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槓」的平常性

2022/12/03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每次看展覽、喝茶、看表演、參加藝文活動,稍稍發表意見,就會引來驚詫的眼光,然後必有人問:「您是從事哪一行?您是學這個的嗎?」
遇到這種情況,我都非常感慨--不是我厲害,是台灣這個社會太差了!
到美國、日本,同樣場合,我從不會被人這樣問。並非表示人家藝術素養比我高,而是:
  1. 一個人有所謂藝文修養,或是有一丁點兒藝文興趣,不是多大不了的事。
  2. 一個人的職業以外,本來就有各種面相、各種生活、各種追求,以及各種各樣的自我實現的價值。
  3. 難道要先知道一個人名片上的職銜,才能判斷這個人的人文修養與藝文見地?
這社會近幾年豔羡「斜槓」殊不知:在某種意義來說,人人皆斜槓。人類本來就沒有制式化的單一功用,也沒有專門的使用說明書。但是斜槓遇到專家還是相形見絀。更別說有些人是因為生計所迫,實偪處此。外人眼中的票友,當事人恐怕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心酸。也因此,斜槓,於人,是不必訝異;於己,是不足驕傲的。
然而畢竟我還是在藝文場合繼續被投以異樣眼光。但我的內心總是悲嘆:貧瘠的人文土壤、懶惰不持續自修的有名專家公知、短視的媒體與藝評、孤陋追風的觀眾,別說培育具創造力的藝術家,連有點格局的所謂文創產業,也是屙不出來的!
17會員
68內容數
「藝術生活」發掘生活中的藝術,將藝術導入生活,富厚生計,充實生趣的諸般面向。綜合感性與理性深入藝術生態鏈與創作鑒賞收藏。期望能不落入現今藝評與新聞報導的俗套,坦誠面對作品,展覽,市場,以及最重要的,人性。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