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多樣性看「一」的無形特質:靈魂如何尋求回歸至根源的智慧

普羅提諾和折衷學派
普羅提諾(公元204–270年)是新柏拉圖主義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他是阿莫尼烏斯-薩卡斯創建的「折衷主義哲學流派」的重要代表。他們被稱為「真理愛好者」(Philaletheans)和「類比主義者」(Analogeticists),因為他們強調了精神世界和哲學教義之間的對應和類比規律。
有人認為普羅提諾是柏拉圖的靈魂轉世,而他也備受H.P.布拉瓦茨基的推崇。在《神聖智慧之鑰》一書中,她用了多頁篇幅來討論阿莫尼烏斯-薩卡斯和新柏拉圖主義者,並在她的第一部著作《揭開伊西斯的面紗》中首次提及他們。
然然而,我們應該明白,無論是阿莫尼烏斯-薩卡斯、普羅提諾,還是他們的追隨者,實際上並沒有自稱為「新柏拉圖主義者」,也沒有將他們的教義稱為「新柏拉圖主義」。這個術語是一千多年後學者們創造的,用作描述和識別他們的一種便利手段。
在《神秘學詞彙》中,布拉瓦茨基提到 : 『普羅提諾是該學派創始人阿莫尼烏斯-薩卡斯之後最崇高、最偉大的新柏拉圖主義者。他是最熱忱的「真理愛好者」,而他們的目標是在一個智力抽象的系統中建立一個宗教,即真正的神聖智慧,或基於新柏拉圖主義的全部內容。他所教導的學說與吠檀多(大多數印度教)的學說相同,即「精神-靈魂」源自普遍的神性原則,並在其朝聖之旅後重新與之結合。』
她進一步寫道,普羅提諾和他最親密的弟子波菲利一同遵循並實踐了『純正的印度勝王瑜珈訓練,這能導致靈魂與超靈魂或本體的結合(菩提-心靈)。』
新柏拉圖主義的先驅無疑是秘傳學說的倡導者,這是探索神聖智慧的學問。根據布拉瓦茨基的說法,新柏拉圖主義代表了偉大兄弟會在當時的最後一次努力,旨在揭露年輕的基督教會中所有的謊言和欺詐,並作為揭示真理的反對力量。在阿莫尼烏斯-薩卡斯和普羅提諾之後,一些最著名和最有影響力的新柏拉圖主義者包括波菲利、楊布利克斯、普羅克勒斯、卡西烏斯-朗基努斯和年輕的女哲學家希帕蒂婭。
然而,黑暗總是憎惡光明。在《揭開伊西斯的面紗》第二卷中,布拉瓦茨基寫道:「驅逐折衷派已成為基督徒最美好的希望。他們一直尋找機會,並懷著強烈的擔憂在謀劃。終於,這個希望成真了。野獸亞歷山大主教提奧菲盧斯和他的侄子西里爾驅逐來該學派的成員。後者是殺害年輕、博學和無辜的希帕蒂婭的兇手。」
公元5世紀對希帕蒂婭的殘酷謀殺 — 『很快就變成了一團無法辨認的血肉,在「讀者彼得」的團體攻擊下被打成了果凍……她年輕、無辜的身體被牡蠣殻切成碎片,「從骨頭上刮下的肉」,而其他部分被扔進火中,這一切是根據同一位主教西里爾的命令』。這事件標誌著新柏拉圖主義的沒落和黑暗時代的開始。在這段時期裡,由於基督教會的無知、謊言和恐懼,使得大多數西方世界陷入心靈和精神的黑暗。而至今,這位策劃了希帕蒂婭謀殺案的人(同時也被證明是小偷和騙子)卻被尊為基督教最早也是最偉大的「聖人」之一。
普羅提諾的書面論述和論文被合稱為《章集》(Enneads)。以下是他著名且啟發人心的論文的精簡版本,探討關於至高遍一實在,即絶對神聖的原則,標題為 :
「善」或稱「一」
所有的存在都透過「一」而存在。……由於每個事物的存在都包含著多樣性,而「一」不可能是多樣性,因此「一」必須與「存在物」有所區別。…
我們必須想像「智能體」的存在享受著「善」和「一 」的臨在,並專注思索它;同時,它也自我展現,反思自身,並意識到自身是萬物。「智能體」的存在構成這樣的多樣性,因而絕不可能是「一」。… 「一」並非萬物,否則它便不再是「一」了。…
那麼,什麼是「一」呢?它有哪些特性?當我們連「存在」是什麼、「形態」是什麼都難以明確時,要清楚地解釋「一」是什麼就更加困難了。儘管我們可以透過某些方式,透過形態來理解它。但當靈魂發展至無形之境,它便難以理解那些無形無相的事物,也難以接受這種無所不在的感受。靈魂擔心自己會沉淪於虛無之中,因此選擇了逃避。 其狀態令它沮喪。 它退回到感官領域尋求慰藉,如在一片堅實的土地上休息一樣;就像眼睛厭倦了盯著小東西,開心地轉向看著更廣大的事物一樣…
因為靈魂追求的是「一」,它追尋所有事物的根源,即「善」和「一」,因此它不能退出最初的層面而淪陷最低層次的境地。相反的,它必須從最低存在的感官對象中解脫,轉向最高存在的感官對象。它必須擺脫一切邪惡束縛,因為它的志向是向善進化。它必須回歸自身所擁有的原則;它必須從多重性重新回歸至一的狀態。唯有如此,它才能深思最高的原則,即「一」⋯⋯
因此,「一」並非「智慧體」,而是更為高等的… 它並非一個具體的實體,因為存在於一切存在之前。你可以說,存在物具有具體的形體;然而,「一」卻是無形的,甚至是無法以智力理解的形體。
「一」孕育萬物,卻非其中之一──非物質、非性質、非數量、非智能、非靈魂。它不動、不靜、不在時空之內,乃是自身統一,是超越形體、運動和靜止的「無形體」,而形體、運動和靜止則為存在物之特質,賦予存在物多樣性。…
我們必須超越我們的認知,並堅守一體性。我們必須放下對認知和可知事物的執著,放下所有思想的對象,甚至美麗;因為美麗也是來自於「一」之後,源於「一」,就像陽光源自於太陽一樣。這就是為何柏拉圖談及「一」時說它『既不能言說也不能書寫。』當我們談論它、書寫它,我們僅是在指引方向,鼓勵人們邁向超越語言的異象,為那些渴望一窺的人指引道路。教導僅限於指引道路和方向。渴求那異象的人,要獲得它,必須靠個人的努力。這需要深思、靈魂需感知到超然的生命、體驗到狂喜,如戀人在愛中安頓般;如果他因為接近 「一」而獲得了真正的啟迪、他的靈魂得到了照亮,但內心仍感沉重,這將會讓他的追求受挫。如果他未能獨自上升,且內在仍然帶著與 「一」相異的東西、如果他未能完全融合、如果他未能升達到遙遠的境界,而是遇到了我們剛提到的障礙,或者因為缺乏指引去尋找方向,以及缺乏對超越事物存在的信心;那麼,他只能責怪自己,並應該努力通過擺脫一切束縛來讓自己變得純淨。
它僅存在於那些為其準備並能與之和諧相處的人心中;欲理解與感知它,必須憑藉與其共通之處,感應其源自「一」的內在力量,處於與「一」同在的狀態。因此,「一」將展現於眼前,只要它能成為深思的對象…
作為萬物之源,「一」是純粹的。它甚至高於存在世界中的至高者,因為它超越了「智能體」……這超越一切的存在,「一」……無任何名稱可言,實屬如此。但因我們需賦予其名稱,故得稱之為「一」,然須明瞭,它非基質,僅具統一性之特質。因此,嚴格而言,它無名,難以洞悉。最佳途徑莫過於透過其後裔──「存在物」:我們知曉其孕育「智能體」,是一切美好事物之源,是每個存在之創造者,自足不朽;因為它在一切之前,故不在其中。
在我們的討論中,我們通常將其稱為「一」,以更清晰地表達它的「無分割性」,同時我們致力於實現我們的思想達到「一體」的境界。…我們說,它是一體且無分割的…。
此外,「一」是無限的,但不是像無限延伸或無限數字序列那樣,而是存在於其無限力量中。不能將其想像為智能體或神靈;它超越了這些概念。即使你試圖在思想中將其壓縮為統一,它仍然超越此種詮釋。這種統一性高於你所能理解的任何統一性,它存在於自身且沒有特定屬性。…
只要不是單一物件,而是多元的存在,就必然需要其他元素的輔助。其存在本身就需要統一性。 然而,這個「一」本身已是一個完整體,它甚至不需要自己。 一個具有多重性的實體,為了實現自身的本質,需要包括其內的多樣性。其中的每個元素都是通過與其他元素的互動而產生,而非獨立存在;因此,它需要其他元素的參與。因此,這樣的存在在其部分和整體上都顯示出缺陷。必然存在著完全自足的東西。這就是 「一」;只有它在內外都無需其他元素的參與。它不需要外部的任何事物來存在、獲得滿足,或維持其存在。既然它是其他元素的根源,它的存在怎可能歸功於它們呢?既然它的幸福不是偶然的東西,而是其本質,它又怎能從外部獲得它的幸福呢?再者,既然它不佔據空間,又怎可能需要支撐或基礎?需要支撐的是物質質量,若無支撐就會崩潰。這個「一」是所有其他元素的基礎,同時賦予它們存在和位置;需要位置的事物則是非自給自足的…
「一」不能將任何善視為目標,也不能擁有任何慾望:它超越了善;它本身就是善,不是為了自身,而是為其他事物,只要它們能分享到這份善。它並非智能存在。若如此,將構成二元對立。它是靜止的,因為它先於運動,就如同它先於思維存在一般。無論如何,它會思考什麼?它會思考自身嗎?若如此,它在思考之前將處於無知的狀態,且這個自足者將變得需要思考。然而它不認知自己也不思考自己,人們也不應該視其為處於無知的狀態。無知預設了一種雙重關係:一個不認知另一個。然而,在其獨一中,它既不認知任何事物,也不對任何事物無知。它與自身同在,並不需要認知自己。儘管如此,若要保持其一體性,我們甚至不應將這種存在歸因於它。對自身的思考與對他人的思考,都始它被排除在外。…
「一」不是在某個地方,這會剝奪它在其他所有地方的存在。對於所有能觸及它的人而言,它存在;對於無法觸及它的人而言,它不存在。一個人無法通過思考其他事物來專注於某一事物;因此,若他真希望深刻理解它,就不應將把正在思考的對象與其他事物聯繫起來。同樣,靈魂被其他事物印象所左右時,只要這種印象占據了靈魂的注意力,它便無法體會「一」;就像靈魂在關注其他事物時,無法接受與之相悖的形式。據說,物質必須是毫無屬性的,才能容納所有形態。靈魂也必須如此,且理由更為充分。若要被至高者充盈和激勵,且不受自身阻礙,就必將所有形態剝離。
下一篇 : 探索「一」與「善」:存在的本質與靈魂的追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