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更新於 2024/09/2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模式一旦形成,人其實無能為力

種族隔離的原因

「族群隔離」,有時是政策造成的,但有沒有可能是在某種心態下自然形成的呢?1970年代,在美國,許多大城市的居住狀況是黑人住在市中心,過著貧窮生活;白人則住在較富裕的郊區。這種狀況是如何形成的呢?馬里蘭大學的經濟學者湯瑪斯‧謝林(Thomas Schelling)在一九七一年,發表了一個動態隔離模型(Dynamic models of segregation),它的第一個假設是每個人都是種族主義者,周圍有非我族類者出現就立刻搬家,結果「種族隔離」的現象很快就出現了。那如果不介意與不同種族或經濟背景的人居住在一起,只要自己的族群不是極少數(畢竟人還是喜歡有一些同族群的)--例如不少於百分之三十--,少於百分之三十就搬離,那會是如何呢?結果就因為這小小的意念,這無意識的想法,「種族隔離」的現象還是出現了。換言之人們的無意識想法,很可能就是不可思議現象的肇因。


幾個模式影響人的現象

  • 去年伍佰在大陸的演唱會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家花錢買票去伍佰演唱會不是聽伍佰演唱,而是唱歌給伍佰聽,而且不止一場如此,而是場場如此,大家好像很習慣的買票去唱歌。
  •  
  • 還有去年五月左右大陸山東的「淄博燒烤」短短時間內在網上暴紅,五月一日去那旅遊的人數暴漲了二十倍,沒去就落伍了;
  • 去原住民學校做研究時,每天清晨天還濛濛亮,部落的車子就此起彼落的發動起來,地都震動了。問當地原住民老師,原來除了是他們生財工具外,還是地位的象徵,開的車越貴越大越表示自己高人一等,因此即令貨款借錢都得買部車子。
  • 開過高速公路的人大概都會經歷毫無道理的塞車現象,有段路塞得很嚴重,然而過了那段路卻又暢通無阻,中間又沒發現有任何交通事故,怎會塞成這樣呢?交通專家稱此為「幽靈塞車」,車多時每輛車都緊跟前車,距離愈來愈短,一旦有車剎停,後面一片都只能急停,停的車重新起步,因為車太多,所以只能慢慢的前移,後面的來車也只能慢下來,於是慢速前進的車愈來愈多……
  • 台灣雇用外籍移工照顧長者的現象所在都有,而這是別國未曾出現的狀況,造成的原因,我推估是:好死不如賴活,以及花錢買孝名。
  • 現代年青人不婚不生,少子化的現象甚至形成國安危機,造成的原因,我推估是:結婚生子對我有什麼好處?


小結

很多社會現象的形成應該不是有意的,而是源自簡簡單單的一兩個微小的想法而已。一旦許多人都這樣想,影響所及,就是影響重大且深遠的社會現象。

重要的是模式,不是人。

註:部份資料取材自《隱藏的邏輯》一書。

我的隨思與雜想空間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前言 生活上有許多東西我們因為經歷多了,因此慢慢摸索出一種固定的模式,然後運作起來相當順暢,因此就繼續按著模式運作下去。因為沒改變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想過改變的可能。習得無助也此種固定模式之一。因為怎麼嘗試也沒用,所以即令外在環境改變了,也沒想過再嘗試的可能,當然也就不會真正去嘗試改變了。
前言 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不順心的事兒,採用昨天「克服習得無助」的三步曲—「目標、例外、一小步」,樹立目標,改變心情,採取行動,積小成大,積少成多,久了,多了,事實上也可以將不順心轉化成小確幸哩。至於有沒有成效?最少嘗試後再來檢討吧? 無奈的等候 現代生活中最常見也最常令人不爽的大概是等待
習得無助的實驗 聽過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嗎?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個心理學者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曾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將狗關在一個地板可通電的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不定時的響起,地板就會通電,小狗就會驚恐哀叫,又跳又叫的急速
「多巴胺」正流行 「多巴胺」這個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近來越來越夯,與「多巴胺」有關的流行詞在中國大陸的網路上也越來越多。因為分泌「多巴胺」能感受到愉悅,因此能與之拉上關係的品項大為流行,例如「多巴胺穿搭」—指穿著鮮艷色彩,俏皮印花,看來樂觀醒目,據稱讓人看了能釋放出令人興奮的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冰
前言 身體累了,你會有感覺,知道該休息了,雖然不一定真的會休息,但最少知道。情感累了,你不大會有感覺,也不知道該休息一下,因為不知道,所以不會真的去休息。英語網紅阿滴也曾罹患憂鬱症,過了一年多行屍走肉,生無可歡的日子。之後他猜想可能是因為自己求好心切,又有點完滿主義,壓力大到承受不了,所以崩潰
前言 半夜抽筋,你沒法向任何人描述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和狀況,除非你也經歷過,但你經歷的和我經歷的不見得一樣。同樣的情感的傷痛—失戀、劈腿、霸凌、歧視、喪親、喪子…等的傷痛,你也無法向任何人描述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和狀況,你不知道如何安慰?也不知道如何被安慰。 哭訴 打開電視,裡面是一個一直擦拭著
前言 生活上有許多東西我們因為經歷多了,因此慢慢摸索出一種固定的模式,然後運作起來相當順暢,因此就繼續按著模式運作下去。因為沒改變的需要,因此也就沒想過改變的可能。習得無助也此種固定模式之一。因為怎麼嘗試也沒用,所以即令外在環境改變了,也沒想過再嘗試的可能,當然也就不會真正去嘗試改變了。
前言 日常生活中總有些不順心的事兒,採用昨天「克服習得無助」的三步曲—「目標、例外、一小步」,樹立目標,改變心情,採取行動,積小成大,積少成多,久了,多了,事實上也可以將不順心轉化成小確幸哩。至於有沒有成效?最少嘗試後再來檢討吧? 無奈的等候 現代生活中最常見也最常令人不爽的大概是等待
習得無助的實驗 聽過習得無助(Learned helplessness)嗎?上世紀70年代,美國有一個心理學者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曾做了一個很有名的實驗,他將狗關在一個地板可通電的籠子裡,只要蜂鳴器不定時的響起,地板就會通電,小狗就會驚恐哀叫,又跳又叫的急速
「多巴胺」正流行 「多巴胺」這個大腦神經的傳導物質近來越來越夯,與「多巴胺」有關的流行詞在中國大陸的網路上也越來越多。因為分泌「多巴胺」能感受到愉悅,因此能與之拉上關係的品項大為流行,例如「多巴胺穿搭」—指穿著鮮艷色彩,俏皮印花,看來樂觀醒目,據稱讓人看了能釋放出令人興奮的大量的多巴胺;「多巴胺冰
前言 身體累了,你會有感覺,知道該休息了,雖然不一定真的會休息,但最少知道。情感累了,你不大會有感覺,也不知道該休息一下,因為不知道,所以不會真的去休息。英語網紅阿滴也曾罹患憂鬱症,過了一年多行屍走肉,生無可歡的日子。之後他猜想可能是因為自己求好心切,又有點完滿主義,壓力大到承受不了,所以崩潰
前言 半夜抽筋,你沒法向任何人描述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和狀況,除非你也經歷過,但你經歷的和我經歷的不見得一樣。同樣的情感的傷痛—失戀、劈腿、霸凌、歧視、喪親、喪子…等的傷痛,你也無法向任何人描述那是什麼樣的感覺和狀況,你不知道如何安慰?也不知道如何被安慰。 哭訴 打開電視,裡面是一個一直擦拭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你知道嗎?美國有個叫托馬斯·索維爾的教授在他寫的書裏說,“皮膚顏色在我們這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個人種都沒能逃出歧視的魔爪”。雖然現在大家都流行說反歧視,但其實這種現象在美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到今天也還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得說說這個問題的起源:那就是殖民侵略和黑奴貿易。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就開始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同一顆行星上,關鍵是我們要認清雖然我們屬於不同的宗教,國家,膚色,但所有人類都生活有同一個小星球。 - Benjamain Ferenze (American Lawyer)*
Thumbnail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這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
假如一個人在美國出生,被拖到中華民國政權的管轄下,只好找有趣的書給他看,並且至少拜託他不要說不愛國。 討論防衛台澎住民時,應該適度補充生存的可能。 給他看圖書館借的書,uncle Topher 的影片,可愛的模特兒,啦啦隊,告訴他不談政治,會比較開心。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馬來西亞首部眾籌製作、講述種族隔離的電影終於誕生。
Thumbnail
這是關於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故事,講述了災區原住民的故事、生存智慧和教育問題。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你知道嗎?美國有個叫托馬斯·索維爾的教授在他寫的書裏說,“皮膚顏色在我們這兒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個人種都沒能逃出歧視的魔爪”。雖然現在大家都流行說反歧視,但其實這種現象在美國歷史上一直存在,到今天也還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得說說這個問題的起源:那就是殖民侵略和黑奴貿易。早在殖民地時期,美國就開始
Thumbnail
我們生活在同一顆行星上,關鍵是我們要認清雖然我們屬於不同的宗教,國家,膚色,但所有人類都生活有同一個小星球。 - Benjamain Ferenze (American Lawyer)*
Thumbnail
「什麼地方,人的精神被踐踏了,生態環境便蒙災難;什麼地方,人感到無力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什麼地方,人活著感受不出生命的意義和目的時,生態環境便蒙災難。   換句話說,人蒙受痛苦時,生態環境便蒙受痛苦。」     這是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地球高峯會議中,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當
假如一個人在美國出生,被拖到中華民國政權的管轄下,只好找有趣的書給他看,並且至少拜託他不要說不愛國。 討論防衛台澎住民時,應該適度補充生存的可能。 給他看圖書館借的書,uncle Topher 的影片,可愛的模特兒,啦啦隊,告訴他不談政治,會比較開心。
Thumbnail
1917年,俄羅斯十月革命時(其實是新曆的11月)無產階級成功,猶太人離開了,有部分逃往中國,本來也只是借居,移民對他們而言都是迫於無奈。 同一年,卓别林拍了一部短片叫做《移民》(The Immigrant)——那是六月的片,早了十月革命半年——歐洲的移民和難民搭船到了紐約,看到自由女神像,卻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安哲搬演虛擬和真實,以夢土作為基底、孤寂作為語言,後設性地指出影像背後的歷史和政治意圖。在電影中,時常會看到時間藉由空間的長鏡頭移動嫁接置換;這樣的凝視,放大了歷史的進程和所有的無可奈何,同時輾壓了人民自由意志的選擇。
Thumbnail
馬來西亞首部眾籌製作、講述種族隔離的電影終於誕生。
Thumbnail
這是關於莫拉克風災十週年的故事,講述了災區原住民的故事、生存智慧和教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