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當我們直視終點 Death: Life's Greatest Mystery 死亡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啟文前敬告: 本篇文章涉及死亡與安樂死等議題,15 歲以下讀者建議需在成人陪同下閱覽。對此議題敏感的人也請自行斟酌是否繼續閱讀。




鯨落

在無垠的深海裡,當一頭巨大的鯨魚終其一生,靜靜沉入幽暗的海底,它的軀體並未化為虛無,而是化作一座豐饒的墓場。魚群圍繞,微生物附著,數以百計的生命因它的死亡而得以延續。這場壯麗的終結,被稱為「鯨落」。死亡,並非終點,而是一場無聲的遞嬗。

以上,我試圖寫下的,也許正是你看見「鯨落」二字時,所期待的文學描摹。不深究鯨魚生前所面臨痛苦與死亡風險大多與人類有關,包括海洋及海底噪音污染、輪船撞擊,或部分國家漁業的捕殺。但它確實成為人類對死亡最美的象徵。雖死猶榮,死亦成詩。它的死亡,化作另一些生命的養料,生生不息。讓我想起我心愛的德國作家徐四金Patrick Süskind的《香水》,那位調香天才窮盡一生,提煉出世上最迷人的氣息,最後將它傾倒在自己身上,任由眾人撕裂、分食,極致的美,終以極致的毀滅收場。

新聞發布方大同離世的那天,我整日反覆聽了他幾首我最愛的歌曲。當夜,我作了一個夢,經歷著自己正在經歷死亡。那種恐懼,如同無人知曉的溺水。掙扎不僅是身體的扭動,還有靈魂對生的執念。意識逐漸下沉,像被巨浪吞沒,呼吸成了一種無法完成的渴望。我無法說話,無法求救,死亡的黑暗像潮水般包圍,只剩下無聲的驚駭與孤獨。 鯨魚來了,朝我怒張大口,我本以為又是另一次生死交關,又驚又怕,然而當我在驚魂未定的甦醒中,發現牠只是把我含在嘴裡,平靜而溫暖。

我無意解夢鯨魚的象徵意義為何?但那種巨大空洞而又存在未知恐懼的感覺,倒讓我切切實實體驗了一把死亡。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終於是想好好寫一寫之前去過看過的展覽: 《Death: Life’s Greatest Mystery》死亡:生命最大的謎團。因為我覺得這場展覽在當時的我完全沒有被觸動,甚至還覺得有點它中氣不足,無法展現死亡之多樣、沉重、震撼及美感。

But you never know—有些經驗或許只是放下種子,直到某一天,毫無道理的悄然發芽了而且,死亡這個話題,總有一天會不請自來的,不如我先發制人式的在這場試圖解謎的展覽中,分享我尋找到的線索。


回到展覽,鯨落因為一個具象且知名的美感,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進展後第一個死亡的臉譜,附有一些數據表明它能在長達數十年間,成了水底生物的海底綠洲,頗有佛家所說「捨身饋眾」的意味,宛如一場無聲的獻祭。


幽靈單車Ghost Bike

這個展覽中也展現了一些北美文化。你在街角不時可以看到一台漆成純白的腳踏車,靜靜地鎖在燈柱或欄杆旁,旁邊可能有花,有玩偶,偶爾還有照片。我一直猜想,這是否是在祝福這些不幸的亡者,願他們能騎著單車前往天堂?

幽靈單車(Ghost Bike) 是全球範圍內的一種紀念方式,悼念在交通事故中喪生的騎士,也提醒著公眾注意道路安全。這個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02年,據稱是美國舊金山的藝術家 Jo Slota 開始收集被遺棄的自行車,將其漆成白色,並在網站上展示這些作品。然而,這一行為最初僅僅是一種藝術創作,與交通事故無關。真正用於紀念車禍亡者的幽靈單車,出現在2003年10月的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斯市。當時,目睹一起自行車事故的 Patrick Van Der Tuin 在事故現場放置了一輛漆成白色的自行車,並附上手寫標語:「Cyclist Struck Here」,以此提醒過往的駕駛者注意。

死亡總是前人對後人的一種警示,全球歷史都有著墨。

無論是墓碑上的銘文,還是幽靈單車靜靜佇立在街角,死亡的痕跡從未真正消失,而是以各種形式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提醒我們—生命短暫,須步步謹慎;亦或,生命無常,更需盡情燃燒。


我也曾以為,平靜是人生最高的追求。

一直不疾不徐,不悲不喜,像湖面無風,歲月靜好。反正所有的激動,終究不過是閉眼時的一場浮生若夢。

但近年來,我真的有了不同的啟發。

哭泣時撕心裂肺,感動時熱淚盈眶,生氣時怒髮衝冠,失去時肝腸寸斷—惟有這樣狠狠熱愛過一回,死亡這個戛然而止,才會在本該平鋪直敘的路途中,留下懸念。

若從未提起,又何談放下?若邀你飲茶,它會燙傷手,抑或溫暖手?若因不敢一試而舉手拒絕,又如何知曉那溫度?

不驚不乍,也許是中老年沉澱後的智慧。倘若所有波瀾過早被壓制,所有情緒尚未上映一場場小劇場便被消磨,遲暮時,還能剩下什麼供人懷念?

比起那種不該過早休止的一池死水,我更願意讓靈魂翻湧。哪怕最後跌入的仍是死與寂,至少,我曾踏上未知的路,感受過春日的氣息,聽見過心跳的悸動,痛過,後悔過,犯過錯,偏激過,也曾逆風飛翔過。


我希望敲響過生命的樂章,或是噪音。我希望我踩的單車,不只載我穿越廣闊的群山與遼闊的海濱,聞鄉間的小野花,也能載著我勇闖荊棘之地,冒險犯難至死方休。


一如德國詩人約翰·沃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的詩作《幸運的渴望》(Selige Sehnsucht)形容的那樣:

莫向眾人言,唯告知智者,因凡庸之輩愛信口雌黃;我要歌頌真正活過的生者,以及渴望在火焰中逝去的死者。


全球的死亡文化

在這場展覽中,我也看到了全球各地對死亡的不同詮釋。死亡或許是終點,但在不同的文化中,它的模樣與氣息卻大相逕庭—有的肅穆悲戚,有的卻鮮豔絢爛,如同一次盛大的送別儀式。

墨西哥的亡靈節(Día de los Muertos) 是這其中最鮮活的存在。對大部份的人而言,骷髏象徵著驚悚、恐懼,甚至不祥,但在墨西哥,它們被繪上燦爛的色彩,戴上鮮花,與生者共舞。死亡不再是禁忌,而是一場家人團聚的時刻。在那些充滿活力的糖骷髏、萬壽菊與燭火中,死亡彷彿並未帶走摯愛,而是讓回憶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東方而言,日本與中國都有記載的「九想詩/九相圖」(有興趣自己查查看),觀察一個人如何跨越生死之門,以手繪組圖畫下進入死亡的各個階段。與墨西哥亡靈節的絢爛色彩不同,這些畫作以近乎靜謐的凝視呈現死亡的過程—筆觸細膩,線條清淡,如同將生命最後的剎那凝固於紙面。日本文化中的「物哀」精神在這些畫作裡展露無遺,死亡並非轟然的終結,而是如櫻花飄落、燈火熄滅那般,靜靜降臨的過渡。

組圖實在美得讓人屏息,我當時拍了幾張,原想重新整理後分享,但考量到展館特別將其放置於相對隱密的區域,或許是為了避免觀眾產生不適,加上版權問題,最終還是作罷。


世界各地對死亡的態度各異,有人畏懼、有人祭奠、有人擁抱它的來臨,就像前陣子火熱的話題,一位因久病而勇赴瑞士安樂死的沙白女士一樣。死亡或許不可違抗,但它的形狀,卻由文化與信仰塑造。我們以為死亡意味著消失,卻發現,在許多文化裡,它反而讓回憶變得更加鮮明。


《Death: Life’s Greatest Mystery》試圖展現死亡的諸多面貌。這場展覽,我仍然要重申—我並不喜歡,卻在回望中愈顯深長韻味。雖然主展方的心意可見,卻仍顯得力有未逮。但死亡,這個生命中最大的謎團,豈能僅憑短短數十件、或數百件藏品與畫作便解答殆盡?它是嘆息,是執念,是終點,亦或是未竟之問?

像鯨落,沉入深海後化為無數生命的養分;像幽靈單車,靜立於街角,成為無聲的紀念;像亡靈節,讓逝者在花與燭火間與生者共舞。它們告訴我們,死亡不僅是死亡,也可以是轉化,是流轉,是人間緣分的見證。


然而,死亡,也可能僅是肉身的終結,不帶啟示,亦無教育可言,亦如鯨落,亦如其他……








延伸閱讀: 查找資料的時候,發現一個好格子,也提過這個展覽。

博物館吧The Museum Bar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安立格-avatar-img
2025/03/19
第一次讀到這麼深刻的‘’死亡‘’議題論述,須要深度咀嚼,先讚賞大作的深度。佩服👍
Let me P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9
安立格 安老師見識廣,是乘風破浪之人,被您賞識我的小作,自是有一分上又多一分的歡喜。
Ryanus-avatar-img
2025/03/20
我現在才知道世界上還有九相圖這樣穿梭於生死間媒介的存在😂
Let me P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4
Ryanus 我也是在這展才知道的,學海無涯,游,我們再游~~~
李建崑-avatar-img
2025/03/19
大作呈現另類的美感,死亡之美;尤其將《香水》結局和「鯨落」對照,將香水師傅看似荒誕,實則有其嚴肅的生命意義顯明出來,特別令人讚嘆。謝謝您的分享。
Let me P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3/19
李建崑 叮,連結與啟發,沒有什麼比這還要開心的了,很高興被知音人讀出這份大腦神經元的連結快感。謝謝您
李羊-avatar-img
2025/04/08
寫得真美!謝謝分享
森-avatar-img
2025/03/24
讓逝者在花與燭火間與生者共舞---喜歡這句。
Let me P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4/04
森 能切確知道什麼句子打動了你,讓我很高興,謝謝。
avatar-img
Let me Pen
36會員
29內容數
探索文字的疆界, 一個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Let me Pen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長文警告,別怪我沒先說啊] 本回談談另一個大題 : 技藝的極境,不在多,而在無。 去蕪存菁,若有似無 ; 動而不動,行而不行, 技巧早已沉入氣息,你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實則——萬象俱在。
Thumbnail
2025/04/21
[長文警告,別怪我沒先說啊] 本回談談另一個大題 : 技藝的極境,不在多,而在無。 去蕪存菁,若有似無 ; 動而不動,行而不行, 技巧早已沉入氣息,你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實則——萬象俱在。
Thumbnail
2025/04/19
[試寫一個床邊故事,雖然我沒有小孩。] 這是一個像我們的世界一樣的平行時空。那裡人很多、聲音也很多,每個人都像是在奔跑、在追趕、在滑手機、在點開一個又一個的推薦影片然後買東西。 那裡叫做——「極繁之國」。
Thumbnail
2025/04/19
[試寫一個床邊故事,雖然我沒有小孩。] 這是一個像我們的世界一樣的平行時空。那裡人很多、聲音也很多,每個人都像是在奔跑、在追趕、在滑手機、在點開一個又一個的推薦影片然後買東西。 那裡叫做——「極繁之國」。
Thumbnail
2025/04/18
[美妝保美分類] 八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Tatcha與「藝伎保養神話」的文章;八年後,我決定重新將它寫一遍,發揚台灣之光!
Thumbnail
2025/04/18
[美妝保美分類] 八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Tatcha與「藝伎保養神話」的文章;八年後,我決定重新將它寫一遍,發揚台灣之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有關死亡—正確地說
Thumbnail
有關死亡—正確地說
Thumbnail
沒有人的死亡是意外,因為每個人都會死。
Thumbnail
沒有人的死亡是意外,因為每個人都會死。
Thumbnail
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關於愛、失落、存在的意義
Thumbnail
死亡徘徊在我身邊 從出生開始 漫長等待死亡歷程 漫步一碑一坯里程 漫不經心的行跡 訃聞上簡單言語 還聊當茶餘飯後   學庸94.07.03
Thumbnail
死亡徘徊在我身邊 從出生開始 漫長等待死亡歷程 漫步一碑一坯里程 漫不經心的行跡 訃聞上簡單言語 還聊當茶餘飯後   學庸94.07.03
Thumbnail
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Thumbnail
一個長達五十年的瀕死經驗科學臨床研究
Thumbnail
我死在2023,這已經是被證實的事情。
Thumbnail
我死在2023,這已經是被證實的事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