦,想著口味大眾如我,應該是會喜歡上演算法認爲我會喜歡的電影。

看完之後我並沒有不喜歡這部電影,網傳此部有著與《原罪犯》比肩的暴力美學,情節宛若希臘悲劇再現的《烈火焚身》(後者被拿來與之比擬我是很有意見的,詳後),作為商業電影它成功的顯而易見,不過電影底層的敘事邏輯──這幾個字詞堆疊顯得不知所云──是我無法以純然享受態度觀影的原因。


先打預防針,文章內會有雷(預計雷這部和其他你沒看也不會再看的老電影)。寫這篇觀後感的原因,是因為看完電影海巡過google搜尋結果前三頁的心得,全部都不合我意。

想一想決定寫這文章,想要讓看完這部電影,心中有著除了熱血、很爽、唏噓、不捨等情緒之外,更有一股煩悶胸堵的觀眾,來一起抱團取暖。


「打在我身,痛在你心」的敘事邏輯


講《垃圾桶》之前,容我先介紹Faith Merino刊登在Electric Literature上,以「“A Clockwork Orange” Made Me Long to Be a Monster, But It Only Saw Me as a Victim」為標題的一篇文章;
原文網址Savoir翻譯好文指路

粗略來說,Faith Merino在此文中批判了經典電影《發條橘子》在概念上的取巧與不誠實──以性暴力為底,墊高國家暴力的不可容忍性,最終巧妙削弱性侵犯的毀滅力量。


回想一下《發條橘子》這部電影:主角在優美的音樂裡強暴虐待女體,最終被國家以改造為名,馴化成一個對邪惡之物反射性地感到恐懼、新造的人──而我們都同意,導演有意批評這樣由國家人造的完全良善,其實與邪惡無異(沒有看到這個觀點的,罰你重看一次)。


而這就是Faith Merino批評所據:
如果你是個女性觀眾,在這樣極端的性暴力發生後,能夠說服你這個過激的、對罪犯所採取的矯治手段是絕對的暴力嗎?是否意味著,在導演潛意識中,女性權益與其他自由追求擁有截然不同的價值排序?

(再次推薦閱讀Savior翻譯版,連結如上。我一向尊重事物或概念本身的複雜性,並相信二次詮釋不可避免的扭曲。)


講到這裡還有耐心的讀者,相信你們知道我對《垃圾桶》有什麼感覺了──這是一部復仇電影,裏頭應報邏輯是:


當年鋃鐺入獄的罪犯自由後,汲汲營營地想要將當年陰錯陽差,把他送進監獄的理髮店老闆拖下地獄,所以讓老闆的女兒遭受強暴。沒想到這個承受毒打、性暴力的女孩,其實正是罪犯的親生女兒,施虐與受虐的雙重打擊,讓罪犯永縛良心的牢獄。


你可以長嘆一聲造化弄人,也可以感慨弄人者最後弄到自己──我不會說罪犯沒有遭受傷害,是明眼人都可以看出,導演就是要讓觀眾覺得罪犯到頭來傷害了自己(不然電影名就不會是karma,輪迴之意)──恰巧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導演採取了一個敘事邏輯,即是:此番報應最後落到最親近的女性親屬頭上。


於是,電影中滿懷活力的中學女生,遭遇性暴力的唯一意義是,為電影鋪陳在飾演罪犯男主角身上的痛苦而服務。

如果說這部電影確如許多影評所述,是批判印度性暴力、官場貪腐文化,那這樣的編排真是令人既厭且倦──將焦點自實際承受虐待、痛苦的主體(女學生)轉移,聚焦在罪犯(親生父親)為此所受的折磨


如同開篇引文,諾貝爾獎得主柯慈書中人物所述,女性的性暴力經驗所面臨的困境之一,是這種發生於個體上、極度私人的暴力,到頭來竟也可能不屬於女性──要為更大的、(對社會來說)更重要、也更與女性經驗斷裂的主體觀點服務。


這種「打在你身,痛在我心」的邏輯竟然還沒被厭棄,「我」的痛心,比「你」傷痕累累的身體,更有權利被大眾看見、同情。是同理心的不正義。


把故事還給「她」


回到被拿來比擬的《烈火焚身》,它講述了一個母親在逝世後,向雙胞胎子女留下訊息,引導他們一步步追尋自己的身世,揭開慘烈的過往卻也同時和解的故事。

雖然從故事裡的時間線來看,似乎是以找線索的姊弟為敘事主體,不過導演運用的手法,卻是讓觀眾一步一步掉入母親的過往回憶。
因此,與痛苦和解的人,不光是這部電影中尚存的人──更是逝去的母親與自己的情書,一紙書信中訴說往日的痛苦,以及和痛苦同等分量的愛與寬恕。


這也是《垃圾桶》與《烈火焚身》決定性不同──前者用他者的痛說自己的故事;後者是以他者的行動,協助痛苦的死者完整她的生命故事。


無意否認《垃圾桶》在商業電影上的成功,畢竟台灣人一年會看幾個印度電影呢,更不論這部片名取得如此無釐頭,還能靠口碑一再爆紅。

然而,看到其他人因著情節有著相似的反轉性,而拿著其他電影對標比擬,仍是有些不吐不快。其他的問題例如:如此仗勢欺弱的官僚,以私刑掩蓋公部門無能的事實,竟也博得觀眾叫好,可稱為警察的良心──荒謬不已懶得批評。


最終我想說的可能只是:把故事還給故事的主角吧,這個世界來自旁觀者的聲音,畢竟已經多得令人厭倦不堪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y的沙龍
2會員
3內容數
看見的再吐出來,已經是面目模糊的樣子,不如原樣的百分之一。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我恨我自己》打造出自成一派的特色,在這個倡導愛自己的時代,以極端的方式帶來讓人反感的成功,而對這部電影而言,越讓人反感也就是越成功。
Thumbnail
《我恨我自己》打造出自成一派的特色,在這個倡導愛自己的時代,以極端的方式帶來讓人反感的成功,而對這部電影而言,越讓人反感也就是越成功。
Thumbnail
即使不太懂電影本事,但一見到是《無法無天》導演作品的那一刻、就決定要好好地品味一番。依然用如人物誌般獨立的故事線、最後再一把串起,調劑成整個時空的韻味。 有別於《無法無天》的全素人演員,《色局追兇》的故事分支卻群星雲集。拿掉了每位巨星的光環並均分戲份,他們彷若真實的素人、就活在那樣的世界。
Thumbnail
即使不太懂電影本事,但一見到是《無法無天》導演作品的那一刻、就決定要好好地品味一番。依然用如人物誌般獨立的故事線、最後再一把串起,調劑成整個時空的韻味。 有別於《無法無天》的全素人演員,《色局追兇》的故事分支卻群星雲集。拿掉了每位巨星的光環並均分戲份,他們彷若真實的素人、就活在那樣的世界。
Thumbnail
長久以來的教育與規範,讓性變得陌生、不自在,本跟食慾一樣的存在,好似過街老鼠,一從嘴裡溜出來就人人喊打;性,明明是隻巨大的白象,卻因集體的緘默,成了人的千古秘密。電影以此出發,試圖挑戰眾人避諱的性話題,還有羅馬尼亞的國族處境,無論是學憑主義、階級對立、蕩婦羞辱或極權崇拜,都是臺灣民眾共感的熟悉日常。
Thumbnail
長久以來的教育與規範,讓性變得陌生、不自在,本跟食慾一樣的存在,好似過街老鼠,一從嘴裡溜出來就人人喊打;性,明明是隻巨大的白象,卻因集體的緘默,成了人的千古秘密。電影以此出發,試圖挑戰眾人避諱的性話題,還有羅馬尼亞的國族處境,無論是學憑主義、階級對立、蕩婦羞辱或極權崇拜,都是臺灣民眾共感的熟悉日常。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我們總當過那麼幾回他人故事中的反派。—p.48 許多人說追劇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我完全不認同。 看電影、追劇,除了是調劑心靈、還有滋潤文彩的必要。也許不是沒一部劇都能達到教育啟迪的作用,卻能或多或少在每個人心中留下點什麼。 我是個電影狂熱份子,在疫情前每個禮拜進電影院是我的固定行程。
Thumbnail
成長過程中,我們總當過那麼幾回他人故事中的反派。—p.48 許多人說追劇是一件浪費時間的事,我完全不認同。 看電影、追劇,除了是調劑心靈、還有滋潤文彩的必要。也許不是沒一部劇都能達到教育啟迪的作用,卻能或多或少在每個人心中留下點什麼。 我是個電影狂熱份子,在疫情前每個禮拜進電影院是我的固定行程。
Thumbnail
遭遇過慘事後的她,渴望別人的伸手援助、破碎慌亂的心境沒有人能理解,也不知如何處理,到被誤會是謊報後,對權威的恐懼以及寧可放棄一切只為了逃離那股恐懼的自棄,我無法想像我被這樣誤會後,無法申冤,沒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還被媒體世人唾罵,我該怎麼辦…能去哪?能做什麼?
Thumbnail
遭遇過慘事後的她,渴望別人的伸手援助、破碎慌亂的心境沒有人能理解,也不知如何處理,到被誤會是謊報後,對權威的恐懼以及寧可放棄一切只為了逃離那股恐懼的自棄,我無法想像我被這樣誤會後,無法申冤,沒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還被媒體世人唾罵,我該怎麼辦…能去哪?能做什麼?
Thumbnail
近日,因應消失的情人節在Netflix上架,受到許多觀眾的注目,其中本就被人廣泛詬病的身體自主權之侵犯,再次引起討論。聚焦於此,試以後現代的觀點,淺談其中的爭議。
Thumbnail
近日,因應消失的情人節在Netflix上架,受到許多觀眾的注目,其中本就被人廣泛詬病的身體自主權之侵犯,再次引起討論。聚焦於此,試以後現代的觀點,淺談其中的爭議。
Thumbnail
私心最愛的一段是復仇的第二幕。凱西回到當年休學的校園,和昔日的大學校長面談,她先陳述了好友當年被男同學們當眾性侵的事發經過,校長頓時「斷片」的支吾回應,同樣身為女性竟成了助長男同學們的幫兇。她製造了一個謊言,「假設」校長的女兒現在正遭受到同等的經歷,將校長的心擊潰,讓女校長體驗與她相同的痛楚,凱莉莫
Thumbnail
私心最愛的一段是復仇的第二幕。凱西回到當年休學的校園,和昔日的大學校長面談,她先陳述了好友當年被男同學們當眾性侵的事發經過,校長頓時「斷片」的支吾回應,同樣身為女性竟成了助長男同學們的幫兇。她製造了一個謊言,「假設」校長的女兒現在正遭受到同等的經歷,將校長的心擊潰,讓女校長體驗與她相同的痛楚,凱莉莫
Thumbnail
每個人都說凱西是前途光明的年輕女性...直到一起神秘事件突然使她的未來脫離正軌。凱西的生活裡,沒有一件事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她不懷好意,聰明狡猾,挑逗人心,在夜晚換上另一張臉,過著雙重生活。現在,一次意外的相遇將讓凱西在這個驚悚又超級精彩的故事裡,有機會糾正過去的錯誤。
Thumbnail
每個人都說凱西是前途光明的年輕女性...直到一起神秘事件突然使她的未來脫離正軌。凱西的生活裡,沒有一件事是表面上看起來的那樣:她不懷好意,聰明狡猾,挑逗人心,在夜晚換上另一張臉,過著雙重生活。現在,一次意外的相遇將讓凱西在這個驚悚又超級精彩的故事裡,有機會糾正過去的錯誤。
Thumbnail
男主角集合所有理想伴侶特質:世故而睏、略為卑鄙、無上進心、畏首畏尾但情 / 死意堅決。把厭煩穿在腳上走遍世界於是永不擔心踏破無覓還越滾越厚,在愛情的凜然奧義面前卻凋落了臉皮。形容情人如沼澤造成舒緩筆直的深陷;經過荒廢的墓園自言自語:「比起死在這裡,我比較想生活在這裡。」
Thumbnail
男主角集合所有理想伴侶特質:世故而睏、略為卑鄙、無上進心、畏首畏尾但情 / 死意堅決。把厭煩穿在腳上走遍世界於是永不擔心踏破無覓還越滾越厚,在愛情的凜然奧義面前卻凋落了臉皮。形容情人如沼澤造成舒緩筆直的深陷;經過荒廢的墓園自言自語:「比起死在這裡,我比較想生活在這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