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父親-母親」在原初質、「精神-物質」與宇宙生成中的角色

「父親-母親」(有時是「母親-父親」)是一個組合術語,布拉瓦茨基以多種方式使用它。她將其定義為「原初質」或「精神-物質」。在這個意義上,「父親-母親」與自性(svabhavat)有關。在其他文中,「父親-母親」被用來指代更具體的發散物阿卡沙 (akasha)。另一方面,「父親-母親」也可指第二邏各斯。最後,還有一種更普遍的用法,即代表宇宙中的男性和女性兩極。
一般敘述
在一般描述中,父親和母親象徵著宇宙中的陽性和陰性;在沉睡期(Pralaya)期間,陽性和陰性仍然是結合在一起的,因此是未顯化的。布拉瓦茨基寫道:『「父親-母親」即是存在於「根-本性」中的男性與女性原則,顯化於太陽系各個層面上所有事物中的相反兩極,或者說是精神和物質。』
原初質
布拉瓦茨基在《德基安之書》中提及,「永恆父母」(原初質 Mūlaprakṛti)在最初分化的震顫中,當物質從中性狀態轉變時,便成為了『七層皮的「父親-母親」』。
在物質開始分化但尚未形成實體時,「父親-母親」作為一個複合詞,代表原初質或「精神-物質」。當它從同質性開始通過分化轉向異質性時,它變成了正極和負極;因此,從「零狀態」(或中性狀態)變為積極和消極,而非僅僅後者;這種分化(其結果是進化和隨後的宇宙生成)導致了「兒子」的誕生,這個兒子就是宇宙,或顯化的太陽系,直到新的大沉睡期(Mahapralaya)來臨。
每個世界,包括我們自己所處的世界,都像是胚芽一般,主要是從「遍一元素」的第二階段(即「父親-母親」,分化出來的世界靈魂,而不是愛默生所說的「超靈魂」)進化而來 。
「精神-物質」這個詞彙表明,儘管這兩個原則之間存在著最初的分化,但它們仍是一體的。
「父親-母親」包含了胚芽,能夠使宇宙中的所有層面顯現,因此也包含了七種基本力量、意識等的顯現。正因為如此,《德基安之書》將其描述為「七層皮膚」:在神秘象徵中,空間被稱為『七層皮的永恆「父母」』。
Q: 那麼,空間的七層面是什麼意思?因為在序言中提到了『七層皮膚的「母親-父親」』。
A: 柏拉圖和三重偉大赫爾墨斯將這視為「神聖思想」,而亞里士多德則將「母親-父親」視為物質的「缺如」(privation)。它將展現為七個存在層面,從精神層面開始,透過心靈感應層面,一直到物質層面。思維的七個層次或意識的七種狀態對應於這些層面。這七重結構,皆透過七層的皮象徵表示。
在《宇宙生成論》的第II.5節中,「父親-母親」與自性(Svābhāvat)並列討論。 布拉瓦茨基指出:
在秘傳教義中,自性被稱為「父親-母親」,代表著物質的可塑本質。
至於「自性」,東方學者認為這個詞指的是普遍可塑性物質在空間中的散播,或許對應科學中的以太概念。然而,神秘主義者將其與神秘層面的「父親-母親」等同起來。
最後,有一些提到「父親-母親」是阿卡沙(Ākāśa,分化第三階段的,而不是第二階段)的說法 。
眾神的「父親-母親」
另一個關於「父親-母親」的觀點是,這個原則誕生了邏各斯們與隨後的眾神 :
第一邏各斯存在於「父親-母親」的懷中,是一種已存在但尚未顯現的潛能。
第一條線或直徑代表「母親-父親」;從這裡發展出第二邏各斯,其中包含第三邏各斯的顯化話語。
在《秘密教義》中,所提到的顯化來源被翻譯為『永恆的「母親-父親」』。而在《毗濕奴往世書》中,這個來源被描述為世界蛋,被七層皮、層面或區域所包圍。
也有人說,「原初七者」是從「父親-母親」中誕生的,然後後者才在第三邏各斯的受育下成為母親:
『在沉睡期(Pralaya)期間是潛伏的,而在顯化期(Manvantara)期間活躍的。「原初七者」來自「父親-母親」(精神-原質);而其他顯化的四元組和七者僅來自母親。
問題是:在這裡的「父親-母親」是否與第三邏各斯同義,而不像以前那樣與黑暗中的「自性」同義,因為它現在已經顯化並且具有分化的存在?
布拉瓦茨基:它現在是第三邏各斯的同義詞。 而「自性」即是光,或顯化。它被視為兩者;可以完全互換。
最初的「原初七者」是由第三邏各斯誕生的。這是當它分化為母親時;那時它在最初的原初要素(潛在的「父親-母親」)中成為純粹的原初物質。
要理解這些看似矛盾的事物,我們要記住,「父親-母親」與第二邏各斯有關,而第二邏各斯被認為既是顯化的又是未顯化的。
第二邏各斯
儘管「父親-母親」被視為所有邏各斯的起源,我們也發現它與第二邏各斯之間的相等性。在原初輻射時,或當第二邏各斯發散時,它潛在地代表「父親-母親」;然而當第三邏各斯顯化出現時,它便轉變為「處女-母親」。
如此看來,「父親-母親」已被定義為「原初質」或「精神-物質」。在第一個基本命題中寫道:『「精神-物質」即生命,是宇宙的精神,精神(Purusha)和物質(Prakriti,或第二邏各斯)。』她還表示:『三角形中的點代表第二邏各斯,即「父親-母親」。』此外,儘管「父親-母親」被認為與自性相等,但在《宇宙生成論》第三章第10節中,前者被描繪成是活躍原則,建立了後者,這可以被解釋為指第二邏各斯。
「父親-母親」編織了一張網,其上端連結精神(Purusha),即「遍一黑暗」之光,下端連結物質(Prakriti),即其(精神)的陰暗端;這張網即是宇宙,由兩種基質合而為一,即「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