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年來掀起一股創業熱潮,無論是自稱「執行長」、「創辦人」的名片持有者,還是參加各大創業活動的「創業愛好者」,創業似乎成為了一種風潮。然而,在這股風潮背後,卻隱藏著一系列的亂象,使得台灣的創業成功率始終不高。以下,筆者將針對近年來輔導中小企業經驗中常見的幾種創業亂象揭示其中的類型與問題
台灣創業圈中有一群人,他們可能沒有公司、沒有實質項目,但名片上已印有「創辦人」、「執行長」等頭銜。他們通常出席各種創業場合,甚至跨界於各種熱門項目,如早年盛行的NFT、區塊鏈、南向貿易,至進期的AI領域等,試圖展示自己在多領域的參與。然而,這些人往往缺乏真正的執行力和深入的行業知識,更像是「點子王」或「商機王」,常常在想法層面打轉,卻無法實現具體成果。這種「創業愛好者」現象不僅浪費自身時間,還容易對創業圈帶來誤導,形成一種空談而不實幹的風氣。
另一類創業者可稱為「創業圈泳將」——他們活躍於各大創業活動、交流會,但實際上並無清晰的商業模式或實質業務。他們自稱有「idea」,但名片上卻有著多種抬頭與服務,對自己的業務範疇界定模糊不清且失焦,聊上幾分鐘也無法讓人明白他們的真正目的。有時候,他們過度擔心自己的「點子」會被盜用,因而遮遮掩掩,無法有效推動合作。這類創業者往往是在浪費資源,並沒有實際的創新或價值創造。
許多創業者自稱擅長「策略」,但卻缺乏執行能力,甚至連小型的實務操作也不願親自下場。他們可能是富二代或有家族背景,但在創業過程中始終停留在高層次的策略規劃,無法有效推動公司運營。這些「策略家」的典型特徵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哪怕已經沒有人手、退無可退,但再微小的業務與執行卻永遠不會親力親為跳下來做,他們會告訴你他是「做策略不做執行」的,而他們自己則不斷構思「大計畫」,卻無法推動實際進展。這種「高空創業」缺乏穩健的實踐基礎,容易讓企業陷入停滯,甚至在創業初期就遭遇失敗。
創業中也有一類人,常年抱持著一個創業夢,並一再尋求投資人或資金支持,卻始終停留在構想階段。這類「嘴上創業家」可能經年累月談著同一個項目,但項目並無實際進展。他們不願自掏腰包進行初步驗證,反而希望投資人無條件支持。然而,現在的投資人已越來越謹慎,單靠「說的」已難以打動他們。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這類空想式創業者的生存空間愈加狹窄,失敗機率也隨之增加。筆者就曾聽過有個在簡報上已和星巴客、遠東集團等知名企業合作,但其實是自己想像的例子。
在創業過程中,還有一類人自稱為「創投」或「資本」,用以來墊高自己的商業社交地位,卻缺乏真正的資源與實力。他們的運作模式通常是收取創業者的費用,甚至要求創業者提供資源交換,卻並未給出實質的回報或幫助。這些「假創投」和「商業中人」打著高大上的口號,但本質上是利用創業者的資金和精力來牟利。這些不良中間人對創業圈的生態帶來破壞,使得創業者對合作充滿疑慮,也加重了創業的風險。
筆者過往與許多自稱創業者互動中,經常出現對商業基本常識的缺乏的受眾。例如:有許多所謂的自營業者或自稱創業者甚至不知401報表、項目等名詞為何物,但卻期待有第三方的單位或人無償、無條件,甚至是一條龍的式的對他們伸出援手,擘劃完整的商業模式執行、落地以及資金渠道申請,他們常常寄希望於「免費服務」卻無法理解這些服務背後所需的商業規範與成本。對於創業的程序與必要準備毫無概念,無異於增加了創業的失敗風險。這種對基本知識的缺乏,使得創業者在實際操作中無法落實,也讓整個創業過程變得混亂且高風險。
綜合以上幾種類型,可以看出台灣創業圈的一些深層問題。許多人對於創業懷有美好的憧憬,卻缺乏實務經驗和執行力,甚至僅是將創業當成社交、展示個人影響力的平台。缺乏商業常識與操作能力,加上某些「假創投」和「不良中人」的參與,使得創業圈成為一個「貴圈真亂」的現象。此外,更有許多投機者渴望一夜成名或快速致富,卻不願付出實質努力,更缺少長期的經營耐心與規劃能力,這也導致常有把人傳人直銷、歪樓的身心靈/能量/玄學、資金盤等誤解成也是在創業的亂象產生,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創業的成功率。
在創業的過程中,找尋適合您的創業輔導資源與資金渠道是攸關著創業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台灣夯創業能夠提供您完整的解決方案,不僅能夠協助企業找到適合的資金渠道,也提供量身定制的創業講座課程和創業補助輔導方案。
此外,為了協助中小企業能更完善準備各類政府創業補助申請的計畫書撰寫(如:SBIR、SITI、SIIR、商業服務業智慧減碳補助計畫或臺灣雲市集TCloud 補助方案),台灣夯創業的官方網站提供了多個成功申請過件創業計畫書範本下載,涵蓋 SIIR、SBIR、SITI、國發基金天使計畫等多項政府補助計畫。這些計畫書範本不僅提供了清晰的申請框架同時內容也已包含實際商業模式(非一般空白格式),方便申請者可參考其中的範例和成功經驗,更順利的完成撰寫您的創業計畫書。若您有任何創業相關問題,也歡迎立即預約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