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特不列顛英式下午茶🫖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An Edible Family in a Mobile Home (可口一家的移動房屋)外部

An Edible Family in a Mobile Home (可口一家的移動房屋)外部


那日心血來潮前往Tate Britain看展,其實是被Bobby Baker在美術館戶外空間展出的An Edible Family in a Mobile Home (可口一家的移動房屋)宣傳打到,觀眾可以當場吃掉人形蛋糕的雕塑品!只是我沒有認真注意日期,造訪時糕點爸爸、媽媽、寶寶早就被吃得一乾二淨,雖然這沒有阻止我為了有參與感撿起一些碎屑吃,現場人員跟我說已經放了一陣子了,但我最後沒有拉肚子,味道不錯。



raw-image
已經是杯盤狼藉的蛋糕雕塑

已經是杯盤狼藉的蛋糕雕塑

這是復刻藝術家1976年的作品,那時他還住在位於東倫敦的移動屋,便邀請鄰居到家中享用蛋糕一家人、沏茶給客人們喝。我在展間中工作人員也有倒茶給我喝、拿小點心給我吃。藝術家這麼做的目的除了希望藝術創作是更貼近日常生活的事,另一方面也是呈現自己作為女性被賦予的角色限制。屋內貼滿了現在看來充滿過時與歧視內容的老舊報章雜誌,並用糖霜畫滿塗鴉。


或許是這件趣味的移動屋藝術創作帶來更多觀眾,又或許是這個議題本身仍值得人們關注,我在《Women in Revolts》地下一樓隱密卻展出豐富的空間內,稍稍訝異於為數眾多的訪客,在許多的女性觀眾中也有幾名男性,最可愛的是很多英國老奶奶來看展,我感覺這是他們走過的性別平權歷史,並且未來還會持續走下去。

牆壁貼滿了報紙並在上面用糖霜塗鴨創作的房間一隅

牆壁貼滿了報紙並在上面用糖霜塗鴨創作的房間一隅


專程去Tate Britain看特展《Women in Revolts》,展覽的核心精神起源於1970年代英國社會的女權運動,那時的英國女性還是二等公民(啊,居然距今才過了半個世紀呢⋯),是屬於男性的附屬品、所有物。英國陸續通過了許多保障不同種族及身心障礙者的法律條款,1967年還有男同性戀的除罪化(女同志沒有同等的權利),儘管環境看似逐漸改善,女性的權益增長仍有長足的空間,家暴事件依舊是不少人的陰影,女性勞工更只能領一半的薪水。


於是1970年在牛津的一場國家女性自由解放會議,開啟了一系列的社會運動。那場會議的紀錄片我印象深刻。數百名女性擠滿了大廳,討論發起運動所要爭取的目的與方向,甚至有媽媽大聲發言:「我們要解放孩子作為我們的所有物,讓孩子從我們這邊獲得自由。」但讓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是,現場附設的旁聽小房間,裡面待著的是帶著孩子的爸爸們,這樣的角色在性別轉換前,人們熟悉或常見這樣景象的地方是許多的教堂、清真寺。

1970年於牛津舉辦的國家女性自由解放會議之攝影紀錄

1970年於牛津舉辦的國家女性自由解放會議之攝影紀錄


錄片中隨機訪問了牛津路上並沒有參與會議的女性,問他們認為自己身為女性有什麼困擾、遇到哪些問題,好幾名路人都回答作為女性並沒有任何困擾他們的地方。這種生活、感受或認知上的差異讓我感覺很奇特,但也不是很意外,就只是剛好有的人想為自己和其他人去爭取認為重要的事物。片尾媽媽拉著小孩進入家門的畫面,我想到的是,被限制於不能做什麼,或被限制只能做什麼的,不是只有女性。展覽後半部不忘囊括少數族裔(非白人)、性少數(同性戀、跨性別)的女權運動及藝術創作,當然除了很符合英式政治正確以外,屬於權益弱勢的一群人彼此集結在一起會更有力量。

展場空間與主視覺圖像

展場空間與主視覺圖像


0會員
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篇參與的主題策展
[08/24–11/11]「在梵谷的藝術與靈魂中洞察到光的人文美學」看到色彩的極緻、筆觸的魔術,與豐沛的情感。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阿姆斯特丹 - 梵谷博物館的觀展體驗,包括對作品的感受與博物館的策展設計。這裡充滿了藝術的故事,無論是喜愛梵谷的藝術迷,還是單純想要了解更多文化的旅客,都能在這裡找到靈感,看完也會很動容! 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都市傳說:去梵谷博物館絕對不要醒著進
[08/24–11/11]「在梵谷的藝術與靈魂中洞察到光的人文美學」看到色彩的極緻、筆觸的魔術,與豐沛的情感。
這篇文章分享了我在阿姆斯特丹 - 梵谷博物館的觀展體驗,包括對作品的感受與博物館的策展設計。這裡充滿了藝術的故事,無論是喜愛梵谷的藝術迷,還是單純想要了解更多文化的旅客,都能在這裡找到靈感,看完也會很動容! 阿姆斯特丹有一個都市傳說:去梵谷博物館絕對不要醒著進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過去,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曾說:「女人若想寫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間。」但現代社會女性卻有了新宣言:「女人若想再就業,絕不能忽視『婦女再就業計畫』。」這個計畫猶如一把神奇鑰匙,幫助無數女性重新開啟職場夢想,找到閃耀新天地!準備好,一場令人興奮的職場冒險即將開始!
Thumbnail
珍靜靜地站在新開幕的「時光畫廊」中央,周圍是柔和的環境光照,每一幅作品都被一層金色的光暈輕柔地撫摸。牆上掛滿了由年長藝術家創作的肖像和風景畫,每一幅都默默訴說著一生的故事,刻劃在畫筆的一筆一劃中。隨著訪客陸續進入,他們的表情變得柔和,被掛在前方的親歷史所吸引。
Thumbnail
《女書》是湖南女性獨有的文字,為四百年的女性書寫傳統。中國歷史向來為男人書寫,《女書》的發現,重現了農村婦女在歷史的位置。 女性的一生總是經歷不同的折磨和苦難。糅合傳統和現代舞蹈元素,以女性的苦難書寫,編舞者的感性透過舞者纖細的肢體語言、豐
Thumbnail
=珍站在社區藝術畫廊的中心,輕柔的談話聲和偶爾的杯子碰撞聲營造出溫暖的氛圍。畫廊的牆壁上掛滿了充滿活力和感人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深深地打動了訪客。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扇窗戶,展示了老年人的生活片段,捕捉到的既有喜悅,也有悲傷,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種種情感。
Thumbnail
泰勒絲在事業低潮期,持續放大自己的優勢,同時嘗試轉化她的弱勢點,透過經歷公關危機後的強勢回歸,擁抱黑暗,再次以創作轉化過去所接收到的惡意攻擊。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書寫中世紀女性的故事,是懷心數年的想望,最近才開始比較認真地整理資料,以書寫計畫的名義略作紀錄,希望有朝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作品。最初的起心動念來自於這幾年更大量接觸到的歷史資訊,發現除了聖女貞德以外,中世紀其實還有許多出類拔萃、行跡獨特的女性人物和傳奇,他們以超出我有限想像力的方式回應了艱困的情況。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過去,作家維吉尼亞·吳爾芙曾說:「女人若想寫作,一定要有自己的房間。」但現代社會女性卻有了新宣言:「女人若想再就業,絕不能忽視『婦女再就業計畫』。」這個計畫猶如一把神奇鑰匙,幫助無數女性重新開啟職場夢想,找到閃耀新天地!準備好,一場令人興奮的職場冒險即將開始!
Thumbnail
珍靜靜地站在新開幕的「時光畫廊」中央,周圍是柔和的環境光照,每一幅作品都被一層金色的光暈輕柔地撫摸。牆上掛滿了由年長藝術家創作的肖像和風景畫,每一幅都默默訴說著一生的故事,刻劃在畫筆的一筆一劃中。隨著訪客陸續進入,他們的表情變得柔和,被掛在前方的親歷史所吸引。
Thumbnail
《女書》是湖南女性獨有的文字,為四百年的女性書寫傳統。中國歷史向來為男人書寫,《女書》的發現,重現了農村婦女在歷史的位置。 女性的一生總是經歷不同的折磨和苦難。糅合傳統和現代舞蹈元素,以女性的苦難書寫,編舞者的感性透過舞者纖細的肢體語言、豐
Thumbnail
=珍站在社區藝術畫廊的中心,輕柔的談話聲和偶爾的杯子碰撞聲營造出溫暖的氛圍。畫廊的牆壁上掛滿了充滿活力和感人的藝術作品,這些作品深深地打動了訪客。每一幅作品都是一扇窗戶,展示了老年人的生活片段,捕捉到的既有喜悅,也有悲傷,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種種情感。
Thumbnail
泰勒絲在事業低潮期,持續放大自己的優勢,同時嘗試轉化她的弱勢點,透過經歷公關危機後的強勢回歸,擁抱黑暗,再次以創作轉化過去所接收到的惡意攻擊。
Thumbnail
若將《內在革命》視為女權運動的宣傳品,便小看了此書和它的作者葛羅莉亞.史坦能。這本書並不只是一位女性的成長與自覺,而是一個人的成長與自覺,只不過主角剛好是女權動領袖而已。 依據史坦能自訴的過往,她是個非常活耀的女權運動領導人物,想必擁有相當大的媒體影響力,但,她卻在暫卸第一線工作之餘,重新檢證自
Thumbnail
美國小說家露意莎奧爾柯特(Louisa May Alcott)在1868年創作了半自傳《小婦人》,該經典之作在不同時期被翻拍成不同版本的電影。首次改編電影於1933年推出,之後,分別在1949、1994和2019年被翻拍成電影。2019年的最新版本更名為《她們》,加入該時代的樣貌和女性意識的認知
Thumbnail
書寫中世紀女性的故事,是懷心數年的想望,最近才開始比較認真地整理資料,以書寫計畫的名義略作紀錄,希望有朝真能整合成更完整的作品。最初的起心動念來自於這幾年更大量接觸到的歷史資訊,發現除了聖女貞德以外,中世紀其實還有許多出類拔萃、行跡獨特的女性人物和傳奇,他們以超出我有限想像力的方式回應了艱困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