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曾記得童年最早接觸的一本書?是圖文並茂的認字卡,還是畫滿卡通動物的英文字母書?似乎放諸世界任何角落、任何時代,孩子身邊總有一本這樣的啟蒙讀物。
今天說的角帖書Horn books,便可說是字母書的開山鼻祖。
角帖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作為一種早期識字工具,它在16世紀開始在英國和美國流行起來,並在接下來長達兩世紀發揮了影響力。雖然從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角帖書無甚娛樂功能,但可以視為童書演變過程重要一環。甚至兒童文學之父John Newbery也是因為小時候目睹角帖書的沉悶乏味,而啟發了他後來出版適合孩子閱讀的書。[1]
角帖書通常由一塊木板製成,形狀大小像一塊乒乓球拍,小小的手柄便於兒童掌握,上面貼有字母、字音表、數字以及主禱文的紙張,由於當時紙張非常昂貴,為了保護紙張不被損壞,人們會在上面覆蓋一層透明的牛角薄片,再用黃銅框固定。而角帖書「Horn」一詞,正是來源於這塊牛角薄片。為了方便攜帶,角帖書還可以綁上繩子繫在腰間皮帶上。
角帖書除了常見的木製版本,富裕一點的可以選擇更為精緻的材料,例如以銀器取代木板,也有將字母直接雕刻在象牙板上的,當然最有趣的莫過於做成可以入口的角帖書了——用薑餅製成的字母,當孩子們學會了字母表中的每個字母,就會獲得可以吃的字母作為獎勵。
到18世紀中期,紙張價格開始下降,笨重的角帖書也迎來了改良的機會,一種名為拍板書(Battledore)悄然興起。「Battledore」 原是早期羽板球運動(Battledore and shuttlecock)中球拍的名稱。因其形狀與角帖書相似,便被借用來命名。拍板書由Benjamin Collins於1746年首創,以薄紙板製成,雖然有些拍板書是按照角帖書的形狀裁切,但大多數都是折疊成三等分的長方形,這樣的設計更像是一本可折疊的「口袋書」。
相較於角帖書,拍板書在內容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變化,它們不再僅僅包含字母表和主禱文,而是加入了短篇故事、寓言、童謠或詩歌;更重要的是,拍板書開始印上插圖,這種短文本配合插圖的組合方式,不單止看見現代字母書的雛形,也看見兒童書籍的插圖藝術正迎來了黎明。後面的文章我們一起看兒童文學出版翹楚John Newbery ,還有三位插畫巨匠Walter Crane、Randolph Caldecott以及Kate Greenaway的故事。
每個時代的進步往往始於微小的改變,今天當我們走到書店或圖書館,看到琳琅滿目的兒童讀物時,很難想像幾百年前的孩子們還在捧著木板學習。雖然現在的風潮已偏向使用電子書,甚至各種AI學習程式的無可擋魅力,但自己心底還是覺得紙本書才是最好的閱讀載體。然而,誰又知道呢?也許幾十年後,我們對印刷品的眷戀在未來孩子們眼中,會顯得同樣古老可笑。
書本形式或許有天終將成為歷史,但人類樂於傳遞知識和想像的本質,還有人與人連接彼此、傳承交流的需求,就像基因一樣刻在靈魂裡。故事永遠不會消失,它總會找到新的方式轉生,然後延續下去。
[1] SONGS FOR SIXPENCE Story of John Newbery by Josephine Blackstock ,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