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女學生事件羅生門,不如用心理與哲學展開更多善與惡的距離討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兒時背誦過的「人之初、性本善」,一直到我接觸哲學後選擇相信「人性向善」,再延伸觸角到有些學派提倡「有智慧的人不會因大多數的惡而動氣」。這些智慧名言都使我在人生階段中選擇較為善良的活著,視生命為最高,精神和自由為次、財富金錢為最低。
有時候,我不禁質疑自己的使命,是否沒有好好影響身邊的人,讓自己的善能更加傳播出去?


終其一生我們在尋找什麼?圖片來自 https://www.sohu.com/a/459266567_328445

終其一生我們在尋找什麼?圖片來自 https://www.sohu.com/a/459266567_328445


儘管不願也不希望近日輿論沸騰的公車事件走向最極端邪惡的想法。並明白也早已失望過,我無法像是韓劇《驅魔麵館》的主角去收服惡鬼,讓惡鬼思想被收服、讓惡人好好面對私刑教育。也明白,不良媒體喜獵出「代罪羔羊」來增加娛樂性,使得網友輿論撻罰,造成事實被極度扭曲,無罪有罪的同時遭受撻伐。


更期望有緣看到這的朋友,能一起深度思考善與惡的一瞬間,在面對道德抉擇時的瞬間反應和心理狀態。當人處於某種情境中時,無論是選擇幫助或傷害他人、說真話或謊言,或是面對緊急狀況做出即時反應,我們常常是在一瞬間內被迫做出決定。這個瞬間所顯現的,不僅僅是我們的道德判斷,更是我們內心深處對善與惡的理解和選擇傾向。從心理學和哲學的觀點來分析,我們可以揭示這些瞬間選擇背後的內在動機和外在影響。


心理學裡,那些瞬間選擇中的情感與理性交鋒


1. 直覺決策與「系統一」思維

根據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提出的「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人類的思維分為兩種系統:「系統一」是直覺性的、快速的、情感驅動的決策方式,而「系統二」則是較為理性的、邏輯分析性的過程。在面對善與惡的一瞬間時,我們通常依賴「系統一」來做出反應。這種直覺式的選擇往往受到我們過去經驗、情緒狀態和潛意識價值觀的驅動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人跌倒而馬上伸手去扶時,我們的行為可能並非出於長時間的道德思考,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反應。然而,如果同樣的場景中,我們猶豫了,心中浮現「這個人會不會是假裝跌倒來詐騙我?」「如果幫助他我會不會有危險?」這些念頭,那麼「系統二」的理性思考就開始介入,可能會抑制原本出於善念的直覺行為。


2. 情境與角色的影響:斯坦福監獄實驗

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於1971年所進行的斯坦福監獄實驗(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揭示了情境與角色對人性善惡選擇的深刻影響。實驗中,參與者被隨機分配為「囚犯」或「看守」,在高度模擬的監獄環境中,原本普通的「看守」開始展現虐待傾向,而「囚犯」則逐漸變得順從和絕望。這說明了在不同的情境和社會角色下,人類的善惡選擇會受到情境壓力與權力結構的極大影響


這樣的研究結果暗示著,我們在瞬間做出的「善」或「惡」的選擇,並不完全是內在品格的反映,而是情境影響下的一種適應行為。津巴多稱之為「情境之惡」,他認為個人並非絕對善或惡,而是會根據情境改變其行為模式。這意味著,教育或制度設計如果能創造一種積極向善的情境,我們就能更有效地引導人們在瞬間做出善的選擇。


3. 同理心與道德判斷:鏡像神經元的角色

在心理學中,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被認為是促進同理心的生物基礎。當我們看到他人的痛苦或快樂時,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會被激活,讓我們感同身受。這解釋了為何當我們看到某人受傷時,會有本能的衝動想去幫助他。然而,這種同理心的反應在「瞬間」的道德選擇中,也可能受到情境、過去經驗和個人偏見的影響。


例如,當我們看到一個熟悉的朋友跌倒時,我們更容易伸出援手,但如果是一個陌生人或我們本能上感到不安的人(如穿著骯髒或外表兇狠),同理心反應可能會被抑制,轉而出現「冷漠」或「逃避」的選擇。這表明,善與惡的瞬間選擇,不僅牽涉到內在情感的激活,還受到社會文化和個人偏見的深層影響


哲學中善惡的本質與自由意志


1. 康德的道德律令與理性抉擇


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在其道德哲學中強調,真正的善源自於個體出於理性而非感情的道德抉擇。康德認為,行為是否具有道德價值,取決於其是否符合「道德律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即是否出於無條件的善念,而非個人利益或情感驅動。因此,當人們在瞬間做出善的選擇時,這個選擇是否出於「理性服從道德律」,而非一時的情感衝動,是判定善與惡的重要標準。


康德的理論告訴我們,即便在瞬間做出的選擇,看似不假思索,但若個體能在平日培養對道德律的高度敏感,則即便在面對壓力或緊急狀況時,也能自然而然地遵循善的抉擇。因此,善與惡的瞬間選擇,並不只是情感或直覺的問題,而是內心道德理性的長期養成的結果


這也使我想「教育的本質」。於我而言,人類其實一直在用不同藝術形式警示後人,概括詩、小說、音樂、畫作、戲劇、舞蹈等,到現代發展出更多展演,舞台劇、電視劇、音樂劇、連載小說等,回顧古人的智慧能使人類更記起教訓,也是使得教育一個初生之犢不畏虎的孩子,成為一個理性卻帶有善良的智人,用理性服從道德的啟示,是我最佩服康德的。


2. 尼采的「超人」概念:超越善惡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則持完全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傳統的善惡判斷,往往是社會規範或權力結構的產物,而真正的道德抉擇應該是「超越善惡」(Beyond Good and Evil)。在尼采看來,個體應該追求自我意志的實現,而非被社會規範所束縛。因此,在瞬間的道德選擇中,我們應該關注的是個體是否能忠實於自己的意志,而非迎合社會的標準。(在這裡的社會標準並非突破法律框架)


例如,當我們面對一個不公平的情境時,選擇站出來挑戰權威或選擇默默忍受,表面上看似是「惡」與「善」的對立,但在尼采的視角中,真正的善惡判斷應該源自於個體對自身信念的忠誠。因此,善與惡的一瞬間,不再只是情感或理性的問題,而是個體如何在當下忠實於自己內心最真實的價值觀。


3. 存在主義與自由選擇:沙特的選擇困境


保羅·沙特(Jean-Paul Sartre)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存在先於本質」的觀點,強調人在瞬間選擇中展現出其自由意志的本質。沙特認為,人類被迫在無數選擇中定義自己的本質,因此,無論是選擇善或惡,個體都要為其選擇負上完全的責任。


在沙特的哲學中,瞬間的道德選擇具有創造性的力量:它決定了我們是怎樣的人。例如,當面對是否告發他人時,一個看似簡單的選擇,背後實際上暗藏了深刻的自我認同與價值觀選擇。這樣的瞬間選擇,不僅是對善與惡的抉擇,也是對「自我存在」的重新定義。



從心理學到哲學角度,是否能更理解善與惡的一瞬間?


無論是情感驅動還是理性抉擇,都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靈魂。每個瞬間的選擇,不僅體現了我們的品格,更塑造了我們的存在。在日常生活中,或許我們無法時時做出完美的選擇,但正是在這些瞬間的反思中,我們一步步走向更真實的自我。


關於善惡、執念、理性與感性,你有什麼經驗可以分享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哲學心理小宇宙
11會員
60內容數
鎖定:婚姻家庭、性別議題、心理學與哲學。將會用同回應世界、用愛包容自我與他人,期望閱讀沙龍後都能心如止水,歡迎互動!
哲學心理小宇宙的其他內容
2024/10/10
我們都在從孩子身上學習些什麼。 當我開始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許多事情時,同時也發現自己多多少少在舔是自己過去的傷口。我們身上也可能有著大大小小的創傷,顯示在我們的人生現狀。 一般父母總在他們那個時空背景給予他們能給的最多, 我們這代其實也是,在給予自己童年所缺乏的、認為孩子所需要的。
Thumbnail
2024/10/10
我們都在從孩子身上學習些什麼。 當我開始用孩子的眼光看待許多事情時,同時也發現自己多多少少在舔是自己過去的傷口。我們身上也可能有著大大小小的創傷,顯示在我們的人生現狀。 一般父母總在他們那個時空背景給予他們能給的最多, 我們這代其實也是,在給予自己童年所缺乏的、認為孩子所需要的。
Thumbnail
2024/10/09
(以下無雷) 最後一集結束前,被採訪的廚師說:「不是每個廚師都會出名」,有的人是需要賺錢被生活追著跑,早已忘了下廚的初心和從中獲取的趣味,如同我們一介平民百姓,日夜裡為著生活需求在轉動生命齒輪,想要出名還得需要運氣和平心靜氣!
Thumbnail
2024/10/09
(以下無雷) 最後一集結束前,被採訪的廚師說:「不是每個廚師都會出名」,有的人是需要賺錢被生活追著跑,早已忘了下廚的初心和從中獲取的趣味,如同我們一介平民百姓,日夜裡為著生活需求在轉動生命齒輪,想要出名還得需要運氣和平心靜氣!
Thumbnail
2024/10/09
親愛的,我的藝術治療師: 有多少個日子,我們能跟一個人一週晤談一次,連續維持一年不間斷。接下來的日子,要再多多麻煩你。 在我最迷惘想試著做些什麼的時候,遇到了你,我不將它視為巧合,而是緣分。 聽起來很不科學對吧?我也在這些日子中,學著你身上帶來的正向觀點:使你產生各種情緒的來源
Thumbnail
2024/10/09
親愛的,我的藝術治療師: 有多少個日子,我們能跟一個人一週晤談一次,連續維持一年不間斷。接下來的日子,要再多多麻煩你。 在我最迷惘想試著做些什麼的時候,遇到了你,我不將它視為巧合,而是緣分。 聽起來很不科學對吧?我也在這些日子中,學著你身上帶來的正向觀點:使你產生各種情緒的來源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擇善固執,是我一直執著想要實踐的價值觀 - 但其實我所謂的「善」是否只是我的一廂情願?我一直相信#人性本惡 , 所以認為行善是需要努力的事。 而#人慈 的作者則透過不同的數據、歷史、人類進化、科學實驗論證:人類其實比我們想像的善良。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作者 Only 系列文章,【一天一千字,進化每一次】,本文探討了人性本善的觀點,並介紹了漢隆剃刀的概念。漢隆剃刀強調,應該用愚蠢、無知、可原諒的錯誤或未知原因來解釋不友善行為,而不是直接認為對方是惡意。這種思維方式能幫助人們更理性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衝突,避免不必要的對立。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善惡,到底是什麼?   善意指善良,惡意志邪惡,想必這是沒有問題的,對吧? 善舉是讓他人對你尊敬,惡舉是讓他人對你唾棄。  那麼...我們來看看性惡(善)論和無惡無善、有惡有善。    性惡論是對人性的一種看法。主張人之本性趨向惡,作惡比向善要容易。 [性惡論 被譽為一代大儒的-荀子,所提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瞭解人性的矛盾,並諒解對方,是成熟人應有的內涵。本文整理了六大人性,並提供了貼身建議。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人心與太陽一樣,都是需要小心對待的存在。這篇文章談論瞭如何在這個充滿善惡的世界中保護自己,並對人性的邪惡進行了探討。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Thumbnail
所有人都會認為自己是個好人,這是因為「人類自我馴化」讓自己更友善。有團隊的時候,人類也會傾向團隊合作。如果我們真的天性善良,又怎麼會同時幹出「殘忍的事?」,怎麼看就怎麼矛盾!人類雖然擅於社交、同情,甚至會害羞,但為什麼也能殘酷到極致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