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的開端,要從十月午後,一隻被網住的刺蝟開始說起。
那是一隻尋常卻又孱弱的刺蝟,牠小小的、帶著刺,努力在這世界存活,就像我們所有人一樣。
說到刺蝟,我們普遍的印象不是蜷縮在掌心裡那團小小的毛球,不然就是隱喻動不動便豎起尖刺,期待被愛又害怕去愛的那種人。
原來刺蝟也可以是堅韌,且擅長做自己的。
我經常把自己比喻成「人生的過客」,在《刺蝟日記》也有類似的隱喻:刺蝟是人類家庭環境邊界的疲憊旅人。
我們都可以是刺蝟,當我們深入理解生命中萬事皆無常,我們便能容忍改變,變得更感恩且更有韌性。
📌接受是一種信仰
我曾經在某本書中讀過一句話:「悲傷是禮物,證明我們曾經愛過。」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會面臨無數次的失去。
成長,往往會伴隨失去之痛,都悲傷永遠不會是生命的盡頭。
如果說,希望是,人在一片黑暗中仍能看到光明,那麼,愛便是,在經歷悲傷後,所展現的堅毅和信仰。
生命,從來都不是一場對抗,而是一場關於「接受」的臣服實驗,或許,生命的一切會持續在從指縫中溜走,但回憶永遠會被保留下來。
📌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我們活著,就會體驗各式各樣的疼痛,無論是生理上的,還是因為某人離去而不得不承受的心碎之痛。
一個人的出生,往往被描述為一場又一場投入虛空的冒險,但最終迎接我們的,並非僅是虛無而已。
佛教將死亡看作是生命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有「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的說法,死亡帶不走的不只是所有事物的連結,它也帶不走生命的痕跡。
所愛之人並不會因他們的離世而消逝,事實上是,即使是面對未知的死亡,離開這件事,也不會將所有的關係畫下休止符。
🌈結論與感想
我很擅長做刺蝟,因為刺蝟最擅長的,是做自己。
刺蝟是脆弱的,牠透過拒絕被完全理解來保護自己,但牠同時也是強大且毫無防備的,牠身上的刺正是撫慰傷痛的一種方式。
該說是刺蝟就像人一樣充滿矛盾嗎?還是該說人就像刺蝟一樣,即使面臨失去,也依然無畏前行呢?
我但願,我們的生命都能像刺蝟一樣,學會在逝去中勇敢,在離別中,學會將失落的自己一塊塊地拼湊回來。
#方舟文化
#刺蝟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