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棒球實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用美國MLB當棒球實力基準,大聯盟可以分三級,一個是季後賽前段,比如洋基、道奇等,大谷翔平轉隊道奇拿到世界冠軍。第二級是季後賽後段跟未進季後賽前段,會在季後賽門口徘徊的隊伍。第三級是離季後賽很遠,比如天使隊,大谷在那邊幾年都無法打季後賽,是球員的實力不夠平均,但強到跟妖怪一樣的也很多。

然後是小聯盟四個等級,3A、2A、高階1A、1A,打得好就往上爬,等機會上大聯盟。

世界棒球水準,日本職棒大概是大聯盟第三級到小聯盟3A,韓國跟台灣職棒是小聯盟。所以要拚短期的球賽,就要比實力跟短期賽事的爆發力。中南美球員很多進入MLB,所以實力起伏比較大,要看徵召是否順利。

美國MLB沒有開放選手參賽時,就是小聯盟選手出來,隨便也是進12強賽的四強,完全不可以說弱,至少都是台日韓頂尖職棒選手的水準。

而台灣棒球實力,以前靠明星球員跟少數旅外,這30年大量旅外以及職棒實力提升,1990年代前後出生的球員成為主力,1980年代的老球員逐漸退役接手1970年代的教練團,然後我們就有更強應援的啦啦隊跟棒球選手跟教練,一棒接一棒,台灣會更棒。
●●●●●●●●●
美國人口:3億3490萬
MLB:30隊(加拿大1隊)
美國人口最多,但職業賽事最多觀眾的是美式足球,然後才是MLB跟NBA。美國自己有29隊,平均一隊是1154萬人,但因為三種職業運動競爭,觀眾人數應該跟日本差不多。大聯盟可分3級,都是技術足夠又穩定的強者。小聯盟(二軍)分3A、2A、高階1A、1A,3A技術夠但穩定度可能較差,要等大聯盟有空缺才能上場表現,2A是適應小聯盟後的強化階段,高階1A跟1A則是測試淘汰階段。因為美國人口足夠,MLB又吸引各國好手挑戰,人才庫充足競爭激烈,才形成美國棒球的強大。

日本人口:1億2450萬
日本職棒:12隊,平均一隊1037萬人。足以挑戰美國MLB的國家,人口是美國的1/3以上,球隊數近1/2。因為職業運動競爭較少,人才庫可跟美國媲美,只是亞洲人的身材跟歐美的差距,日式打法比美式更偏精緻。日職一軍實力約大聯盟第三級到小聯盟3A,主力球員至少3A,少數明星有MLB一二級實力。二軍有14隊,因為競爭激烈,實力能維持在小聯盟2A~1A之間。

韓國人口:5171萬
韓國職棒:10隊,平均一隊517萬人。人口跟日本相比只有1/2以上,球隊卻只少兩隊,直接衝擊人才庫的厚度。一軍實力約小聯盟,3A是明星球員,2A是主力,1A替補。二軍有11隊,實力在1A以下。

台灣人口:2342萬
中華職棒:6隊+啦啦隊,平均一隊390萬人(4隊585萬人)。因為職棒簽賭風波,一度只剩4隊。台灣人口是韓國的1/2以上,人才庫比韓國更小。一軍實力約小聯盟2A~1A,明星球員3A~2A,替補實力1A以下。二軍六隊,實力不足1A。因為人口少,台灣職業運動觀眾人數更少,因此發展出啦啦隊產業,以吸引更多觀眾入場,算是小市場的雙頭產業模式,而非啦啦隊附屬於職棒。

職業賽跟短期國家隊賽制不同,所以雖然美日韓台四國的職業規模相差很大,但在國際賽事上的差距並沒有如此絕對。首先大聯盟球員能否參加就是一大門檻,大聯盟是超高強度比賽,對球員的消耗極大,也因為超高薪資讓受傷顯得更加嚴重,因此避免受傷會是大聯盟優先考量,而非國際賽事的優勝。

再則是大聯盟選手在賽季以後參賽,企圖心與身體狀況不一定就比小聯盟好,畢竟已經站上棒球界的頂峰,要全力拚搏的戰場就不一定是國際賽。

如果是小聯盟選手等級參賽,美國雖然擁有最多選手,但是因為隊伍太多,球員的互相熟悉度反而最低,教練團也不一定能短時間建立默契,所以美國隊個人實力依舊堅強,但輸給日本,或這次輸給台灣,也不是不會發生。

理論上日本在非大聯盟等級的國際比賽中有絕對優勢,3A等級球員最多,野心與默契又比美國好一些,27連勝就是這樣來的。

韓國國家隊大概都能維持3A~2A等級,之前是台灣頭痛的對手,不過這5年來已經被台灣趕上,沒有絕對的優勢。可能是民族性上跟三星一樣,太過僵化的大企業領導模式,在球隊的靈活與創意上,重演被台積電跟啦啦隊趕過去的相同經驗。

台灣的國際棒球實力,也能維持在2A上下,加上旅外徵招,3A的技術等級也不是沒有。球隊小的優點則是從同一隊徵招的機率更高,默契、球隊氣氛,都會比日韓更強一些。加上台灣國家地位被中國政治因素打壓,亂七八糟的中華台北,不能使用的台灣,從職棒假球後的挫折感與國家命運交錯,讓球員與教練對勝利的企圖心很高,只要球員實力提升與運動科學輔助的SOP建立,可以預測2024年12強的冠軍,不會是未來十年內的唯一一次。

PS:棒球實力的判定,是看你的對手。比如3A等級的隊伍,你升上去是能壓制對方,還是被打爆?如果明顯高於對手,你就有機會往上升,一直到大聯盟等級。台日韓的棒球強度,也是看你職棒跟國際賽的勝負,台灣這次擊敗韓國,對日本一勝二敗,小聯盟等級的強度就會確認,不會比韓國差,但可能還低於日本。

另外,雖然人口越多單一球隊的經營會更寬裕,但如果球隊不夠多,職業賽季的組合就不會精彩,會降低觀眾的興趣。以韓國一隊500萬人,台灣400萬人去看日美,日本可以有24~31隊,美國可以有66~83隊,可是實際上日本只有12隊,美國29隊,都壓縮1/2以上,結果就是球員水準提升。如果以日美標準,韓國只會有5隊,台灣只有兩隊,這樣的職業球賽就玩不起來了。
●●●●●●●●●

raw-image

網路資料2024
MLB進場總人數7134萬人(總人口的21%),約是平均一隊1154萬人的6倍,也就是30隊平均是237萬人。

日本職棒進場總人數2668萬人(總人口的21%),約是平均一隊1037萬人的2.5倍,也就是12隊平均是222萬人,跟MLB非常接近。

韓國職棒進場總人數1088萬人(總人口的21%),約是平均一隊517萬人的2倍,10隊平均是108萬人,是MLB跟日職的一半以下。

台灣職棒進場總人數276萬人(總人口的11%),約是平均一隊390萬人的0.7倍,6隊平均是46萬人,是韓職的一半以下。如果要達到韓職的規模,需要780萬人(總人口的33%)進場看球,要達到日職標準是975萬人(總人口的41%),要到MLB標準是2340萬人都去看球,等於人人都看棒球才行。要到21%的看球人口則是491萬人。
●●●●●●●●●
PS:中國如果統治台灣,要消滅台灣意識的第一步,一定就是封掉中華職棒,因為中國人不看棒球,讓台灣人去看中國籃球、足球就好了。台灣棒球就跟藏傳佛教、可蘭經一樣,是不行在台灣、西藏、新疆流傳興盛的東西,會分裂共產黨的統治基礎。

所以你看在網路詆毀台灣的藍白紅網軍,一定都會反台灣棒球,反中華職棒,這就是摧毀國族意識的重要步驟。過去中國國民黨封台灣布袋戲,以後就是中國共產黨封台灣棒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ob Chen的沙龍
125會員
925內容數
用科學的方式,還原占星真正的樣貌
Bob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9/26
中國演藝娛樂圈是哪一種等級?吳慷仁去中國跟小甜甜去中國為何大家反應差那麼多? 以棒球當比喻,如果王建民去美國MLB、去日本職棒,甚至去韓國職棒,大家都不會覺得太糟,更該說是去挑戰自己的能力。但如果王建民去中國打棒球呢? 吳慷仁這幾年在台灣的戲劇表現,可以說是王建民等級,但要去中國打棒球的話,喜歡
2024/09/26
中國演藝娛樂圈是哪一種等級?吳慷仁去中國跟小甜甜去中國為何大家反應差那麼多? 以棒球當比喻,如果王建民去美國MLB、去日本職棒,甚至去韓國職棒,大家都不會覺得太糟,更該說是去挑戰自己的能力。但如果王建民去中國打棒球呢? 吳慷仁這幾年在台灣的戲劇表現,可以說是王建民等級,但要去中國打棒球的話,喜歡
2024/09/05
台灣不需要第二個李多慧,因為我們是一個多族群的國家,不需要重複製造出唯一的王,唯一的第一,那是兩蔣國民黨時代要搞的東西。 台灣民主化30年,台積電的發展,從來就不是要自己拚第一,而是跟大家一起拚第一,更重要的是,不當第一也沒關係,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開創經濟奇蹟的模式。 而日本、韓國的偶像模式,大
2024/09/05
台灣不需要第二個李多慧,因為我們是一個多族群的國家,不需要重複製造出唯一的王,唯一的第一,那是兩蔣國民黨時代要搞的東西。 台灣民主化30年,台積電的發展,從來就不是要自己拚第一,而是跟大家一起拚第一,更重要的是,不當第一也沒關係,這也是台灣中小企業開創經濟奇蹟的模式。 而日本、韓國的偶像模式,大
2024/03/24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2024/03/24
要不要買實體書,甚至是電子書?其實是資訊量問題。20年前買書還可以保存,現在不只有電子書搶市場,更有一堆影片。 網路時代剛開始,文字跟圖片已經開始增多,但人類接收的資訊量還沒有爆炸,畢竟文字、圖片閱讀還是相對較慢的,書本的保存跟翻閱優勢還有。 可是當網路進入大量影片時代,人人創作、紀錄的資訊開始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是菜脯👋 ⁡ 今天想要來聊一個不一樣到主題,自己本身很喜歡打棒球,也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好好放鬆的運動。自己只要休假有時間的話就會跑去打擊練習場打球,假日沒上班遇到有比賽的日子也一定會準時報到。 ⁡ 不過,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台灣身為國球的棒球運動,在世界上其實是一項冷門的運動呢?
Thumbnail
哈囉~大家好,我是菜脯👋 ⁡ 今天想要來聊一個不一樣到主題,自己本身很喜歡打棒球,也是一個可以讓自己好好放鬆的運動。自己只要休假有時間的話就會跑去打擊練習場打球,假日沒上班遇到有比賽的日子也一定會準時報到。 ⁡ 不過,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在台灣身為國球的棒球運動,在世界上其實是一項冷門的運動呢?
Thumbnail
今年WBC的日本國家代表隊,真的可以說是熱血野球傳說無誤! 過去一直都很羨慕日本,從小朋友到大人,「野球」是生活、是日常,也有許多棒球相關的節目,很容易接觸到各種棒球知識;其中,最讓我認同的就是,在日本學生棒球隊並不是像台灣只要打球就好的校隊,而且社團活動的性質...
Thumbnail
今年WBC的日本國家代表隊,真的可以說是熱血野球傳說無誤! 過去一直都很羨慕日本,從小朋友到大人,「野球」是生活、是日常,也有許多棒球相關的節目,很容易接觸到各種棒球知識;其中,最讓我認同的就是,在日本學生棒球隊並不是像台灣只要打球就好的校隊,而且社團活動的性質...
Thumbnail
今日(3/22)最大的新聞除了普發6000元開放登記外,莫過於經典棒球冠軍賽的美日對決,相信有關注這場棒球賽事的朋友們,一定也都看到屏氣凝神、熱血沸騰的種種重要場面。 一開場兩隊都發揮冠軍賽該有的實力: 從美國隊長楚奧特(Mike Trout)擊出二壘安打後,被日本迅速化解危機、日本左投今永昇太也展
Thumbnail
今日(3/22)最大的新聞除了普發6000元開放登記外,莫過於經典棒球冠軍賽的美日對決,相信有關注這場棒球賽事的朋友們,一定也都看到屏氣凝神、熱血沸騰的種種重要場面。 一開場兩隊都發揮冠軍賽該有的實力: 從美國隊長楚奧特(Mike Trout)擊出二壘安打後,被日本迅速化解危機、日本左投今永昇太也展
Thumbnail
瘋世棒(世界棒球)談修行! 台灣2023年世界棒球大賽的主軸是以「世代交替」為主!大膽起用年輕一輩的球員來接棒,為中華隊努力。淘汰賽中華隊以「4戰5轟」全壘打,算得上超狂!這次打線威力令外界驚嘆,高居A組之冠,打擊率最高;但?排名為何卻墊底?中華隊雖然打線火力強大,但因為“得失分率”最高,最終落居墊
Thumbnail
瘋世棒(世界棒球)談修行! 台灣2023年世界棒球大賽的主軸是以「世代交替」為主!大膽起用年輕一輩的球員來接棒,為中華隊努力。淘汰賽中華隊以「4戰5轟」全壘打,算得上超狂!這次打線威力令外界驚嘆,高居A組之冠,打擊率最高;但?排名為何卻墊底?中華隊雖然打線火力強大,但因為“得失分率”最高,最終落居墊
Thumbnail
這場是個好比賽 比前面幾場好上太多 球員們辛苦了 Good Game
Thumbnail
這場是個好比賽 比前面幾場好上太多 球員們辛苦了 Good Game
Thumbnail
在台灣輝煌的棒球史中,曾多次邀請大聯盟的球隊來台展現最高殿堂的精湛球技。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日治時期的1921年,就有一隻大聯盟渡海來台與台灣球隊交流。這便是1921年アメリカン對全臺灣野球戰。
Thumbnail
在台灣輝煌的棒球史中,曾多次邀請大聯盟的球隊來台展現最高殿堂的精湛球技。但相信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早在日治時期的1921年,就有一隻大聯盟渡海來台與台灣球隊交流。這便是1921年アメリカン對全臺灣野球戰。
Thumbnail
前有紅葉隊力克日本隊,後有金龍及巨人隊榮獲世界冠軍!1972年8月,臺北市少棒隊再度代表我國,遠赴美國參加世界少棒大賽,並以懸殊比數,擊敗強隊取得三連勝再次蟬聯冠軍。此時,臺灣的少年棒球運動不僅舉國關注,更贏得海內外同胞齊心加油打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從國家檔案中,回顧中華小將的風采。 註釋:
Thumbnail
前有紅葉隊力克日本隊,後有金龍及巨人隊榮獲世界冠軍!1972年8月,臺北市少棒隊再度代表我國,遠赴美國參加世界少棒大賽,並以懸殊比數,擊敗強隊取得三連勝再次蟬聯冠軍。此時,臺灣的少年棒球運動不僅舉國關注,更贏得海內外同胞齊心加油打氣。現在,就讓我們一起從國家檔案中,回顧中華小將的風采。 註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