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創作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近年來,很多人用不同的職業、證照與興趣來定義自己,斜槓成了流行,大家突然無法滿足於只用一種身份介紹自己。

 

我的爸爸不知道斜槓這個詞,卻是資深斜槓創作者。他還沒退休前,在枯燥的正職之外,樂趣就是週末抽出兩個半天,伏案寫毛筆字畫畫。一整年再挑出一幅滿意的作品裱框,喜滋滋地喚很久才回家一次的我觀賞。他的生活中沒有臉書,興趣只為了自己開心,能炫耀的只有家人。

 

我們這些家人有時還不識相地過分認真,一一指出哪裡畫得不好……可能因為不服氣我們的指教,老爸接著會買更多書,大量臨摹與習作,不到兩三天,地上的宣紙便堆成一疊小山。

 

最近,開始有人向他討字,老爸很得意。他寫給別人的字是不計成本的,先反覆練習到有把握了,才寫在上好的紙上。如果按照「斜槓最好能變現」這條世俗認知,老爸的斜槓興趣不僅沒賺錢,還倒貼,可是他並不在乎。他偶爾有些創作上的體會,覺得用說的不足以精確表達,乾脆去文具行買了一刀傳統綠線框的四百字稿紙,寫成一篇篇的小文章,大型家族聚會時拿給眾人輪流傳閱。

 

我跟我爸不一樣,直到最近一年才享受到創作帶來的快樂。因為還在多方摸索,挫折的時候多,但也有少數時刻能篤定地認為,對,這題目我能寫。要是遇到寫得順利,或發表後發現為他人貢獻了歡笑,這快樂可以持續久一點。

 

要是看到陌生人對我寫的人事物有共鳴,也將自己的故事拋出來回應,那就超越快樂了,像是朝平靜的湖上丟了顆小石頭,並無所求,然後看到陣陣漣漪從另一頭回傳過來。是誰站在湖的那邊,有著什麼樣的人生呢?我感受到作家朋友說的,因為創作而發現自己原來擁有同儕。這份奇妙的感動是之前不寫作的我從未預想過的。

 

因為這樣,每次聽到朋友激動談論他們遇到的怪人、衰事,或奇妙的遭遇,都忍不住勸他們寫下來。透過創作,我們與事件產生距離,觀看的角度改變,一個人因此擁有修改自己歷史的權利。

 

有人創作是為了出書、成名與得獎,擁有世俗的肯定是才華加上運氣。但創作也可以是這樣的:在某個魔幻時刻,你從日常勞動、從使用數十年的身份(不管是母親、女兒、公司的員工)中醒覺,意識到底層還有一個自己,而他有話要說。

不管你原本是什麼性格,擁有什麼職業或認同,那都是發光的時刻:創作者的你出生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自在生-avatar-img
2024/12/13
意識到無論何種身分下都還有個自己,有話要說。這句話好有力量~我很喜歡!
林比比鳥-avatar-img
發文者
2024/12/15
謝謝~~~顯然你也擁有強烈感受自己有話要說的經驗!
avatar-img
編輯導航中
112會員
73內容數
這是我第一次針對非特定作者,以編輯角度出發而寫的文章。每篇文章都會針對最普遍與最重要的概念提出說明與練習。儘管這些文章無法照顧到所有創作者的需求。但如果只有某篇文章某句話能帶給你啟發或安慰,對我來說,那就值得了。
編輯導航中的其他內容
2025/03/24
可能因為我不但是推理迷,還是經常得跟創作者討論人物發展的小說編輯,所以我從這些不負責任的想像得到很多樂趣。
Thumbnail
2025/03/24
可能因為我不但是推理迷,還是經常得跟創作者討論人物發展的小說編輯,所以我從這些不負責任的想像得到很多樂趣。
Thumbnail
2025/03/10
過去這一年來,我開始提筆寫作,經常以為搜集了許多素材與靈感,但實際動筆時,卻一行也寫不出來,可是這情形沒發生在家族書寫上。拉開角落被遺忘的五斗櫃,塵埃在陽光中揚起,原先以為空白的某一年,因為某個人名猛然拉出一大堆事件,各種情緒與感觸湧現,有時候甚至得要先喊暫停,讓心情平復。
Thumbnail
2025/03/10
過去這一年來,我開始提筆寫作,經常以為搜集了許多素材與靈感,但實際動筆時,卻一行也寫不出來,可是這情形沒發生在家族書寫上。拉開角落被遺忘的五斗櫃,塵埃在陽光中揚起,原先以為空白的某一年,因為某個人名猛然拉出一大堆事件,各種情緒與感觸湧現,有時候甚至得要先喊暫停,讓心情平復。
Thumbnail
2025/03/09
當創作者勤勉地造訪真實存在的場域,彷彿小說之神也會點頭讚賞,因而賜下點點靈感亮粉。好幾位作者都說,他們彷彿真的看到筆下主角或轉進那條石鋪小巷、或走上木梯,或在百年老宅裡說話的模樣。這感覺如真似幻,卻十分強烈,讓他們得以孤獨卻憑空招喚出一幕又一幕的場景。
Thumbnail
2025/03/09
當創作者勤勉地造訪真實存在的場域,彷彿小說之神也會點頭讚賞,因而賜下點點靈感亮粉。好幾位作者都說,他們彷彿真的看到筆下主角或轉進那條石鋪小巷、或走上木梯,或在百年老宅裡說話的模樣。這感覺如真似幻,卻十分強烈,讓他們得以孤獨卻憑空招喚出一幕又一幕的場景。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目前在A公司擔任行銷企劃,同時經營一個個人設計品牌,有接案也有經營社群;此外,我也開設線上課程,教導職場新鮮人個人品牌經營。」 這樣的自我介紹在五年前,可能會讓HR皺起眉頭,心裡想著:「他會不會心不在焉?專注力夠嗎?」 但現在,可不一定。 如何將斜槓轉為職涯競爭力呢? 就來閱讀本篇文章吧!
Thumbnail
「我目前在A公司擔任行銷企劃,同時經營一個個人設計品牌,有接案也有經營社群;此外,我也開設線上課程,教導職場新鮮人個人品牌經營。」 這樣的自我介紹在五年前,可能會讓HR皺起眉頭,心裡想著:「他會不會心不在焉?專注力夠嗎?」 但現在,可不一定。 如何將斜槓轉為職涯競爭力呢? 就來閱讀本篇文章吧!
Thumbnail
📌 斜槓已經流行 20 年,現在卻開始被否定? 在 2007 年,「斜槓」(Slash)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當時它代表了一種「不受單一職業限制、擁有多重身份」的自由工作模式。 🔹 在過去 20 年間,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主業 + 副業」的多重收入模式。 但現在,許多曾經嚮往斜槓的人,開始對
Thumbnail
📌 斜槓已經流行 20 年,現在卻開始被否定? 在 2007 年,「斜槓」(Slash)這個概念被正式提出,當時它代表了一種「不受單一職業限制、擁有多重身份」的自由工作模式。 🔹 在過去 20 年間,越來越多人開始嘗試「主業 + 副業」的多重收入模式。 但現在,許多曾經嚮往斜槓的人,開始對
Thumbnail
近年來,很多人用不同的職業、證照與興趣來定義自己,斜槓成了流行,大家突然無法滿足於只用一種身份介紹自己。
Thumbnail
近年來,很多人用不同的職業、證照與興趣來定義自己,斜槓成了流行,大家突然無法滿足於只用一種身份介紹自己。
Thumbnail
斜槓人生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允許個人同時擁有多個職業身份,這種生活方式反映了靈活多樣的生活選擇。
Thumbnail
斜槓人生正在成為一種新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允許個人同時擁有多個職業身份,這種生活方式反映了靈活多樣的生活選擇。
Thumbnail
人類本來就沒有制式化的單一功用,也沒有專門的使用說明書。但是斜槓遇到專家還是相形見絀。更別說有些人是因為生計所迫,實偪處此。外人眼中的票友,當事人恐怕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也因此,斜槓,於人,是不必訝異;於己,是不足驕傲的。
Thumbnail
人類本來就沒有制式化的單一功用,也沒有專門的使用說明書。但是斜槓遇到專家還是相形見絀。更別說有些人是因為生計所迫,實偪處此。外人眼中的票友,當事人恐怕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也因此,斜槓,於人,是不必訝異;於己,是不足驕傲的。
Thumbnail
斜槓是這幾年很夯的新名詞,意思指名片上的頭銜有很多個,用斜槓的線來做區分,因此就得將這種同時擁有不同頭銜不同專業的人稱為斜槓人。 在未來人人都勢必會是個斜槓人,即使不是同時做二三種不同類型的工作,也會在人生當中轉換幾種不同領域的工作,形成斜槓人生。 斜槓與兼差 當然,要當一個斜槓人並不容易。
Thumbnail
斜槓是這幾年很夯的新名詞,意思指名片上的頭銜有很多個,用斜槓的線來做區分,因此就得將這種同時擁有不同頭銜不同專業的人稱為斜槓人。 在未來人人都勢必會是個斜槓人,即使不是同時做二三種不同類型的工作,也會在人生當中轉換幾種不同領域的工作,形成斜槓人生。 斜槓與兼差 當然,要當一個斜槓人並不容易。
Thumbnail
科技進步飛速,半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正逢AI人工智慧技術興起,你現在做的工作,很可能在十年內都會全部消失。也因為全球疫情的關係,人轉移工作地點,開始在家工作。 正因為少了通勤、治裝時間,人們也開始習慣透過網路購買生活必需品,而省下的時間,讓人開始重新思考;
Thumbnail
科技進步飛速,半年一小改,三年一大改,正逢AI人工智慧技術興起,你現在做的工作,很可能在十年內都會全部消失。也因為全球疫情的關係,人轉移工作地點,開始在家工作。 正因為少了通勤、治裝時間,人們也開始習慣透過網路購買生活必需品,而省下的時間,讓人開始重新思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