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慷仁赴陸是個社會實驗?| 小丑演員瓦昆.菲尼克斯曾拍偽紀錄片,揭露流行文化的醜露面

📝📝:吳慷仁赴陸是個社會實驗?| 小丑演員瓦昆.菲尼克斯曾拍偽紀錄片,揭露流行文化的醜露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近期,吳慷仁赴陸簽約新的經紀公司,引發台灣社會不小的轟動。來源:吳慷仁臉書

近期,吳慷仁赴陸簽約新的經紀公司,引發台灣社會不小的轟動。來源:吳慷仁臉書




近期,吳慷仁赴陸簽約新的經紀公司

引發台灣社會不小的轟動


更讓人非議的

10/1(二)的午夜便在微博慶祝「錦繡中國」快樂

許多網民開始議論這是「預謀許久的賣台計畫」



吳慷仁前後的言行不一致


擷取自洪馬克導演臉書貼文

「吳慷仁會被罵,不是他挺台還是舔共,而是他前後的言行不一致
但是藝術家總是超前的,搞不好這一切都是他計劃的一部分,或許 5 年後他回來了,然後推出一部紀錄片,原來這一切都是他的大型社會實驗,他用臥底的身份進去紀錄中國演藝圈的身不由己與荒謬,也紀錄台灣媒體的過度反應與噬血。

這個想法確實也有可能。《小丑》演員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曾經也有將自己看似荒唐的散漫,拍成紀錄片並且公開諷刺流行文化。




瓦昆.菲尼克斯的偽紀錄片

2010 年的《I’m Still Here》(暫譯:我仍健在)。是一部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執導的偽紀錄片。

演員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來源:維基百科。

演員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來源:維基百科。


講述演員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宣告退出演藝圈,並試圖成為嘻哈饒舌音樂家的過程。

《I’m Still Here》最初被宣傳為真實紀錄片,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和困惑,但後來,瓦昆親自揭露其實是精心策劃的一場表演藝術。

 — -

.

《I’m Still Here》靈感與合作

《I’m Still Here》的想法誕生於 2008 年左右。當時瓦昆宣佈將退出演藝圈,並專注於嘻哈音樂事業。

這一宣布令外界震驚,當時瓦昆正處於事業巔峰,以《為你鍾情》(Walk the Line)和《神鬼戰士》(Gladiator)等電影聞名。

這個宣布看似突然,迅速成為頭條新聞。瓦昆與他的姊夫兼好友凱西合作共同創作,執導並製作了這個作品。

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來源:維基百科。

凱西.艾佛列克(Casey Affleck)。來源:維基百科。


 — -

.

表演藝術與媒體批判

《I’m Still Here》的設計,是一場對名人文化和娛樂產業的諷刺。《I’m Still Here》批判了名聲、身份認同,以及媒體聚光燈下的毀滅性影響等主題。

為了拍攝《I’m Still Here》瓦昆採取了相當大的改變,包括:蓬亂的長髮、濃密鬍鬚、太陽眼鏡。都是瓦昆長期表演的一部分,他的意圖在模糊現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讓《I’m Still Here》更像是一部「頹喪瓦昆」的紀錄片。

瓦昆甚至保持這種角色長達近兩年、在公眾場合中表現出怪異和反常行為。例如在《大衛.萊特曼深夜秀》(The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跟主持人萊特曼近乎尷尬的訪談,刻意拒絕回答萊特曼的許多問題。


— -

.

大眾對《I’m Still Here》的反應

在電影上映前的這段期間,瓦昆的行為引發了廣泛的猜測。許多人不確定瓦昆是否真的在經歷精神崩潰、是否真心想當嘻哈歌手,或這是否只是瓦昆精心策劃的騙局。

後來,這種混淆進一步加劇。因為瓦昆和艾佛列克直到在《I’m Still Here》上映前,既不確認也不否認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

瓦昆和艾佛列克在電影上映前,既不確認也不否認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Photograph: Startraks Photo/Rex

瓦昆和艾佛列克在電影上映前,既不確認也不否認這部紀錄片的真實性。Photograph: Startraks Photo/Rex

 — -

.

《I’m Still Here》製作方式

這部影片採用了「真實電影」的風格,像是:晃動的鏡頭、零碎的剪輯、不穩的運鏡等。讓觀眾「感覺像」是在觀看一部全程跟拍的紀錄片,而非是套好腳本的精緻演出。

《I’m Still Here》中有瓦昆與其他名人互動,也有嘗試錄製嘻哈音樂,以及他與朋友和同事關係破裂的場景。

《I’m Still Here》也捕捉了瓦昆試圖轉型時的掙扎,包括:成癮、憂鬱和公眾的審視,呈現出他艱難而坐立難安的自我改變過程。


— -

.

瓦昆揭露《I’m Still Here》的騙局

在電影上映後,凱西和瓦昆承認《I’m Still Here》並非真實紀錄片,而只是一件表演藝術作品。凱西透露,片中所呈現的事件,全是精心策劃的、所有參與者都知情。唯有公眾和媒體,被瓦昆的「退休」蒙在鼓裡。

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模糊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向觀眾呈現媒體和觀眾如何「看待」名人。輿論的嗜血,只關注「為何你要這樣做?」,更多的人冷眼旁觀,等著看瓦昆的嘻哈夢破碎,接著再無情地說

「看吧~我早就知道他只是玩玩的而已。」

而非真正關心瓦昆的生活是否出了什麼狀況。

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模糊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向觀眾呈現媒體和觀眾如何「看待」名人。來源:《I'm Still Here》電影劇照。

這部「紀錄片」的目的,是模糊真實與虛構之間的界線,向觀眾呈現媒體和觀眾如何「看待」名人。來源:《I'm Still Here》電影劇照。

《I’m Still Here》對瓦昆的影響

《I’m Still Here》獲得了褒貶不一的評價,有人讚揚這部電影的創新性和瓦昆的投入;然而,有一些人則對被欺騙的感到不以為然,或對精心策畫的內容本身感到不適。

無論如何,《I’m Still Here》最終成為了一部極具爭議的藝術作品,引發了藝術界以及流行文化強烈的反應,並引起了關於名人壓力和名聲的討論。

電影上映後,瓦昆重返演藝圈,向公眾證明他口中的「退休」,其實是整個精心策劃的表演的一部分。



最終,這次表演,讓《I’m Still Here》成為近代好萊塢歷史上最具創意的名人轉型嘗試之一。

隨後,瓦昆繼續拍攝多部備受好評的電影,如《世紀教主》(The Master)和《小丑》(Joker)。以及近期剛上映的《小丑:雙重瘋狂》(Joker: Folie à Deux)重新奠定了自己作為一線演員的地位。


avatar-img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115會員
246內容數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傳播理論、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社會人的哲學沉思 的其他內容
o1 堪稱有著人類博士生的推理能力,對於科學、數理有更高的應對技巧。o1 以及 o1 mini 模型具有一些顯著的特色和優勢,讓最新的模型在許多方面超越了之前的 4o 以及 4o mini。
GoingBus 前幾年已經在韓國、中國市場相當盛行,台灣則是近半年才開始有合作的拓展。Google 關鍵字一搜尋至少能看到三個頁面的介紹,當然,也有人發文詢問 GoingBus 是否為詐騙平台。
《解謎大衛.芬奇:暗黑系天才導演,與他眼中的心理遊戲》是我整個暑假最愛的一本書,不僅是因為我很歡芬奇的電影,也包含他的電影風格、精緻的軌道運鏡,經常打破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架,自成一種「芬奇的黑暗寫實」風格。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跟德國哲學家韓柄哲的著作《倦怠社會》探討的非常相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看似賦予人們很大的自由;然而,最終也因為這些自由壓垮了自己。
24 的尾聲彷彿過得特別的慢,也許是因為 CLZ 一直提醒著我「你知道自己要 25 歲了嗎?」使得我不斷直面,25 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雖然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至少,隨著肚子的微凸、眼角皺紋浮現,我了解自己的身體代謝率已經到越過高峰了。
o1 堪稱有著人類博士生的推理能力,對於科學、數理有更高的應對技巧。o1 以及 o1 mini 模型具有一些顯著的特色和優勢,讓最新的模型在許多方面超越了之前的 4o 以及 4o mini。
GoingBus 前幾年已經在韓國、中國市場相當盛行,台灣則是近半年才開始有合作的拓展。Google 關鍵字一搜尋至少能看到三個頁面的介紹,當然,也有人發文詢問 GoingBus 是否為詐騙平台。
《解謎大衛.芬奇:暗黑系天才導演,與他眼中的心理遊戲》是我整個暑假最愛的一本書,不僅是因為我很歡芬奇的電影,也包含他的電影風格、精緻的軌道運鏡,經常打破傳統類型電影的框架,自成一種「芬奇的黑暗寫實」風格。
這場演講的主題,其實跟德國哲學家韓柄哲的著作《倦怠社會》探討的非常相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看似賦予人們很大的自由;然而,最終也因為這些自由壓垮了自己。
24 的尾聲彷彿過得特別的慢,也許是因為 CLZ 一直提醒著我「你知道自己要 25 歲了嗎?」使得我不斷直面,25 歲的意義到底是什麼。雖然目前還不得而知,但至少,隨著肚子的微凸、眼角皺紋浮現,我了解自己的身體代謝率已經到越過高峰了。
本篇參與的主題活動
影片開始十五分鐘,我如坐針氈、努力抑制想要關掉畫面的本能,依靠意志力撐著:看下去。把片子看完才會知道,瑪莉娜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我還記得被監控之前網絡是什麼樣子。」  然而,時至今日,大數據年代早已高速的運行,同時疫情當前,在閱讀《第四公民》背後的脈絡時,討論早已溢出了紀錄片的本身。在六年後的今日,到底史諾登連帶的事件帶給我們的討論空間和引發的價值判斷,還剩下多少?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
影片開始十五分鐘,我如坐針氈、努力抑制想要關掉畫面的本能,依靠意志力撐著:看下去。把片子看完才會知道,瑪莉娜想要達成的目標是什麼。
「我還記得被監控之前網絡是什麼樣子。」  然而,時至今日,大數據年代早已高速的運行,同時疫情當前,在閱讀《第四公民》背後的脈絡時,討論早已溢出了紀錄片的本身。在六年後的今日,到底史諾登連帶的事件帶給我們的討論空間和引發的價值判斷,還剩下多少?
創作的土壤是生活,每一個創作者的作品,必然都有創作者的生命痕跡,看了紀錄片《昨天》,我才多少理解到,是什麼樣的文化土壤,醞釀出他作品的獨樹一幟;對我來說,看蔡明亮導演的電影,就像解謎,透過《昨天》所透露出來的線索,讓我得以解構,蔡明亮導演作品裡,所含藏的情感與生命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