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場景
在一間創意工作坊,有六個不同背景的參與者(設計師、工程師、行銷專家、企業家、教育工作者、學生)圍坐在桌邊,共同討論如何創造一個能解決社會問題的新產品。
角色介紹
艾莉(設計師):重視美學與用戶體驗。
阿翔(工程師):偏重技術實現的可行性。
米婭(行銷專家):擅長市場洞察與產品推廣。
威廉(企業家):關注商業模式與成本效益。
娜娜(教育工作者):專注於長遠的社會影響。
小布(學生):帶著創新的視角,關注未來趨勢。
艾莉:「最近有很多人提到環境問題和社會永續發展的問題,我們可以針對這些議題開發產品嗎?
不過,設計時要顧及美感,才能吸引大眾使用。」
阿翔:「但是光有美感還不夠,我們還得考慮技術上的實現可能性。
比如說,如果是環保產品,它的製作過程能否減少碳排放?」
米婭:「沒錯,這的確很重要,但我們還要考慮到市場的需求。
如果大家不覺得這個產品值得買,那麼再好的設計和技術都只是紙上談兵。」
威廉:「我同意,商業模式必須要清晰,利潤也是驅動創新的關鍵。
但是話說回來,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取捨的思維——我們為什麼不能既兼顧環境效益,又顧及市場需求和商業利潤呢?」
娜娜:「你說對了!其實,這就是『關切層面模型』提到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關切重點。
例如:你關心利潤,我更重視長期的社會影響。我們應該把這些不同的價值觀看成創新的動力,而不是障礙。」
小布:「聽起來,我們可以嘗試腦力激盪,看看怎麼把這些價值觀整合起來。
比如說,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可回收的多功能產品,既能解決環保問題,又能方便不同年齡層的人使用。」
艾莉:「這個點子不錯!這讓我想到我們可以設計一個外型時尚的模組化產品,像是一個可以變成椅子、收納箱甚至是種植盆的設計。這樣既有吸引力,又有實用性。」
阿翔:「在技術上,我們可以考慮用3D列印來降低生產成本,並用可降解的材料,這樣既環保又創新。」
米婭:「從行銷的角度看,這樣的產品可以定位為『未來生活必備工具』。我們可以強調它的多功能性和環保概念,這樣能吸引更多消費者。」
威廉:「至於商業模式,我建議採用訂閱制,同時定期提供不同的模組配件,這樣既能保持收入,又能讓消費者持續參與。」
娜娜:「這個點子很有潛力!而且在教育層面上,我們可以透過這個產品向年輕人傳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影響未來新一代的族群。」
小布:「太好了!我覺得我們的產品不僅是在解決問題,更是在創造一個新的價值觀,讓消費者認同我們的理念。」
從上述的對話中,可以看到大家透過腦力激盪式的討論,將原本互相排擠的價值觀,轉化成創新的驅動力,並將焦點從當下的取捨轉移到共同創造未來的可能性。
最後整合出的成果是一個結合環保、美感、實用性和商業可行性的多功能產品,實現了真正的創新。
以上對話為虛擬情節。
圖卡內容,摘要自書籍《高難度溝通:麻省理工最熱門的溝通課,在對立的世界裡,如何善用溝通打破僵局》之「接受衝突-差異如何發揮作用」章節。
書籍作者: 傑森.傑伊、加布列.葛蘭特
譯者: 陳琇玲
出版社:楓書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