憋屎冠軍:艾氏樹蛙蝌蚪的超凡本領

憋屎冠軍:艾氏樹蛙蝌蚪的超凡本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租/買房子的時候,總是喜歡找寬敞一點的來住,但是搬家的時候就會後悔!因為地方寬,就會累積很多「有的沒的」,結果到了要搬走的時候,就會發現東西實在太多,好累!


當然,如果房間小一點,就不會累積那麼多東西啦!那如果房間真的很小很小呢?可能就什麼東西都不敢買了吧!


類似的狀況,發生在艾氏樹蛙(Kurixalus eiffingeri)上。艾氏樹蛙僅分布於琉球與台灣,體型很小,成年樹蛙的體長為3-5公分。據說在台灣的中低海拔的山區都有分布。


牠們居住在封閉的小型水體,如竹筒或樹洞中。由於居住環境極小,為了避免自己的便便把家弄髒弄臭,牠們竟然練出了「憋屎」的本領!而且可以一直憋到長大成蛙,離開樹洞或竹筒後,才會拉屎。


但是,真的能不拉屎嗎?或者說,憋屎難道不會憋出病來嗎?


名古屋大學的兩個老師,決定要研究一下艾氏樹蛙(不過他們把艾氏樹蛙稱為台灣樹蛙囉)的憋屎本領。


首先,他們把台灣樹蛙與其他三種蛙類的蝌蚪飼養在水中,測量飼養水中的氨濃度。實驗進行了9天,每3天測量一次氨濃度。他們發現,台灣樹蛙約0.01 g/L/g;日本樹蛙(Dryophytes japonicus)約0.06 g/L/g;日本褐蛙(Rana ornativentris)約0.08 g/L/g;日本森林綠樹蛙(Zhangixalus arboreus)約0.09 g/L/g。所以,台灣樹蛙所排出的氨,比其它三種樹蛙低了6-9倍,真的很能憋屎。


不拉屎,但是不可能不產生氨;所以,接下來兩位老師想要知道,台灣樹蛙是不是真的在憋屎。於是,他們測量了台灣樹蛙與另外兩種樹蛙腸子裡面的氨濃度。結果,他們發現台灣樹蛙約7.5 g/L/g;日本樹蛙約2.5 g/L/g;而日本褐蛙約2.0 g/L/g。這個數據意味著,台灣樹蛙真的在憋屎,而且很會!牠們腸子裡的氨濃度,可達其它兩種樹蛙的3-4倍,但還是活跳跳的!


如果台灣樹蛙真的那麼會憋屎,那麼,台灣樹蛙是不是可以生存在比較高濃度的氨環境中呢?兩位老師使用了蒸餾水(對照組)、50 mM 氯化銨溶液以及100 mM 氯化銨溶液,將台灣樹蛙與日本樹蛙的蝌蚪養在這三個環境裡。結果發現,在 50 mM 氯化銨溶液中,大多數(10隻中有8隻)台灣樹蛙能夠存活7天,而所有日本樹蛙在7天內全部死亡。在 100 mM 氯化銨溶液中,台灣樹蛙和日本樹蛙都無法存活7天。這個結果意味著,台灣樹蛙的確可以在較高的氨濃度中存活,但是如果氨濃度真的太高,就連憋屎冠軍也活不下去。


總而言之,台灣樹蛙為了在極小的環境中存活,竟然練出了一身憋屎的本事;但是,再怎樣會憋,還是有限度的!不過,可以憋21-43天,如果這樣還不是憋屎冠軍,大概也沒人敢說自己是啦!


參考文獻:


Bun Ito, Yasukazu Okada. Phytotelmata‐dwelling frog larvae might exhibit no defecation: A unique adaptation to a closed aquatic environment. Ecology, 2024; DOI: 10.1002/ecy.4428


avatar-img
老葉報報
182會員
592內容數
主要介紹關於植物的新資訊,但是也會介紹一些其他的。 版主在大學教植物生理學,也教過生物化學。 如有推薦書籍需求,請e-mail:susanyeh816@gmail.co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葉報報 的其他內容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
大麥曾經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之一,雖然現在食用的人並不多,但依然是重要的動物飼料原料與釀造作物之一。因此,大麥的產量當然重要。 大麥的產量由它的花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麥穗來決定。有趣的是,科學家發現大麥花序的形態,其實是由一套名叫CLAVATA訊息傳遞系統負責的喔!
提到歷史上的群眾狂熱,大家很難不去想到發生在十七世紀的「鬱金香熱」。當時不知道為何,鬱金香的球莖忽然身價百倍,大家瘋了似地搶購,但是除了少數真正的園藝愛好者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都只是把它當作投資。 當時最熱門的,是這種有條紋的鬱金香;後來知道,這種鬱金香是被病毒感染。 但是,為何病毒感染會製造圖案?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主要使用可見光。傳統上,科學家認為超過700奈米的長波光(也就是所謂的「紅外光」)能量太低,無法推動植物光合作用中的關鍵氧化還原反應。因此,「700奈米」被視為光合作用的紅色極限(red limit)。 不過,最近科學家們在藍綠菌中找到了突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