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正勤~由惡人變善人的四個步驟。(佛學中的數字)

四正勤~由惡人變善人的四個步驟。(佛學中的數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如何由惡人變善人?佛教有一個名詞:「四正勤」。

就是講解關於一個由「壞蛋」,如何慢慢變成為一個好人的方法。

別懷疑,這不是童話故事,而是佛法中的「四正勤」!

一、「四正勤」是什麼?

「四正勤」,這個佛教名詞聽起來好像很高深,其實就是:

「四個簡單的行動原則,可以幫助我們從壞習慣中脫離,往好的方向前進。」

(四個需要勤勞實踐的「正向生命力行動準則」。)


這四個原則呢,就叫做「四正勤」。

內容是:

一、已生惡,令除斷。

二、未生惡,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起。

四、已生善,令增長。


~~~

聽起來好像文謅謅,但解釋一下,其實很生活化,例如用減肥這件事來說:

raw-image


#已生惡,令除斷:

如果小美每天飯後,都要吃一支冰淇淋,一天加下來三支。

現在她想減肥,第一件事,就是減少吃冰淇淋這件事。由一天三支,改成一支,再減到一週一支。

(遠離壞習慣)

~~

~ #未生惡,令不生:

這個時候,有人告訴小美,抽菸也可以減肥,但有智慧的小美會反省,戒除了一個壞習慣,難道還要用另一個壞習慣代替嗎?

所以就不要讓新的壞習慣再生起。(拒絕新的壞習慣。)

~~~

#未生善,令生起:

除了戒掉壞習慣,我們還要培養好的習慣。比如,小美以前吃飽就坐著滑手機,現在可以開始每天試著做一點運動,如散步、慢跑。

(找到善良的好習慣)



raw-image


#已生善,令增長:

最後一步就是把好的習慣堅持下去,讓它越來越強大。比如,小美開始運動了,就要一直堅持下去,讓運動變成生活的一部分。

(將善良的習慣深入學習、保持)

~~~

面對人生的各種不同挑戰、壞習慣,大家都可以利用佛法說的「四正勤」,一步一步來改變自己。


再復習一次「四正勤」:

已生惡,令除斷。

未生惡,令不生。

未生善,令生起。

已生善,令增長。

avatar-img
老安的雜文
186會員
478內容數
這裏是老安生活中雜七雜八的生活記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老安的雜文 的其他內容
一、四大菩薩的簡介: 在漢傳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 他們的修行境界,其實應該都到了菩薩的最高等級: 「一生補處」。(下一世就可以成佛) 但是祂們故意留下了一點對人世的依戀,故意不成佛。 (佛教術語叫:「留惑潤生」。)
四事供養是佛教徒對佛、法、僧三寶的基本物質供養,主要包括衣服、飲食、臥具及醫藥供養。這些供養不僅是對出家人的尊敬,更是支持佛法及修行者精進的動力。供養能夠培福增慧、淨化身心、支持佛法以及培植善根。透過理解四事供養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佛教中的慈悲與恭敬。
在皎潔月光下,風輕拂,涼夜成為靜心修行的最佳時機。透過禪定,我們能觀察心中的雜念,理解這些雜唸的來源,並感受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下的修行故事。就像不斷磨礪的鐵杵,修行也能讓我們參透生死的智慧。
本文探討唐代龍牙居遁禪師的偈語,反映了他對生活與佛法的獨到見解。透過簡單的日常工作如掃地、煮茶和針縫,禪師展現了一種清淨的生活哲學,以及對知音與心靈體悟的感嘆。這些深邃的思考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繁雜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理解。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宋代中仁禪師所作的詩句,表面上看似描寫一位少女在春天繡花的平凡場景,實則暗藏了深刻的禪理。文章解析詩的兩個層面,揭示了少女心事與老僧講法之間的心靈共鳴,鼓勵讀者尋求自我內心的啟發,體會生命的真諦。透過詩的意境,引導讀者思考春光的短暫與人生的無常。
四聖諦是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悟道後將其分享給弟子們。這四個概念分別是:人生有痛苦(苦)、痛苦有原因(集)、原因可消除(滅)、消除有方法(道)。透過理解這些真理,我們可以像破解遊戲中的難關一樣,逐步擺脫生活的煩惱,找到解脫的道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聖諦的意義與應用。
一、四大菩薩的簡介: 在漢傳佛教中,「四大菩薩」指的是: 觀音菩薩 文殊菩薩 普賢菩薩 地藏菩薩 他們的修行境界,其實應該都到了菩薩的最高等級: 「一生補處」。(下一世就可以成佛) 但是祂們故意留下了一點對人世的依戀,故意不成佛。 (佛教術語叫:「留惑潤生」。)
四事供養是佛教徒對佛、法、僧三寶的基本物質供養,主要包括衣服、飲食、臥具及醫藥供養。這些供養不僅是對出家人的尊敬,更是支持佛法及修行者精進的動力。供養能夠培福增慧、淨化身心、支持佛法以及培植善根。透過理解四事供養的意義,我們可以更好地體會佛教中的慈悲與恭敬。
在皎潔月光下,風輕拂,涼夜成為靜心修行的最佳時機。透過禪定,我們能觀察心中的雜念,理解這些雜唸的來源,並感受釋迦牟尼佛在雪山下的修行故事。就像不斷磨礪的鐵杵,修行也能讓我們參透生死的智慧。
本文探討唐代龍牙居遁禪師的偈語,反映了他對生活與佛法的獨到見解。透過簡單的日常工作如掃地、煮茶和針縫,禪師展現了一種清淨的生活哲學,以及對知音與心靈體悟的感嘆。這些深邃的思考引導我們思考如何在繁雜生活中找到內心的平靜與真正的理解。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宋代中仁禪師所作的詩句,表面上看似描寫一位少女在春天繡花的平凡場景,實則暗藏了深刻的禪理。文章解析詩的兩個層面,揭示了少女心事與老僧講法之間的心靈共鳴,鼓勵讀者尋求自我內心的啟發,體會生命的真諦。透過詩的意境,引導讀者思考春光的短暫與人生的無常。
四聖諦是佛教中四個最基本的真理,釋迦牟尼佛在悟道後將其分享給弟子們。這四個概念分別是:人生有痛苦(苦)、痛苦有原因(集)、原因可消除(滅)、消除有方法(道)。透過理解這些真理,我們可以像破解遊戲中的難關一樣,逐步擺脫生活的煩惱,找到解脫的道路。本文將深入探討這四聖諦的意義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