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都得一邊掂量著房間大小,一邊小心翼翼地買書本,不然一不小心就是書睡床我睡地了。
現在的我不一樣,6月的時候爲了可以大看中文書而入手了KOBO LIBRA。在這之前我是習慣用KINDLE看日文書和漫畫,中文書都買實體書。現在我一台用來看中文書,一台用來讀日文,左擁右抱、分工明確,超滿意。
還養成了每週四都要看這週特價書。然後在幾個月內買了47本書(……?)
就是因爲有KOBO 99元,會讓我看到和我完全不同類型的書本。
以前去圖書館都會看同一款,就愛那一味,我每次都是去固定的那一區(文史哲)。這是所謂的「閱讀舒適圈」(笑)
而因爲99元這個誘惑(在臺北差不多一個便當的價錢,可能便當比99元還貴QQ)
雖然書名看起來不怎麼樣但可能內容很精彩呢?!
只有1%的機率我也要!
讓我不經意讓人放下對類型的偏見——比如我覺得因爲每個人都是獨特,而成功不可複製,所以「成功學」的書都不入我眼。但是偶然在看過卡內基的《人性的弱點》後,我又覺得可以了(?)
讓這個成爲一個小契機,挑選一些平常不會看的書,像是心理學、歷史、甚至科幻小說。這樣的隨機探索可能會打開意想不到的視野,讓我們接觸到不同的觀點和寫作風格~
寧可殺錯不要放過。
我小時候的夢想是當圖書館管理員
但後來意識到我的脆脆的腰可能沒辦法支撐我的夢想
有時候在書店,或者是對某本書的內容感興趣,很容易讓我覺得「錯過就可惜」,所以即使還沒看完現有的書,也會忍不住先買下來。
在我想要鑽進某個「主題」的時候也會先在誠品、博客來等網路書店先搜尋相關書籍,大概買個3,5本,消化完大概就能摸出自己的小心得。自學的能力,得要從能安安靜靜咀嚼文字開始。
雖然這種購買行為確實帶有一點「擁有感」的滿足,就像收藏一個自己隨時可以使用的知識資源庫
或許可以看成是一種「投資未來閱讀的可能性」,而不必勉強自己馬上看完,每本書的價值也因此能以不同的方式存在。
其實KOBO 在週五的時候都會有兩本特價書本
一本是簡體書,一本書繁體書
馬來西亞、新加坡等習慣看簡體中文的親朋好友們也可以享受看書的樂趣~
像是今天11/1 是《陌生人的力量》(簡體書)
《我們成了消耗品:全球化海嘯中被吞噬》(繁體書)
願每位愛書人都能在「閱讀舒適圈」中找到平靜與滿足,也時刻勇敢地踏出探索的腳步。無論是實體書還是電子書,每一次翻閱都是一次成長與發現。
希望你們的書架——無論是眼前的還是虛擬的,都能為生活帶來無窮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