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了,《裨海紀遊》!】

【再見了,《裨海紀遊》!】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裨海紀遊》終於來到尾聲,西洋國。

這次就不按照郁永河的順序,聊聊這西洋國。

正如你所想,西洋國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泛指西海以外的國家。

西海又是哪裡呢?

郁永河這麼寫:「自麻六甲斜指西北,四十更為咬𠺕叭,始渡西海。咬𠺕叭西北為啞齊。啞齊之外,中國舟航不能往。

至少我們一看就知道麻六甲。

麻六甲海峽,今為馬來半島與印尼蘇門答臘島所夾海峽。蘇門答臘北端,就是十七世紀的「亞齊蘇丹國」。

咬𠺕叭聽說是「雅加達」的早期翻譯。

那這些關係合起來對應,西海應該就是「印度洋以外」的區域。

外什麼外?

之前提過,一更明制為六十里,也就是這段敘述寫的是:麻六甲往西北,一千兩百公里左右是雅加達,就開始渡西海。

這是完全不合道理的事情。

馬來半島南端點往西北到蘇門答臘亞齊北端,則剛好差不多就是一千公里。那值得注意的是,麻六甲往東南,也差不多一千兩百公里,就是雅加達。

如果寫「自麻六甲斜指『東南』,四十更為咬𠺕叭」那就可以給過。

其實古代方位的精準度,比你想像的還要差很多很多,拿中國古文獻對照現在的地圖方位,只有找不著北而已。

raw-image

但距離的準確度就容易得多。你不要抓直線就好。

而在這樣的描述下你就會發現,當時麻六甲海峽,是不能通過的。所以從印度洋過來,要走蘇門答臘西側,在雅加達那邊進入中國所謂的南海區域。

這非常容易判斷:如果當時的主要通行水路是麻六甲海峽,雅加達根本不會具備任何航線意義,也不會在十六世紀葡萄牙人佔領之後,持續受到印度、荷蘭、英國等霸權爭奪。

十九世紀初,英國退出雅加達。也差不多就是這個時間,麻六甲海盜開始有名起來。

事實上,直到今日麻六甲都不是一條輕鬆的海路。

不過走這裡前往中國,至少可以比西海水路減省掉八十更,兩千多公里的航程。

我沒什麼外語能力,沒辦法確認當時是水淺難行、陸路國家封鎖海道,還是其實根本就還是陸地相連區。

但也再次從《裨海紀遊》中發現,三百年前地貌不同的,不只是台北湖。

意思是,印尼島鏈就是當時的「西海門戶」。

而雅加達則相當於地中海直布羅陀的地位,後來麻六甲開通才被新加坡取代掉。

出了雅加達,就是西洋。

你想想那有多大,跟清朝秀才的國際觀是如何狹隘。

東洋南海,郁永河都還很有認知。

但西洋之國,竟做一篇。

不瞞你說,郁永河知道的,其實就只有荷蘭跟「英圭黎」兩個國家。圭要讀做基,不用翻譯也知道是英吉利吧。

那你就明顯看出,郁永河所在的十七世紀,西方海洋霸權國家,就是荷蘭跟英國的時代。

順帶一提,西海門戶島鏈上他還知道萬丹,馬神,文萊,蘇祿四個國家,跟一座呂蒙山。

「自咬𠺕叭綿亙而南,為萬丹;又極南萬里,為馬神。自馬神轉東迤北,為文萊、為蘇祿、為呂蒙山,至此,又在中國極東海外萬里矣。」

萬丹,汶萊都是今日仍然保留的國家名稱。

蘇祿其實就是今菲律賓南方的群島,郁永河後面也寫了呂蒙山轉北就是呂宋。

唯獨馬神不是今日的名稱。

明代《東西洋考》,有「文郎馬神國」,為今日雅加達東北的「馬辰」。

郁永河在說的極南萬里馬神國,肯定不是同一個。

「海舶欲至馬神者,仍行安南水道,既至咬𠺕叭,依山而南,過萬丹,達馬神,水程四百六十更。非故迂其途也,以南海水道未諳,不敢渡耳。」

水程四百六十更是一萬三千八百公里。

前面說過方向是不準的,但你從雅加達南側的萬丹拉出去一萬三千公里「才碰得到的陸地」,我坦白說只有南極洲符合。

其實極南萬里是一個「文學敘述」,實際的記錄應該是「從廈門出發」的。

廈門到麻六甲兩百更,轉往雅加達又四十。四百六十更外的馬神,其實是繞了一個大圈,所以郁永河說「非故迂其途也,以南海水道未諳,不敢渡耳」。

而這樣繞行的結果,最可能抵達的區域,恐怕就是澳洲了。

這個時間點,澳洲已經是被發現的大陸。

好,回過頭來,我們看看「西洋人」。

西洋人的眼眶深,額頭高,像劉邦那麼高。跟紅毛人長得差不多,但心機深沉。他們性格堅忍,對於「析理」非常的精深。

析理是窮究事物的道理。

上至天文地理曆法算數,下至日常使用的小東西,西洋人都有非常深刻的理論。

郁永河表示:這些西洋人,就是想要「奪造化之秘,欲後天地而不朽」。

這種過去只是幹話的玄奇術語,我們今天看起來還真是半點沒錯。人類已經被西洋人領導著,打開微觀世界的大門,朝著「神的領域」在前進了。

西洋人要幹些什麼之前,會靜坐沉思。

一件大事如果一輩子幹不成,就會交代給子孫。

一世不成,十世為之。

這段敘述很棒,我不得不說兩句。

中國人一般繼承的只是「財產」,不是「志業」。

魏晉以前,孩子大了就是分家。

通俗點說,爸爸效忠的君主,兒子沒有必然會跟著盡忠。

這些事情在五胡融合之後開始改變:司馬遷跟班固的小孩,不會幫他們完成史書。但南北史就較多父子黨作品。

郁永河沒說,我其實不會去想這件事。

常常覺得史書上很多世家都是這樣,換一代換個做法,是家教不好時局所致劈哩趴啦……結果搞不好古代中國人普遍的心態就是這樣。

不是不尊重先人,而是大部分的人根本沒有志業。

只有自己。

你知道,郁永河對於西洋人的了解非常有限,他說西洋人如何不一定準。相對從這樣的敘述凸顯出來的「中國人」,可信度就高很多。

他說啊,西洋人一旦得到了新的道理,就會公布給大家知道。讓國人共同成長。

過去他們有很多聰明的人,來到中國偷竊學問。

比方那個利瑪竇。

對郁永河來說大約是百年前的人物。

利瑪竇過目不忘,跟中國學者交往,又讀遍各種經典。如果能買得到,他就會收集起來送回西洋。後來西洋人寫出《七克》這種看起來有中國哲學內涵,卻似是而非,拿來偷渡天主教思想的書,就是鐵證。

這個看看笑笑就好,但其實也可以明白到郁永河的心在家國:他根本就是在勸諫今上遠離西洋教士。

後面又接著說啦,現在很多中國人被騙進天主教,各省郡、縣、衛、所皆有天主堂。而且這些天主堂跟寺廟不一樣,都遮遮掩掩的不知道在幹甚麼。

僧人還自耕自織,神父卻只是接受捐獻,貼蘿蔔貼蘿蔔(terrible)。

喔,那時候不叫神父,音譯「化人」。意為度化世人(笑)。

西洋國多產白金,明代就已經佔據了廣東香山。

郁永河推測,西洋人每年透過香山運大量白金來華,轉送至各天主堂。而京師的天主堂華麗繁複,又製作風琴、自鳴鐘、刻漏、渾天儀等精巧器具,所需花費的重金,說一毛錢都不是從中國人身上拿的,便是證據。

紅毛人跟西洋人,自然是同類,彼此兼併不足為奇。

郁永河覺得奇怪的是,東海的呂宋(今菲律賓北),居然也被西洋人佔領。當時應該是西班牙人。

他們想要佔領的,恐怕還不止於此。

福建有很多人都會去呂宋做生意,都說西洋人的政令,跟紅毛人一樣。由化人掌權,讓老百姓白天不能工作,只能躺在床上,晚上才能起來幹活。

而且房間門不能關,白天都會有人去你家巡邏是不是好好躺著。

如果女孩到了適婚年齡,也不能由家人來安排,一定要等巴黎來挑選。

巴黎時裝展喔?

沒有,大概就是Priest(拉丁文:Pastor)的音譯。我們現在講牧師神父,那時候講巴黎化人,便是如此。

女孩要是太漂亮,就會被巴黎帶走,玩膩了才放回來。

若是你過世了,你的孩子也不能擅自埋葬你。巴黎會說要埋在萬人坑中。萬人坑要是滿了,就會放火燒掉。

家裡萬不一有點錢,巴黎每年就會來跟你分錢。

好啦,其實我們要知道的是,大航海時代帶來的,同時也是資訊爆炸時代。不是只有網路興起之後才爆炸。

事實上早在西元初年前後,歐亞大陸的交流就已經展開。所以漢初就已是「謠言滿天飛」的時代。

這些事情,都是郁永河半聽說半想像的。

張騫亦如是,司馬遷亦如是。

白紙黑字(形容詞啦)記下來的歷史,不等於事實。

也許你只看了這一篇,也許你看了更多篇。

也許你不止看過我寫的歷史文章。

我只想說,歷史之中,並沒有值得你我去捍衛的真實。

但它有趣味,也有意義。

就像每一門學問一樣。

至於是什麼意義,永遠都只有我們自己去發掘。

《裨海紀遊》,我就做到這邊了。

也謝謝你看到這裡。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馬來西亞華人的起點,以「麻六甲」為主。 《裨海紀遊》最後有提到這樁怪事:郁永河的認知,當時主航路明顯不走麻六甲海峽。新加坡的重要性也在十九世紀才出來。 基本上相信,《明史》中的「滿剌加」,就是今天的麻六甲。 「滿剌加,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或云即古頓遜,唐哥羅富沙。」
馬來西亞華人的起點,以「麻六甲」為主。 《裨海紀遊》最後有提到這樁怪事:郁永河的認知,當時主航路明顯不走麻六甲海峽。新加坡的重要性也在十九世紀才出來。 基本上相信,《明史》中的「滿剌加」,就是今天的麻六甲。 「滿剌加,在占城南。順風八日至龍牙門,又西行二日即至。或云即古頓遜,唐哥羅富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