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心次第(五)

更新於 2024/12/09閱讀時間約 18 分鐘

P215L4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 P217L3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raw-image

這個世界是不是很不完美?
那佛陀為什麼以指按地,
它就變成金色的淨土?

到底是它真的不完美,
還是由於我們的心不完美,
使得映入我們眼簾的世界就是不完美的?

那麼要訣在哪裡?
就是轉心!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減少負面情緒的信念


兩個不同價值觀的人可能進行溝通嗎?可以成為朋友嗎?

Q:是否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某些人或事存有明顯的偏見,不想與他們為伍,可是後來把此偏執拿掉後,是否發現事情有很不一樣的結果?


【廣論·消文】

一、科判

raw-image



二、消文

本週進度: P215L4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 P217L3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師父開示: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3b&st1=1250&af2=94a&af3=94b&et3=1140





第二.如次正修分三
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二.修習希求菩提之心 三.明所修果即為發心。 

具足圓滿體相的菩提心,包括希求利他之心希求菩提之心。按次第修心時,修希求利他之心,修希求菩提之心,最後認定修持的結果是發菩提心。

癸一、修習希求利他之心
初中分二: 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二.正發此心。

修習希求利他之心,首先要打好基礎,引發生起利他心的所依基礎,包括修平等心、修知母、修念恩、修報恩四項內容,然後真正發起利他心,包括修慈、修悲、修增上意樂三項內容。

 子一、引發生起此心所依
初中分二.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今初

生起利他心的基礎:一是令心對一切有情平等;二是將一切有情修成悅意相。


一於諸有情令心平等

① 應修前行次第

如前下中士中.所說諸前行等所有次第.於此亦應取來修習。

前面依次第學上來的共下、共中士道法類內容,即是修習上士道的前行,現在修學菩提心時,也要繼續取來修習。

② 真實修行平等之理
②- 1.須遮止貪嗔令心平等

又若此中不從最初遮止分黨.令心平等.於諸有情一類起貪.一類起瞋.所生慈悲皆有黨類.緣無黨類則不能生.故當修捨。

如果一開始沒有遮止分黨、分派,修平等心,就會產生對某一類有情生起貪執,對另一類生起瞋恚,那麼所產生的慈悲都是有分別的,如此則無法產生緣一切有情 (無黨類) 的平等慈悲,所以應當先修「平等捨心」。

師父開示:

  1. 要最開始的時候「遮止分黨」什麼叫分黨啊?黨是叫黨同伐異,跟你好的你就歡喜,哎呀,好得不得了;跟你不一樣的,你就排斥他。一定要把這個心理的狀態拿掉它。
  2. 假定這個心裡面沒有淨除,在這種心情當中,於是什麼呢?對於有一些人,你看見了「起貪」,歡喜他;有一些人你「起瞋」,在這一個情況之下,你的慈悲也有差別
  3. 所以這個無量慈、無量悲啊,它不但是數量上面無量,而且這個無量的話 ─緣一切有情沒有任何一點例外,你的內涵本身也是無量,所緣的對象也是無量。
  4. 所以一開始的時候,它一定要避免這個(分黨),這個基礎(遮止分黨)是什麼呢?修捨心

法王開示:
為了使我們真正的去,至少要像愛自己般的去愛一切有情的話,那就不應該有愛恨親疏的這種分別心,這種的分別、這種的分黨,必須要去遠離。否則的話,就變得跟凡夫一樣了,我們只愛自己的親友,或者對自己有恩的人,我們排斥害自己的人。這樣的話,這種的悲愍心是不需要刻意去修學的,我們凡夫就有了嘛,不學大乘教法的人也是有的。所以我們在此要去學習的慈悲心,是能夠遍佈一切有情的這種慈悲,所以他所緣的對象,是沒有侷限,無論是親友,無論是仇敵,甚至於非親非友的中庸者,都要一致的來對待,一者愛則全部都愛,要作到這種的基礎,所以為了能夠打這個基礎,所以先說到了修平等捨。


② - 2.修行何種捨

又捨有三.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是最後。此復有二.謂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及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此是後者。

又「捨」有三種:行捨、受捨及無量捨,此處是指無量捨。

修無量捨的方式有二:

  1. 是把有情觀成沒有貪瞋等煩惱相 (因自己無煩惱,所以修諸有情為清淨相);
  2. 另一種是,修習自心對有情不因親怨分別而起貪瞋,令心安住於平等捨中。此處是指後者,要藉由修習第二種無量捨達到令心平等。

名相釋疑: (取自日常師父法王關於這段的開示)
1. 行捨: 「行」就是我們心理狀態;那個心理狀態啊,平等而住,沒有執著。平常我們的心裡什麼狀態啊?不是掉舉(心的浮動狀態,東想西想不寧靜)嘛就是昏沉,胡思亂想。現在呢,行捨這個心相裡邊,平等正直、無功用住(不加造作亂想亂攀緣),那個要用了功,跟定相應的境界才有喔。

2.受捨: 感受上頭的受,對境不生起想遠離也不生起不想遠離的感受。
感受的受舉例: 走累了坐下來覺得:欸,很舒服。或者是對於別人的讚美,他人的微笑,你很歡喜,這個感受上頭的受。感受上有三種,叫作樂受、苦受、捨受,這裡是指對感受的一種捨的行相。
3.無量捨:緣無量有情,遠離了愛、恨的這種親與疏的差別。
就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你的心裡邊不管緣任何有情,沒有一點點討厭,沒有一點點執著,沒有一點點其他的,就是一模一樣的這個心情。
4.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我們不應緣親而產生貪,不應緣怨而產生瞋,這部分必須要去遮止。
生活中的行相- 這個人跟你很要好,要好也沒關係,我心裡不為要好所動;這個是你的怨家,你的怨家也不動我的心,我的心始終在那個捨相應當中。現在這個是真正重要的就在這裡。


② - 3.修的次第

修此漸次為易生故.先以中庸無利無害為所緣事.次除貪瞋令心平等。若能於此心平等已.次緣親友修平等心。若於親友心未平等.或由貪瞋分別黨類.或貪輕重令不平等。此亦平已.次於怨敵修平等心.此若未平.專見違逆而起瞋恚。若此亦平.次當遍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

為了使平等心容易生起,觀修次第

  1. 應先從沒有利害關係的中庸者(一般人.陌生人)為所緣境,然後讓自心保持在一種沒有貪、瞋,平等的狀態。
  2. 如果對中庸者能修持好平等心,接下來就緣親友修。如果對親友心不能平等,或者是由於自身的好惡而對他們分門別類,或者是因貪執的輕重而使心有所偏斜,這些狀況都須要修習令心平等。
  3. 等修習到對親友可以一視同仁之後,就可以對怨敵修平等心。如果對怨敵缺乏平等心,就只會看到對方不合己意(違逆)的部分而起瞋心。
  4. 等到對怨敵也能安住於平等心時,就可以普緣一切有情修平等心了。

② - 4.以修何者遮止貪嗔

若爾於彼由修何事能斷貪瞋.謂修二事。就有情者.謂念一切欣樂厭苦.皆悉同故.緣於一類執為親近而興饒益.於他一類計為疏遠.或作損惱或不饒益.不應道理。就自己者.當作是思.從無始來於生死中.未經百返為我親屬.雖一有情亦不可得.於誰應貪.於誰當瞋.此是修次中篇所說。

修平等捨時,要如何斷除緣親怨所產生的貪、瞋呢?有兩種方法:

1.從有情的角度思惟:一切有情都和我一樣,想要安樂,不願受苦;既然大家的想法一致,而我卻只對一類執為親近而作饒益,對另一類計為疏遠而作傷害或不予幫助,這根本就沒有道理。

2.從自己的角度思惟:無始以來在生死輪迴當中,沒有一位有情不曾多次做過我的親屬,我應該貪愛誰?又應該瞋恨誰呢?這是《修次中篇》中所說的。

又於親屬起貪愛時.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云.「我昔曾殺汝一切.我昔亦被汝殺害.一切互相為怨殺.汝等如何起貪心。」及如前說無定過時.一切親怨速疾變改所有道理.當善思惟.由此俱遣貪瞋二心。

如果對親屬生起貪愛時,應如《月上童女請問經》上所說的思惟:「過去我曾殺害你,你也曾殺害我,大家互為怨敵、彼此殺害,你們怎麼還會生貪執心呢?」應如前面修六苦時所說「無定過患」,好好思惟一切親怨迅速轉變的道理,由此遮除貪瞋二心。

② - 5.雖不遮止怨親之心但遮貪嗔

此取怨親差別事修.故不須遣親怨之心.是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

這裡只是拿親怨的差別來作比對,以修習平等捨心,並不是要遮止親怨關係的本身,親怨的這種認知,並不是要斷除的,而是什麼呢?是應透過思惟,滅由執怨親為因,所起貪瞋分黨之心,這是在此要去滅除的。

補充:
所以透過前面對治貪嗔的兩種思惟,而去遠離由親怨所產生的一個貪瞋,並非是要遮止親怨。因為親怨以名言上,世間共許的情況下來講的話,也是有親屬和怨敵的,這部分並不是我們要去破斥的。我們要破斥的是什麼呢?由親怨所產生的自己內心的這種貪瞋,這是我們可以控制的。

二修此一切成悅意相

引發一切成悅意相者。

① 連結

修次中篇云.「慈水潤澤內心相續.如濕潤田.次下悲種易於增廣.故心相續以慈薰習.次應修悲。」所說慈者.謂於諸有情.見如愛子悅意之相。又此所說由修等捨.息滅貪瞋不平惡澀.如調善田。次以見為悅意慈水而潤澤已.下以悲種.則大悲心速疾當生.應當了知極為切要。

(二) 修悅意相

修習平等捨之後,為了引發對一切有情真正的愛護,要進一步修習不論看到哪個有情都很歡喜珍愛的悅意慈心。

《修次中篇》說:「以慈愛之水滋潤內心相續,就像以水潤澤田地一樣,接著播下大悲種子,就容易增長廣大。所以,應先以慈心薰習心之相續,然後再修悲心。」這裡所說的慈心,指觀待一切有情如愛子般的悅意相。而且此處所說,是由修平等捨,從息滅貪瞋不平等心開始,就像耕種前,先整地、去除粗礫雜草一樣,再以見有情為悅意相的慈水來澆灌心田,然後再種下大悲的種子,如此大悲心即能迅速發起。當知如是觀修是極為切要的。

所以透過了平等捨,把這個貪瞋等,這一種逆緣拿掉之後,使得我們修學菩提心的這個田地,變得非常調伏,成為善田。之後再以悅意慈的這種水份,來滋潤慈田,再種下大悲的種子,才能夠速發起菩提心。


② 對一切眾生成立悅意之相
分五:① 修習知母 ② 修習念恩 ③ 修習報恩 ④ 攝念恩、報恩之義 ⑤ 佛門之孝道

②-1. 修習知母

此中有三.初修母者。生死無始.故自受生亦無始際.若生若死輾轉傳來.於生死中未受此身.未生此處決定非有.亦無未作母等親者。

要對一切有情生起悅意慈心,須先修知母、念恩、報恩三者。

1.知母

先修知母。思惟從無始以來,輪迴受生無量無邊,自己已無間地輾轉生死無數次,可以說沒有不曾受過的身,沒有不曾投生過的地方,因此也找不著一個沒有做過自己母親等具恩的有情。

在此雖然象徵性的說母親,但最主要是觀與自己最有恩惠的人。為什麼一切眾生,都曾經做過我們最有恩惠的恩人呢?因為生死輪轉無有次數,無有止盡,我們沒有未生過的地方,我們沒有未得過的身體。因為生死輾轉太多次了,無限次的緣故,所以我們每一次在經歷一次胎生,還有卵生的時候,都是需要母親的。尤其是在胎生,在成長的過程當中,一定是需要有人照顧的情況下,我們才能夠成長、長大。所以對我們每一世的成長來講,都是需要有一個恩惠的人,而且這種恩人是無限的。這也是為什麼一切有情都曾經作過我們的恩人,所以說到了知母。

如《本地分》引經說云.「我觀大地.難得汝等長夜於此未曾經受無量生死。我觀有情.不易可得長夜流轉未為汝等若父若母兄弟姊妹軌範親教.若餘尊重.若等尊重。」

如《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中引經說:「遍觀大地,很難找到一個人不曾在這塊土地上受過無量生死;遍觀有情,很難找到一個人未曾在輪迴中做過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軌範師、親教師、其餘上師、尊長,或恩同師長者。」

此復非僅昔曾為母.於未來世亦當為母.無有邊際。如是思惟.於為自母.應求堅固決定了解。此解若生.次念恩等亦易發生.此若未生.則念恩等無所依故。

而且,不僅過去世曾做過自己的母親,未來世還將無數次做自己的母親,無量無邊。這樣思惟後,要對「所有有情都曾是我母親」這件事,求取堅固不移的定解。如果對「如母有情」生起了定解,那接著要修的念恩、報恩就容易生起。如果做為根本的知母修不好,那後面的念恩、報恩心便無從生起。


師父心靈對話:

  1. 修"有情無貪瞋等煩惱之相"和"於有情自離貪瞋令心平等"這兩種,看起來第一種更厲害,把"有情觀成沒有貪瞋等煩惱相""有情都是佛"不是更好嗎?為何宗大師在這裡指出我們要修的是第二種?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a&st1=388&et1=514
  2. 最快速、唯一的修道之路 ─親近善知識,然後如理聽聞。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a&st1=514&et1=643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a&st1=643&et1=911
  3. 學佛法,資糧善當中精進是第一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a&st1=911&et1=1256
  4. 三寶不是對我們有很有恩嗎?為什麼不念佛恩,念母恩呢?
    https://lamrim.xyz/player2/?&tch=gl1&af1=94b&st1=930&et1=1128

實修-平等捨觀修 補充:

首先就是緣這個中庸的有情,就想說,他前世也是當過我的恩人,為什麼我不愛他?我應該愛他才對呀!後來再想,他前世也是我的仇人,為什麼我不憎恨他?像是憎恨我現在的這個怨敵一樣,作這樣的觀想。這時候盡量讓自己的心,保持在一種平等的狀態。

同樣的,我們再換一個角度,今世我的親友,雖然他對我真的很好,可是畢竟只有一世啊!後世也有可能傷害我呀!或者他前一世也有可能是我的怨敵呀!所以為什麼要為了今世他對我好,而去產生強烈的貪著呢?這是沒有道理的。就像之前,那個中庸有情,他前世對我很好啊!可是我不會對他產生貪著啊!如是的去思惟遠離貪。

當緣親友貪嗔這部分的心已經靜下來之後,已經遠離貪的念頭,再去緣這個怨敵。後來再去想說,雖然他今世傷害我,可是他前世,像是對我最有恩惠的恩人般,他前世對我極大的恩惠,為什麼我要瞋怨他呢?我要怨憎他呢?沒有道理,這樣去作思惟,令心去平等。

心的平等是很重要的,就像我們要去建立知母的證量的時候,那個地基如果沒有平,沒有打穩的話,會有高低不平,這樣的話,我們的知母就沒有辦法真正的遍佈一切有情。所以為了能夠遍佈一切有情,而且無有區別的遍佈,所以對於這三種的有情,也就是親、怨、中庸,這三者的有情,我們都要做平等的對待,後來再來觀知母的話才會有效。

而且觀修的時候,很重要的一點,我們不應該先從觀總相的有情開始起修應該觀別相的有情,個別的眾生。尤其是我們真正可以看得清楚對方的模樣來作觀修,這是必須要有的。否則的話,一開始我們就觀一個總相有情,就想一切有情的話,你也許就說,耶!好像可以生起慈悲,可是當你看到個別有情的時候,慈悲心又不見了,會有這種的危險。所以盡量緣別相來作觀修,而不要緣總相來作觀修。

別相的部分觀修作得不錯的話,再慢慢的擴展到更多的有情,最後到一切的有情,那再作總相的話,就沒有任何的問題了。

如何斷除和遠離親怨所產生的貪嗔-觀修角度(總)

1. 我們應該想到一切有情眾生,都是跟我們一樣的,都是想要離苦得樂的,既然都是有相同的想法,相同的權利,相同能力的情況下,若貪一者、不貪著另一者,或者是想要損害另一者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基本上我們都是相同的,所以在相同權力、能力和相同思想的情況下,為什麼我們要分兩派?一者產生貪、一者產生瞋?這是沒有道理的。
2.以自己個人來講的話,無始以來一直到現在,我們經過多少的生生世世。縱使今世是親屬,可是前世是怨敵;縱使今世是怨敵,可是前世是親屬,所以哪一者才是真正的親屬?哪一者又是真正的怨敵呢?所以我不應該貪著於誰,或者是瞋於誰,這是沒有道理的。

avatar-img
25會員
63內容數
一旦我們的內心調到一個學習的角度, 無論面對任何境界,我們只會計算學到了什麼——昇華內心,服務他人。 我們最在意的是內心的收穫,所謂欲平天下者,先平自心。 —《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22春103班部落格 的其他內容
進度P213L05~215L03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為什麼呢?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P207L9 ~ P209L4 -------------------------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的話,他就了解了....... 。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日常師父
如同太陽生起的時候,陽光能夠照耀一切世間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般,是非常無私的來照耀所有世間,驅除一切的黑暗。 所以同樣的,想要去利益一切有情的這顆殊勝善心,他像是消滅一切黑暗的太陽般,來利益一切有情,成就一切眾生的利樂......
進度P213L05~215L03 在最痛苦、最喘不過氣來、最難受的時候想ㄧ下:啊!如果所有有情這種令人窒息的痛苦,就在此刻都用我的痛苦把它消融,那是多麽美好的一件事情!其實這樣想ㄧ想,自己的痛苦也會降低。為什麼呢?因爲很多痛苦都源於我愛,一旦轉為緣到其他有情的時候,這個痛苦真的就會在現象界馬上減低了
今世我們好不容易獲得了暇滿人身,遇值大乘教法,在內因緣、外因緣都具足的時候,真的想要作一個有意義的人身的話,那就要去發起一切利樂的根本菩提心。可是菩提心最主要的根本,是來自於大悲心的緣故,所以我們大悲心要策勵的精進去學習觀修......
進度:P209L4 ~P210L10 立定一個當菩提薩埵的堅定信念,而且從此做每一件事都立定這個心念,你就開始走向了大乘之路。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P207L9 ~ P209L4 ------------------------- 如果能夠生起對家庭、對社會、對全人類的責任感,甚至擴展到對所有生命界的慈悲心, 或者希望造福一切有情的菩提心, 這樣走到每一個地方,就會非常容易發現人們的美好,然後把這份美好傳遞出去。 --出處《希望.新生》四季法語
如果說有人對這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要點了解的話,只要看看阿底峽尊者傳記的話,他就了解了....... 。這個意趣如果你能夠分辨得清楚,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那個殊勝的利益是我們人人可得、人人可得。—日常師父
如同太陽生起的時候,陽光能夠照耀一切世間所擁有的一切事物般,是非常無私的來照耀所有世間,驅除一切的黑暗。 所以同樣的,想要去利益一切有情的這顆殊勝善心,他像是消滅一切黑暗的太陽般,來利益一切有情,成就一切眾生的利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複利效應的重要性,並藉由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說明如何選擇穩定產生正報酬的資產及長期持有的核心理念。透過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不僅能減少情緒影響,還能持續參與全球股市的發展。此外,文中介紹了使用國泰 Cube App 的便利性及低手續費,幫助投資者簡化投資流程,達成長期穩定增長的財務目標。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35--淨土宗「從果向因」,由「厭欣」而展開三心、四修,攝歸「稱名必生,成佛度眾」,稱得上「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法然上人云:所謂三心四修者,皆含於「稱南無阿彌陀佛,決定往生」之想念中。若已成一向專修者,不別論三心四修也。……唯相續念佛,直至臨終往生也。象山慶[藕思].35-https://blo
Thumbnail
天親菩薩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三種莊嚴,一種是「佛莊嚴」,一種「菩薩莊嚴」,再一種「國土莊嚴」,一共就有幾十項內容,這三種莊嚴可以滙到一個法句裏頭。這很像禪宗的話,一二的「一」;法,修法的「法」;句子的「句」,可以到「一法句」。也註解了,什麽叫一法句呢?清淨句。所以清淨兩個字很重要。
Thumbnail
※經文: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前言:  從〈離色離相分第二十〉、〈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至〈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佛陀揭示般若妙理,亡分別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Thumbnail
佛陀教誡我們: 實際上痛苦是源於 我們內心深處的無明! 無明是內心對事物顛倒的認知, 產生了錯誤的判斷,而導致種種痛苦。 如果內心這根無明之刺不拔掉, 我們永遠都體會不到無苦的快樂。 ✨《希望.新生》轉動內心之眼,大千則隨之改變 !
Thumbnail
達賴喇嘛給初發心修行人的第四個錦囊
Thumbnail
菩提心,為諸心中王,具殊勝之力用。能荷擔眾生,及荷擔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發此心,可以上求佛道,可以下度眾生,具足四弘誓願,此心有如是之功能力用。然此心力,由此文勸發而生。此文由省庵法師菩提心海流出,故此文有殊勝之力用也。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眾生。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我若不放下自己的妄念執著,世界怎麼可能為我改變,來滿足我的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