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海】跟「紅海」、「白海」和「黃海」是少數幾個用顏色來命名的海域。古希臘的航海家認為「黑海」的海水比「地中海」的海水顏色深黑而得名。
「黑海」是世界最深的內海之一,海水的來源只有從河流和地中海流入,很難經由深淺對流產生交換,因此也較缺乏生物多樣化。
不過,「黑海」是連接東歐內陸和中亞、高加索地區出「地中海」的主要海路,也是古代絲綢之路前往「羅馬帝國」的必經之路,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歷史上記載「蒙古帝國」和「鄂圖曼帝國」均曾完全控制黑海沿岸,藉此進出歐洲。
【內塞伯爾; Nesebar】:
「內塞伯爾」是保加利亞濱臨「黑海」最知名的觀光度假勝地,所以又有「黑海珍珠」的美稱。也因為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留下許多的歷史遺跡!
「內塞伯爾」原為一座島嶼,必須透過細長的人工地峽才能與巴爾幹陸地連接,地理上屬於艱難的地形,因此島上的歷史建築較少受到其他文明征服後被強力破壞。
【磨坊風車; Windmill】:
「磨坊風車」位於從半島前往舊城區的地峽上,是仿照老城區其他古建築的風格而建造的。底下是岩石的基座,建築物的主體則由木頭製成。
「磨坊」有三層,第一層是倉庫,第二層則是磨坊主人的住家,第三層則是推動旋轉的機械室;現在已不再使用,成為建築遺產。
【聖尼古拉斯雕塑; Statue of St. Nicholas / Noah】:
「聖尼古拉斯雕塑」跟「磨坊風車」分據地峽兩側,靠近遊艇俱樂部。
「聖尼古拉斯」就像是台灣的媽祖婆一樣,是保護水手的聖人。
由於這座雕塑太過現代化,曾有人詢問過雕塑的作者雕的是什麼?
作者卻說:我雕的是諾亞方舟,不是聖人!?
根據統計,「內塞伯爾」附近大約有40座全部(或部分)保存良好的教堂;若以人口數來算,將會是『人均教堂數量』最多的城鎮。
這些教堂群分別建於「東羅馬帝國」、「保加利亞帝國」到「鄂圖曼帝國」時代,是欣賞「東正教」教會從中世紀變遷到近代教堂式樣最重要的建築遺跡群。
「內塞伯爾」的《舊城區》不僅是一座「城市博物館」,在小小的城鎮街道內還有許多前一篇所提到的「普羅夫迪夫建築風格」呢!
也因這一特殊優勢,在198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
若將「內塞伯爾」的教堂建築從中世紀以來的年代來羅列,約略有:
《古主教區》
聖索菲亞教堂(5世紀-6世紀);聖母大教堂(6世紀);施洗約翰教堂(11世紀);
《新主教區》
聖史蒂芬聖堂(原建於11世紀;在16世紀-18世紀修復);聖刁多祿聖堂(13世紀);聖帕拉斯凱維教堂(13世紀-14世紀);聖天使邁克爾和聖天使加百利教堂(13世紀-14世紀);
基督君王教堂(13世紀-14世紀);全能者教堂(13世紀-14世紀);聖約翰阿利特格托斯教堂(14世紀);聖斯帕斯教堂(17世紀);聖克萊門特聖堂(17世紀)。
底下,介紹幾個較為有名的:
【聖索菲亞教堂(Църква Света София)】:
「聖索菲亞教堂」為古主教區(Стара Митрополия / Stara Mitropoliya)的東正教教堂。
考古發現此座古教堂修建於5世紀後期至6世紀初期,現在的外觀則修建於9世紀初期;但到了18世紀時這座教堂被廢棄了。
目前,「聖索菲亞教堂」已被列為保加利亞百大旅遊景點和世界文化遺產。
【聖帕拉斯凱維教堂; Църква "Света Параскева"】:
「聖帕拉斯凱維教堂」有一個中殿及門廊,盡頭則是一座五壁的後殿;外觀上是由切割的石頭和磚塊相互交替排列而成。
沿著南北立面的牆面是一排盲拱,鼓室裝飾華麗。在上方的拱帶牆壁中,還嵌入四葉和圓形的玻璃珠板裝飾,是很特別的裝飾。
教堂裡面原有很漂亮的「內塞伯爾教堂保存壁畫」展覽,據說壁畫的色彩飽和度相當高,很有藝術價值,可惜我們造訪當天閉館中。
【聖約翰阿利特格托斯教堂; Свети Йоан Алитургетос】:
「聖約翰阿利特格托斯教堂」建於14世紀,建材係由白色的石頭和紅色磚頭所組成。
但傳說她從未被祝聖,所以才被稱作「阿利格托斯; aliturgetos」,意思是「不聖潔」。
1913年這座教堂在地震中遭到嚴重破壞,至今未能重建。不過,建築物靠近古劇場和大海,美麗的東正教教堂廢墟矗立在海天美景之畔,卻意外成為拍照的好地方。
【基督君王教堂; Църква „Христос Пантократор“】(Church of Christ Pantokrator):
「基督君王教堂」是「內塞伯爾」舊城區最具有紀念意義的教堂之一,建於13或14世紀,採用石頭和燒磚組合而成。
教堂的外部裝飾華麗,但內部只剩下一些壁畫碎片。目前教堂的內部設有畫廊,採收費入場參觀。
教堂前面是一個寬敞的廣場,栽種一畦畦漂亮的花卉,所以也是舊城區拍照的熱門地點之一。
舊城區豐碩的古蹟群讓人驚呼連連、嘆為觀止!
雖然大量的觀光客湧入欣賞,但漫步在禁止車輛駛入的石板路上,卻只覺得輕鬆、悠閒,絲毫沒有違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