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讓我們更不願意凸顯自己、表達自己意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社群網站讓我們更願意展露自己、表達自己意見?其實可能是更壓抑、更想當沉默大眾。最近發表的心理學研究《2000年至2020年間的獨特性需求變化》,已引發許多國外媒體報導。

raw-image

這研究的數據來自一個持續20年的專案,累積調查130萬人(多數是美國人),平均年齡21歲,主要調查三個層面:是否在意他人的意見、是否願意打破規則、是否願意公開捍衛自己意見。

結果發現,這20年來,人們很明顯地更不願意凸顯自己、表達自己意見。

下降幅度最大的,是人們公開捍衛自己信念的意願,下降了6.52%。2000年時,人們更願意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使這些觀點不太主流、或容易引起爭議。到了2020年,人們已經不太願意公開表達自己信念。

會先關注其他人看法的比率,增加了4.28%。越來越多的人表示自己在意他人的看法,推測人們對自己行為、觀點可能帶來的波濤更加敏感,寧可先選擇從眾、溶入他人的觀點。

研究者在這篇論文的引言裡提到:過於突顯自己可能會讓自己與他人疏離,損害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幸福感。這20年來許多研究提到,如何維持這平衡讓人感到焦慮;雖然社群網站讓人有表達自我、做自己的機會,但不受限制地表達自我,會讓人面臨損害人際關係和社會地位的風險,並可能導致被排斥。

「沉默螺旋理論」認為,當人們認為自己的觀點是少數意見時,他們更不願意發聲。人們因為害怕被孤立,所以加強自我審查,就算自己的意見是「主流」,也不想公開選邊站。近期研究也顯示,在網路和公共場合中,約60-71%的美國人感到有必要自我審查,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觀點。

這研究的第一作者擔憂地說:「願意挑戰常規的人非常重要——說出偶爾不受歡迎的話,質疑群體思維,強調與不同意見者妥協的必要性,並且不因害怕突出而掩蓋意見和人的多樣性。」

雖然這是針對美國人的調查,但用來觀察台灣社會可能也很準確。許多人在網路上只張貼美景、美食、旅遊、聚餐,漸漸不太表達自己的觀點。有些心裡話,要嘛不說,要不然就找個隱密的網路小群組,找個樹洞來吐露。在網路上或公眾場所,就選擇盡量不要引發爭吵,做個沒有特殊意見的人。

少數的意見領袖,以及多數刻意隱藏自己的沉默大眾,可能才是社群網站時代的真正面貌。畢竟多數人的想法,只是想默默地把錢掙了、把日子過好就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陳豐偉的沙龍
1.5K會員
543內容數
【陳豐偉編譯社】的內容會幫助你瞭解自己、瞭解你的伴侶、家人、親友、同事,讓你更能分析為什麼某些人就是會有這樣的行為模式。無論是人際關係、職場用人或危機處理,以及給予你的親友好的建議,從這裡得到的知識,或許有一天會派上用場。
陳豐偉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23
現在當父母或當阿公阿嬤的人,該如何看待年輕人明明生活富足、資源豐富,陷入壓力、焦慮、憂鬱的比例卻越來越高?
Thumbnail
2025/04/23
現在當父母或當阿公阿嬤的人,該如何看待年輕人明明生活富足、資源豐富,陷入壓力、焦慮、憂鬱的比例卻越來越高?
Thumbnail
2025/04/17
夫妻有個共同帳戶,一起決定家用支出,會比分開支付不同帳單,享有更好的婚姻品質----專家這麼說,你同意嗎?
Thumbnail
2025/04/17
夫妻有個共同帳戶,一起決定家用支出,會比分開支付不同帳單,享有更好的婚姻品質----專家這麼說,你同意嗎?
Thumbnail
2025/04/14
喜歡打掃的人心情會變好?還是心情好的人會更願意打掃?美國有一家清潔用品公司Clorox,會持續發佈跟清潔打掃有關的調查。雖然不如學術研究嚴謹,但可以鼓勵大家多動手打掃,順便讓身體動動,這些數據還是值得看一下。
Thumbnail
2025/04/14
喜歡打掃的人心情會變好?還是心情好的人會更願意打掃?美國有一家清潔用品公司Clorox,會持續發佈跟清潔打掃有關的調查。雖然不如學術研究嚴謹,但可以鼓勵大家多動手打掃,順便讓身體動動,這些數據還是值得看一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孤獨、人際關係與工作生活的平衡,並以作者枡野俊明的個人經歷和禪學觀點,提供讀者面對孤獨、職場困境和人生選擇的思考方向。
Thumbnail
這本書探討孤獨、人際關係與工作生活的平衡,並以作者枡野俊明的個人經歷和禪學觀點,提供讀者面對孤獨、職場困境和人生選擇的思考方向。
Thumbnail
現代社群媒體的影響、被放大的孤獨恐懼,以及心靈支柱神話對男人的影響。孤獨並非可憐蟲,反而可以降低依賴性、還能更瞭解自己
Thumbnail
現代社群媒體的影響、被放大的孤獨恐懼,以及心靈支柱神話對男人的影響。孤獨並非可憐蟲,反而可以降低依賴性、還能更瞭解自己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你分得清什麼是「合群」什麼是「不合群」嗎? 在尋求「合群」的同時,你是否失去了「選擇的自由」?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曾說過:「所有問題都來自於人際關係。」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身處在這個虛擬連結的網絡中,我們或許擁有了更多表面上的「朋友」,但內心的孤獨感卻愈發濃厚。
Thumbnail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自己已經漸漸地遠離朋友,不喜歡過多的社交,但自己很清楚明白,並不是自己不喜歡與朋友一同出遊,而是害怕出遊後返家的那種孤獨感。因此開始找各種理由推託,但每當獨自出遊時又會覺得無聊,矛盾感十足。
Thumbnail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自己已經漸漸地遠離朋友,不喜歡過多的社交,但自己很清楚明白,並不是自己不喜歡與朋友一同出遊,而是害怕出遊後返家的那種孤獨感。因此開始找各種理由推託,但每當獨自出遊時又會覺得無聊,矛盾感十足。
Thumbnail
好像越來越多人會在現實生活裡感到孤獨。 ​疫情下的長期隔離也許是因素之一,但自從去年我開始使用社群後(以前都沒用FB,IG的邊緣人),我覺得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似乎也很有關係。 網路的去中心化架構鼓勵了「個人表達」,加上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當成新的中心點,把我們的所思所想...
Thumbnail
好像越來越多人會在現實生活裡感到孤獨。 ​疫情下的長期隔離也許是因素之一,但自從去年我開始使用社群後(以前都沒用FB,IG的邊緣人),我覺得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似乎也很有關係。 網路的去中心化架構鼓勵了「個人表達」,加上個人社群媒體的興盛,讓我們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當成新的中心點,把我們的所思所想...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是孤立的、孤獨的,幾乎所有的話都是謊言,沒有一句實話。 但,那是為什麼呢?
Thumbnail
人與人之間是孤立的、孤獨的,幾乎所有的話都是謊言,沒有一句實話。 但,那是為什麼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