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帝國》第一部:家族之根(Patriarch)

閱讀時間約 23 分鐘

序幕 "Taproot(根源)":


序幕:家族致富的那棵毒根

在曼哈頓的玻璃與鋼筋叢林中,有一棟低調得不像話的黑色大樓。裡面住著誰?嗯,可能是華爾街金融大佬,但也可能是那些只會用“簡單明瞭”的方式掩蓋複雜問題的律師們。而故事的主角——白手套資本家薩克勒家族——正是這裡“精緻”權力的擁有者。

2019年的某一天,寒風吹得臉皮緊繃,一場不愉快的“茶話會”正在舉行。會議的女主角是瑪麗·喬·懷特,一位身材嬌小但氣場強大的律師。她專門處理“大爛攤子”生意,也就是那種需要錢多到能砸穿地板的案件。今天,她的客戶是卡瑟·薩克勒,這位家庭成員已經成了全美公敵,被指控因販賣阿片類藥物導致了數十萬人喪命。

卡瑟的出場是一個大寫的“財大氣粗”。她的律師陣容坐滿了整個會議室,連電話線的另一端也接入了20位律師——大家一邊刷筆記本電腦,一邊堆著小山一樣的文件夾,好像在說:“我們的防線堅如磐石,別想攻破!”

隨著對話展開,這場戲劇漸漸揭開了薩克勒家族的發家秘密。這個家族靠著“合法”藥品OxyContin賺了數十億美元,但這顆藥卻成了美國阿片類藥物危機的催化劑。簡單點說,他們把止痛藥賣成了毒品,還大言不慚地宣稱:“這是好藥,真的!”要知道,全美因藥物過量死亡的人數,比因車禍和槍擊死亡的總和還多,這其中的大半數可都與他們的“良藥”有關。

當律師保羅·韓利提問時,卡瑟的回答如同閃避球般精準:“是的,我是薩克勒家族的。”當問到家族是否為阿片危機負責,她則用一句“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成功打太極。至於她心中的真相?那是這樣的:她認為自己不但沒錯,還是這款藥品的創意天才。“這是個非常好的藥,”她說,仿佛對面不是控訴的律師,而是誇她手藝的醫學評論家。

這場鬧劇的高光時刻是卡瑟驕傲地宣佈,她就是這顆“毒根”的靈感來源。當律師再次追問藥品成癮問題時,她竟然冷冷回應:“我不知道答案。”如果這是一場真人秀,她的表現絕對能拿“最佳扮無辜演員獎”。

序幕給我們打開了一個瘋狂世界的大門:一個家族如何在打著慈善旗號的同時,靠藥品敛財至富,卻把無數普通人推向深淵。他們把家族名字刻在藝術館的牆上,但卻千方百計從公司的網站上抹去名字,彷彿在說:“我們是好人,但也不要問太多。”這可不就是資本主義的終極魔法嗎?


**第一部:家族之根(Patriarch)**

1. 名聲大過天(A Good Name)



名聲大過天:從小超市到名聲全宇宙的豪門發家史

故事得從 1913 年的布魯克林說起,那是一個充滿希望與異鄉口音的地方,新建築像雨後春筍,街上滿是小孩子和未來的大人物。而故事的主角之一——亞瑟·薩克勒,出生在這片土地上,他的父母——以撒和蘇菲,雖然沒能留下巨額財富,但他們給了孩子們一件無價之寶:一個“好名聲”。以撒常說:“財富能再賺,但名聲一旦丟了,連亞馬遜的快遞都找不回來。”

亞瑟年紀輕輕就展現出超常的野心和“打工魂”。他不僅幫家裡的小雜貨店搬貨、算賬,還搖身一變成為廣告小天才,靠賣校刊廣告賺了不少零花錢。後來他更發現,把尺子印上“免費”的字樣,居然也能讓人乖乖買單!別看亞瑟小小年紀,他的腦袋裡永遠有個小計算器,時時刻刻琢磨著如何將學校活動變成商業奇蹟。

不過,這個家庭的故事並不僅僅是努力打工的美國夢。大蕭條來了,以撒的生意遭遇了滑鐵盧,連家裡的房產都砸了手。不過,以撒沒有因此氣餒,而是召集三個兒子,豪氣干雲地宣布:“孩子們,我沒有錢給你們上大學,但我給了你們最重要的東西——薩克勒這個金光閃閃的名字。”

亞瑟把這句話牢記在心。他一路從高中跳進紐約大學,堅信自己必須不斷努力,才能對得起這個“好名聲”。大學時期,他白天學醫,晚上賣汽水,甚至當起了送花小哥。傳說他送的花束大到讓收花的人都不好意思拒絕。

亞瑟還發現,做醫生不僅僅是救死扶傷,還是一門“發明和銷售”的藝術。從在醫學雜誌上賣廣告,到為製藥公司推廣新藥,他憑藉天馬行空的創意和不知疲倦的精力,逐漸奠定了薩克勒家族在醫藥界的地位。

這就是《名聲大過天》的開始,一個從小超市走向家族帝國的故事。薩克勒家族從頭到尾堅信一件事:錢重要,但名聲更重要,因為它能讓你站在世俗的頂端,微笑著對全世界說:“看,我不只是富有,我還特別‘正直’。”

當然,後來這句話會變得有點諷刺——但這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2. 瘋人院的愛恨情仇(The Asylum)


瘋人院的愛恨情仇:愛與瘋狂的邊界在哪裡?

話說紐約的克里德莫爾精神病院(Creedmoor Asylum),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那就是:一個六千張床的“人類理智監獄”。這裡住滿了時代的迷失者和心靈的流浪者,而這群人當中,還包括三個懷揣夢想的醫生兄弟——亞瑟、莫蒂默和雷蒙德·薩克勒。

當年,精神醫學的領域可不像現在這麼“有板有眼”。那時候,治療精神疾病的方式,說好聽點是“前沿”,說難聽點則像是在拍恐怖片。醫生們的“妙招”包括電擊治療(就像豬被電擊一樣)、強力鎮壓,甚至還有讓人提心吊膽的腦葉切除術(簡單粗暴地把大腦神經切掉)。而薩克勒兄弟的日常工作,就是在這樣的混亂之中努力保持體面。

一場實驗兔子的啟示

有一天,三兄弟為了找出電擊治療的奧秘,竟然買來了一隻可憐的兔子進行實驗。他們把兔子連上了電擊機器,發現電流竟讓兔子的耳朵血管瞬間膨脹。此時,一個革命性想法誕生了:為什麼不直接注射化學物質,而不是折騰這些兔子(和病人)呢?

於是,他們開始研究“用化學手段拯救瘋狂”的可能性,並嘗試用“組織胺”來治療病人。結果讓人意外地欣慰——一些病人竟然恢復了正常,還能回家和家人團聚!這讓薩克勒家族的實驗突然有了點“科學的味道”。

醫院裡的愛情火花

在這段瘋狂的醫學實踐中,也燃起了一段“電光火石”的愛情——亞瑟遇到了來自德國的美女醫生瑪麗埃塔。她的醫術和她的法式情歌一樣迷人。一次派對上,瑪麗埃塔唱起《Parlez-moi d’amour》(說愛我),亞瑟當場“電擊”般中招。從此,他不僅對瘋人院的電療機器充滿熱情,還對瑪麗埃塔展開了“超大劑量的追求”。

每天,亞瑟用花束“轟炸”她的病房,還在半夜突然打來電話說:“我必須見到妳!”當瑪麗埃塔說自己忙得不可開交時,他總是回應:“那妳什麼時候有空?明天?後天?總會有時間吧!”

一場腦內化學的啟示

薩克勒兄弟的努力,讓他們相信:瘋狂不是命運,而是化學出了問題。他們的研究甚至登上報紙,文章的調子像是宣傳大片,稱他們是“精神病學的愛因斯坦”,而他們的研究成果有望“結束瘋狂的時代”。雖然聽起來有點誇張,但至少比動不動就切人腦來得人道。


總之,《瘋人院的愛恨情仇》讓我們看到,在那個瘋狂的時代裡,愛情、醫學與實驗兔子的故事是如此交織,既荒謬又動人。薩克勒兄弟靠他們的智慧,瑪麗埃塔靠她的魅力,為瘋狂世界帶來了一絲理智的光芒——即便只是一瞬間。


3. 醫藥大亨初登場(Med Man)


醫藥大亨初登場:誰說醫生不能賣廣告?

話說有一位叫亞瑟·薩克勒的醫生,他的腦袋似乎裝了一個多功能引擎,能在科學家、藝術家和商人之間無縫切換。別人學醫是為了治病救人,而亞瑟則加碼了一個新目標——賺錢,最好是很多很多的錢。

廣告狂想曲

亞瑟早年就展現出他“走自己的路”的特質。他不滿足於單純當醫生,還跑去當製藥公司的廣告策劃,開創了“醫生也能當營銷鬼才”的新路線。沒錯,他靠廣告為藥品造勢,成功讓那些“默默無名”的藥物成為醫療界的流量明星。他的廣告詞既有科學的權威感,又帶著銷售話術的迷人魔力,讓人不買都不好意思。

醫生還能這樣賺?

亞瑟不僅會打廣告,還開發了一種“戰略贈禮”模式。他向醫生們寄送免費樣品,並以“這能救人”的理由推銷他代理的藥品。他甚至說服自己:這不是賣藥,這是行醫的延伸,對吧?

他還會舉辦豪華的醫學研討會,表面上是為了交流學術,實際上是讓醫生們喝著香檳、吃著龍蝦,然後聽他講:“來來來,這款藥不僅治病,還能讓你的病人愛上你。”

廣告的愛恨情仇

雖然這種做法聽起來很“商業”,但亞瑟始終認為,他是在改變醫療行業。他讓藥品有了品牌效應,讓醫生有了更多選擇。他甚至說服自己,他是在用市場化手段拯救世界——當然,也拯救自己的銀行賬戶。

於是,我們的主角不僅成為一位醫療界的改革者,也成了廣告界的傳奇。亞瑟開創的模式至今仍然影響著製藥行業,雖然有人會說,這影響有點“過頭”了。

總結

亞瑟·薩克勒用他充滿創意的腦袋和無盡的精力,將醫藥與廣告合二為一,徹底顛覆了“醫者仁心”的傳統形象。他的故事告訴我們:當醫生遇上廣告,醫藥的世界會變得既令人佩服,又讓人有點後背發涼。



4. 青黴素也治心病(Penicillin for the Blues)



青黴素也治心病:治癒的不只是細菌

故事發生在醫學界還處於“邊研究、邊試錯”的時代。當時,人類剛剛發現青黴素的魔力,它不僅能消滅細菌,似乎還有某種神奇的治癒力量,能撫平人們內心的悲傷。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醫學的偉大勝利,還是純粹的心理安慰?


青黴素:奇蹟中的萬能藥

青黴素的誕生可謂震驚四座。細菌像是一群淘氣的小學生,而青黴素就像一位嚴厲的班主任,一喊“住手!”,所有細菌都乖乖投降。人們很快意識到,這不僅是一種藥,簡直是21世紀之前的“超級英雄”。無論是肺炎、梅毒,還是別的難纏疾病,這位“抗生素界的鋼鐵人”都能扛起治療的大旗。

然而,青黴素的效果未免有點“全能”過頭。有些人開始懷疑,這藥居然能讓患者情緒也變好,是不是因為他們“心病治好了”?畢竟,沒有人喜歡生病,能活著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慶祝的事啊!


當醫學遇上心理學

本章的主人公——薩克勒兄弟——一向擅長從普通現象中發掘出不普通的商機。他們開始思考一個重要的哲學問題:“如果青黴素能讓人從悲傷變開心,那麼,心理治療是不是也該像治感冒一樣簡單?”

他們開始研究藥物如何不僅影響身體,還影響心靈,試圖為“心病”找到一條更快捷的解決之道。這可不是為了浪漫或詩意,而是因為他們認為,每一個人的悲傷背後,都可能藏著一個潛在的市場。


青黴素的啟示

事實證明,青黴素無法真的治愈心病,但它確實給了薩克勒兄弟靈感:治療心靈創傷,也許不必依賴心理醫生的沙發或幾個小時的對話。一顆小小的藥丸,或許就是改變世界的下一步。

這裡,我們要感謝青黴素,不僅因為它拯救了無數生命,還因為它讓薩克勒家族開始思考“用藥物治愈心靈”的可能性。當然,這條路後來走向了更具爭議的方向,但這就是另一段故事了。


總之,青黴素不僅治療了細菌感染,也成為治療“人類過度樂觀”的一劑良藥。它讓人類學會更謹慎地看待醫學的邊界,也讓醫療行業明白,治愈悲傷比治愈疾病要複雜得多。


5. 中國熱潮(China Fever)


《中國熱潮》:薩克勒家族的東方冒險

如果你認為大航海時代已經過去,那是因為你還沒聽說過薩克勒家族的“中國夢”。在20世紀中期,當許多企業還忙著在美國本土擴展版圖時,薩克勒家族已經開始琢磨如何讓他們的名字響徹萬里之外的中國。

這場冒險的主角是家族中的“先鋒探險者”亞瑟·薩克勒。他可不是那種坐等機會上門的人,他的商業嗅覺堪比一隻尋寶的獵犬。他看著中國這片廣袤而人口眾多的土地,心裡琢磨著:“這裡得有什麼市場吧?疼痛不是人人都有嗎?”

於是,他帶著家族的醫藥企業,滿懷著開創未來的雄心壯志,奔向東方。但亞瑟並不是直接跑到北京廣場上賣藥,他是個喜歡曲線救國的人。他選擇了一種看似非常“慈善”的方式,開始向中國的醫學界大力推廣薩克勒品牌。他捐建了醫學圖書館,資助研究,甚至冠名了大學研究所。說白了,就是先刷一波好感度,讓中國的醫生和學者都記住“薩克勒”這個名字——這招要比在電視上打廣告聰明多了。

當然,這不是什麼純粹的公益行為。薩克勒們在背後盤算著:當我們的名字印在每本醫學書上、掛在每個研究所的門口時,誰還會拒絕我們的產品呢?這才是“隱形營銷”的最高境界!

但“中國熱潮”的真實樂趣,還在於亞瑟對文化差異的“創新式適應”。在中西文化碰撞的過程中,他總能找到令人拍案叫絕的方法來打開局面。聽說一次在與中國醫學界領袖的晚宴上,亞瑟費力地用筷子夾起了一塊魚肚,雖然最後夾丟了,但他舉筷子的那股敬業精神贏得了全場掌聲。這是一場不需要翻譯的文化外交。

然而,“中國熱潮”的結局並不全是鮮花與掌聲。亞瑟的商業策略在中國贏得了支持,但也埋下了未來的爭議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薩克勒家族的名字開始與爭議性藥物聯繫在一起,讓一些人對這位遠渡重洋的企業家開始重新審視。


6. 章魚家族(The Octopus)


《章魚家族》:一場資本觸手的表演

話說在企業界,有一類家庭不走尋常路,他們擅長用“多線發展”徹底詮釋什麼叫“手長腳長”。這個家族就是薩克勒——一個財富與爭議並存的現代神話,堪稱商業世界的章魚。

薩克勒家族就像一隻擁有八條觸手的章魚,觸手的末端不是吸盤,而是支票簿。他們的策略可謂“觸手可及”:一邊在醫學界賺得盆滿缽滿,一邊在藝術、教育、慈善等領域撒錢如水,誓要讓每一座大學博物館都刻上他們的名字。無論是哈佛、牛津還是巴黎的盧浮宮,都躲不過這些“文化章魚”的觸碰。

但如果你認為這是單純的愛心,那可就天真了。這些章魚並非只喜歡“美化”世界,他們還非常擅長“隱藏”自己。在Purdue Pharma這家製藥公司裡,他們低調到就像海底深處的章魚巢穴一樣,誰也找不到半點蛛絲馬跡。然而,當這家公司推出名為OxyContin的藥物後,觸手的另一面便暴露了:這顆藥從解決疼痛變成了導致上癮的元兇,攪動了一場全美範圍的阿片危機。於是,章魚家族從“慈善家”一夜之間變成了“惡名昭彰的推手”。

有人說,章魚家族的智慧來自於他們精心布置的網絡——他們擁有完美的媒體操作術,能讓自己的形象永遠停留在“偉大的捐贈者”。但另一面,他們的商業模式卻像海底迷霧一樣,隱藏著無數危機,隨時可能吞噬那些不幸靠近的人。

所以,《章魚家族》這一章是薩克勒家族故事中的高潮之一——觸手漫天,觸及無數領域,但卻難以掩蓋那隱藏在深處的巨大陰影。這不禁讓人想問:是章魚更可怕,還是我們對章魚的敬畏更可怕?


7. 帝都競賽(The Dendur Derby)


帝都競賽:藝術、金錢與競爭的華麗角逐

曾幾何時,紐約的富豪圈並不滿足於豪宅、游艇與香檳。他們需要更多的存在感,最好是能讓自己的名字永垂不朽的那種。於是,當大都會博物館宣布要給一座古埃及神廟找個“新家”時,薩克勒家族的耳朵豎得比博物館的屋頂還高。

這座名叫丹杜爾神廟(Temple of Dendur)的建築可不是普通的石堆。它古老、迷人,甚至有一點神秘的詛咒氣息——完美符合紐約富豪“有錢又有文化”的形象需求。薩克勒家族,這個對於在牆上刻名字有著不懈追求的家族,當然不會錯過這場“文化大戰”。

故事的高潮發生在大都會博物館的一場慈善晚宴上。現場光是吊燈的亮度,就足以讓在座的每個富豪看清競爭對手的假笑。作為這場比賽的選手,薩克勒家族已經準備好他們的武器:支票簿、歷史知識和一張能笑到最後的臉。

競標開始了!薩克勒家族用他們的標誌性戰術:慷慨解囊(但又不顯得太迫切)。畢竟,紐約上流社會的競爭,就像賭馬一樣——出手要穩,下注要狠。而且,這不是為了買下某件作品,而是為了買下一份永恆的榮耀。想想看,未來幾百年裡,每當有人漫步在這座宏偉的神廟周圍時,導覽手冊上會寫著“由薩克勒家族捐贈”。這比任何股票回報都要值錢!

最終,薩克勒家族成功了,他們的名字與丹杜爾神廟緊緊綁在了一起。這場帝都競賽,不僅讓他們贏得了文化地位,還在上流社會的競技場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這背後,難道沒有點諷刺嗎?畢竟,這座神廟象徵著一種超越物質的永恆,而如今它成為了一場“誰的名字刻得更大”的金錢遊戲的一部分。至於薩克勒家族,他們的策略簡單又有效:如果人生是一場競賽,那就把你的名字刻進歷史

至於歷史會如何評價這場競爭?可能是帶著笑意,也可能是帶著一絲嘲諷。不過,對於薩克勒家族來說,他們贏了這場“丹杜爾競賽”,而且贏得毫無懸念。


8. 家族決裂(Estrangement)



家族決裂:當薩克勒家族的肥皂劇開始上演

曾經,薩克勒家族的三兄弟——亞瑟、莫蒂默和雷蒙德——就像一碗濃湯裡的三顆湯圓,各自圓潤又彼此黏連,完美地滾動在家族企業的金碗裡。然而,這個「湯圓三兄弟」的甜蜜故事並沒有持續太久。他們很快發現,湯圓的內餡各自不同,而這就成了分裂的起點。

事情是這樣的:三兄弟的合作開始於「我們都是醫生,我們一起拯救世界!」的理想之下,但慢慢地變成了「誰能撈更多錢,誰的名字上得最多博物館牆」的爭奪戰。亞瑟,這位長兄,是家族的創意大腦和營銷大師,他發明了OxyContin,也推動了薩克勒這個名字變得像美國隊長的盾牌一樣耀眼。莫蒂默則更像是個老派的「豪宅收藏家」,對藝術品和高端生活情有獨鍾。而雷蒙德,家族裡的「冷靜哥」,總是在一旁默默地累積財富,對家族內鬥保持距離,但也因此被指責為「不夠團結」。

隨著財富滾滾而來,問題也滾進了家族會議室。他們開始爭論誰該擁有更多的話語權,誰才是真正的家族領袖。家族聚會慢慢地變成了《權力遊戲》的低配版,桌上的火雞還沒切開,他們就已經在討論誰的股份應該更多,誰的老婆更不應該插手生意。

亞瑟作為長兄,曾經試圖當和平大使,但隨著家庭會議從「我們怎麼讓世界更健康」變成「誰能買更多私人島嶼」,他的耐心也耗盡了。兄弟們甚至連慈善捐款的數量都要爭個高低,彷彿博物館裡的「薩克勒廳」越多,就能更大聲地蓋過彼此的聲音。

最後,這場內鬥以兄弟三人冷戰收場。他們不再共同開發藥品,而是選擇各自為王,各自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對於外人來說,他們仍然是一個名聲顯赫的家族,但內部早已是貌合神離。

如果這段故事改編成劇情片,那片名可能是《當湯圓分裂時》。這是一部兼具戲劇性和諷刺感的現代家族傳奇,教會我們一個道理:即使你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家族之一,也可能為了一盤火雞冷了心。


9. 幽靈商標(Ghost Marks)


以下是以幽默的筆觸改寫《幽靈商標》(Ghost Marks)章節的一篇好文章:


幽靈商標:消失的名字,無形的力量

如果有一天,你逛著網頁或看著藥瓶,突然發現上面沒有「薩克勒」這個名字,你會不會以為他們家族的影響力像幽靈一樣消失了?別天真了!這一切只是家族精心編排的「魔術表演」罷了,他們的商標消失了,影響力卻更深不可測。

話說,薩克勒家族那個「薩」什麼公司(名字別查了,查不到),其實早就變成了一個「無形之手」,低調得讓你想給他們頒個最佳隱身術大獎。想當初,這個家族把名字刻在藝術館、醫學院和公園的每一塊磚頭上,可一旦提到他們賺錢的「小發明」(OxyContin),嘿,他們的名字就比鬼還難找。

為什麼會這樣?這要從薩克勒家族的精妙策略說起。他們熟練運用了「命名權」這門藝術,讓名字成為慈善與美德的象徵,吸引各大機構爭相使用。然而,當焦點轉移到「這家公司是不是製造了阿片危機?」的問題時,他們的名字就突然消失了,好像這一切根本與他們無關。

對於這樣的操作,有人形容薩克勒家族就像一場「高級躲貓貓」。你能找到他們的美術館,找到他們贊助的椅子,甚至找到他們的學術獎學金,但你永遠找不到他們和阿片危機的聯繫。畢竟,他們懂得讓名字只在光輝的一面出現,黑暗的一面就交給「法律術語」來解釋。

在一次法庭辯論中,有人忍不住提問:「這麼大的災難,你們不覺得該負責嗎?」薩克勒家族的代表律師一臉正氣地回應:「負責?我們的名字根本不在公司名字裡啊!」這句話實在太經典,直接把語言的邏輯玩成了藝術品。

從慈善捐款到名字消失,薩克勒家族成功詮釋了什麼叫「影響力最強的幽靈」。他們的名字可能從商標上消失,但影響力卻從來沒有減弱過。這就像一場「家族版無間道」,把低調與高調的界限模糊得令人目瞪口呆。

所以,下次當你看到沒有名字的公司或品牌時,不妨想想它背後是不是有一個「幽靈商標」的故事。畢竟,有些人靠隱身術賺得更多,也笑得更開心。


10. 挑戰死亡的必然性(To Thwart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以下是一篇用幽默手法改寫的文章,基於《挑戰死亡的必然性》這章內容:


薩克勒式的“不死心”:對抗死神的生意經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據說是無法避免的:稅收和死亡。但如果你問薩克勒家族的某些成員,他們可能會拍拍胸口說:“稅?我們有頂級律師;至於死亡,我們有藥!”這一章的主題,正是家族中那股敢於跟死神掰手腕的奇特熱情。

從小,薩克勒三兄弟就被灌輸了一個偉大的使命:活著不是為了簡單地活,而是要賺到別人死後都還會記得你的名字——甚至最好能印在博物館的大門上。不過,人生最大的敵人是什麼?當然是死亡。於是,他們下定決心,用藥瓶和科學來延緩甚至阻止死神敲門的那一天。

話說,兄弟中的大哥亞瑟特別有想法。他覺得,醫學不僅是一門幫助病人的學問,更是個能讓錢包膨脹的好機會。亞瑟對自己的商業頭腦非常有信心,總是熱衷於開發那些看起來能治百病的神奇藥物(雖然偶爾效果驚悚)。他的哲學大致可以總結為:既然不能消滅死亡,那至少讓大家死得貴一點

到了這裡,您可能會問:“他們真的對抗死亡成功了嗎?”嗯,讓我們先來看看他們的代表作:OxyContin。一款據說能消滅疼痛的藥物,但它卻也像惡魔交易一般,把“暫時的舒適”換成了“永久的依賴”。雖然這藥的副作用讓人感覺“痛並快樂著”,但這並不妨礙亞瑟及家人覺得自己正走在拯救人類的道路上(順帶賺了個盤滿缽滿)。

這種“用科學對抗死亡”的理念甚至超越了商業,變成一種哲學信仰。他們不僅要挑戰死亡,還要挑戰常識。他們希望醫生們相信:世界上沒有一劑藥解決不了的問題,如果有,那就兩劑!

然而,人生畢竟不是科幻電影,死亡也不是說挑戰就挑戰的。儘管薩克勒家族在對抗死神的路上賺了億萬財富,他們也在這條路上收穫了無數訴訟、爭議和批評。最終,或許他們挑戰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人類對生死的道德觀。

這一章的故事告訴我們:對抗死亡這件事,說來容易做來難。你可以賣藥賺錢,但千萬別忘了,死亡雖然無法避免,但你留下的“名字”究竟是英雄還是反派,那可是會永垂不朽的。



avatar-img
4會員
364內容數
無聊攪屎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Jauh Tom的啦滴賽 的其他內容
來自書籍《Pain帝國: 薩克勒王朝的秘密歷史》(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痛帝國》:一部能讓你笑中帶淚的家族傳奇! 各位觀眾,歡迎走進一場精心編排的家庭戲劇,主演是我們的主角——薩克勒家族!這是一
這本書《American Flannel: How a Band of Entrepreneurs Are Bringing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Making Clothes Back Home》由 Steven Kurutz 撰寫,探討美國服裝產業的變遷及少數企業家如何
健忘的美國:當歷史一再重演,誰才是真正的重點? 美國的健忘症真是一種傳奇體質。不論是19世紀的鴉片戰爭後遺症,還是現代的阿片類藥物危機,這個國家對重蹈覆轍的熱情,實在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或許我們應該申請把這項技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救命靈藥」到「社會毒藥」的速成班 19世紀的時候,醫生
簡介:災難與「毒病」的華爾茲 試想一下,一群藥廠高層正在頭腦風暴如何改變疼痛管理。一個人舉手說:「我們設計一種止痛藥,強效到令人上癮,甚至讓拔智齒的牙醫也成為全國性災難的無心共犯,怎麼樣?」於是,奧施康定(OxyContin)橫空出世,比披薩上加鳳梨還災難。 貝絲·梅西(Beth Macy)
第十一章:CDC,數據創造中心的魔法工坊 如果你以為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是一個白袍加身、操守高尚的機構,負責保護你的健康,那麼,親愛的讀者,讓我們穿越面具,進入這座「數據魔法工坊」,一探那些不為人知的奇妙故事。 數據,隨心所欲的藝術品 在CDC,數據可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它們更像是廚
第六章:疫苗的「第三條軌道」:別碰,會電到! 談到疫苗,這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的話題。就像地鐵的第三條軌道一樣,碰不得,摸一下就可能被「電」到,還會招來一大群人拿著放大鏡對你指指點點。所以,如果你打算說疫苗的壞話,最好先練好飛毛腿,因為這是一條很容易踩到雷的路。 「疫苗:健康的超級英雄?」
來自書籍《Pain帝國: 薩克勒王朝的秘密歷史》(Empire of Pain: The Secret History of the Sackler Dynasty): 《痛帝國》:一部能讓你笑中帶淚的家族傳奇! 各位觀眾,歡迎走進一場精心編排的家庭戲劇,主演是我們的主角——薩克勒家族!這是一
這本書《American Flannel: How a Band of Entrepreneurs Are Bringing the Art and Business of Making Clothes Back Home》由 Steven Kurutz 撰寫,探討美國服裝產業的變遷及少數企業家如何
健忘的美國:當歷史一再重演,誰才是真正的重點? 美國的健忘症真是一種傳奇體質。不論是19世紀的鴉片戰爭後遺症,還是現代的阿片類藥物危機,這個國家對重蹈覆轍的熱情,實在讓人佩服得五體投地。或許我們應該申請把這項技能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救命靈藥」到「社會毒藥」的速成班 19世紀的時候,醫生
簡介:災難與「毒病」的華爾茲 試想一下,一群藥廠高層正在頭腦風暴如何改變疼痛管理。一個人舉手說:「我們設計一種止痛藥,強效到令人上癮,甚至讓拔智齒的牙醫也成為全國性災難的無心共犯,怎麼樣?」於是,奧施康定(OxyContin)橫空出世,比披薩上加鳳梨還災難。 貝絲·梅西(Beth Macy)
第十一章:CDC,數據創造中心的魔法工坊 如果你以為CDC(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是一個白袍加身、操守高尚的機構,負責保護你的健康,那麼,親愛的讀者,讓我們穿越面具,進入這座「數據魔法工坊」,一探那些不為人知的奇妙故事。 數據,隨心所欲的藝術品 在CDC,數據可不是冷冰冰的數字,它們更像是廚
第六章:疫苗的「第三條軌道」:別碰,會電到! 談到疫苗,這是一個讓人忍不住深吸一口氣的話題。就像地鐵的第三條軌道一樣,碰不得,摸一下就可能被「電」到,還會招來一大群人拿著放大鏡對你指指點點。所以,如果你打算說疫苗的壞話,最好先練好飛毛腿,因為這是一條很容易踩到雷的路。 「疫苗:健康的超級英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毒氣室與恐怖的人體實驗,沒有盡頭的勞務與令人心生畏懼的傳言,是一趟只能祈禱卻無能為力的人生。在酷似煉獄的集中營裡許多人在暴行下死亡,蒂塔依靠著書本、知識與文化燃起了非常微弱的力量,雖然這些不足以提供溫飽,卻成為了蒂塔尚存於體內的靈魂唯一的寄託。正義來得很慢,幸好蒂塔撐過去了
Thumbnail
一股滋長的懸念從高空墜落,歡愉的樂曲目送著,一朵血花在寒風中寂寥地綻放,《墜惡真相》以冷冽的口吻述說著一場以審判之名的解剖,一句句精實的銳利對白像是持握手術刀的一橫一豎,一段關係被赤裸地劃開肌肉紋理,裸露出被深埋的骨幹,人們被迫在一片血腥之中找出自己不願相信的事實,也被迫佯裝自己為愛辯護......
Thumbnail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本專欄將定期為您精選一部電影,探討其中的法律因子,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以供各位讀者參考。對該部電影有任何想法,歡迎至本事務所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留言。 電影介紹 圖片來源:IMDb官網 2019年上演之美國懸疑片《Knives Out》,中文譯作《利刃出鞘》
想起紅樓夢末尾,在大觀園搜贓時,探春曾說:"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眼看他樓起了,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而那複雜的故事,一定從內鬥開始。是否重新團結,扭轉乾坤,就看當事人的智慧和個性了。
Thumbnail
夢見我是一對夫妻其中的那位太太,我先生長得像 Ryan Gosling。我們家族企業犯了罪,殺了很多條人命,還包括小孩子。我們倆逃亡到鄉下躲藏。 我們的哥哥在家族企業裡面做事,而他的女朋友在執行正義任務,就是把那些負責這些傷天害理事務的相關人殺死。 我們在鄉下房子的房間裡吃著麥片,聽到有人在敲門
Thumbnail
暗藏不為人知秘密的危險上流誘惑。 有人被迫沉浸上癮,有人盼望撤離禁區, 也有人不在乎後悔的樂在其中...... 窒息的愛戀與無盡的謊言交織而成的迷情陷阱, 纏綿糾葛的出軌愛情,注定發酵又得不到善終, 宛若被牽引出錯綜複雜又神秘的熾熱戀情——
Thumbnail
前一陣子,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的作者,遠藤達哉去了倫敦取材。 今天看了SPY×FAMILY動畫,發現裏面的場景,根本就是倫敦嘛。(之前我一直是看漫畫,沒看動畫) 為了將黃昏的囧樣截圖下來,順道將動畫裏面的場景,一拼截圖了下來。 這裏放上動畫的場景,以及現實中倫敦的場景。大家一看便會知道,
Thumbnail
一股滋長的懸念從高空墜落,歡愉的樂曲目送著,一朵血花在寒風中寂寥地綻放,《墜惡真相》以冷冽的口吻述說著一場以審判之名的解剖,一句句精實的銳利對白像是持握手術刀的一橫一豎,一段關係被赤裸地劃開肌肉紋理,裸露出被深埋的骨幹,人們被迫在一片血腥之中找出自己不願相信的事實,也被迫佯裝自己為愛辯護......
Thumbnail
黑白相間,坐困圍城,時間長了相互猜忌,那深埋人類心中的惡;種族歧視,陰謀論,核子大戰,或是…..藏櫃子裏頭,充滿暴力意圖的槍,隱晦發問,槍口要對著誰?
Thumbnail
昨天看完《朝聖者》第一部,大概佔全書的10%。 今天開始看第二部,一開始描寫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動物學家,因為某人的告密,在某個上班日突然被警察抓走,罪名是「塵世的腐敗」,在刑求下被迫簽署自白書,本來打算見到法官後翻供,可是當地的司法制度發展出一個解決辦法,讓囚犯再回到警察面前,解釋他們為何改變心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毒氣室與恐怖的人體實驗,沒有盡頭的勞務與令人心生畏懼的傳言,是一趟只能祈禱卻無能為力的人生。在酷似煉獄的集中營裡許多人在暴行下死亡,蒂塔依靠著書本、知識與文化燃起了非常微弱的力量,雖然這些不足以提供溫飽,卻成為了蒂塔尚存於體內的靈魂唯一的寄託。正義來得很慢,幸好蒂塔撐過去了
Thumbnail
一股滋長的懸念從高空墜落,歡愉的樂曲目送著,一朵血花在寒風中寂寥地綻放,《墜惡真相》以冷冽的口吻述說著一場以審判之名的解剖,一句句精實的銳利對白像是持握手術刀的一橫一豎,一段關係被赤裸地劃開肌肉紋理,裸露出被深埋的骨幹,人們被迫在一片血腥之中找出自己不願相信的事實,也被迫佯裝自己為愛辯護......
Thumbnail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本專欄將定期為您精選一部電影,探討其中的法律因子,如何應用在日常生活中,以供各位讀者參考。對該部電影有任何想法,歡迎至本事務所官方臉書粉絲專頁留言。 電影介紹 圖片來源:IMDb官網 2019年上演之美國懸疑片《Knives Out》,中文譯作《利刃出鞘》
想起紅樓夢末尾,在大觀園搜贓時,探春曾說:"可知這樣大族人家,若從外頭殺來,一時是殺不死的,這是古人曾說的`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眼看他樓起了,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而那複雜的故事,一定從內鬥開始。是否重新團結,扭轉乾坤,就看當事人的智慧和個性了。
Thumbnail
夢見我是一對夫妻其中的那位太太,我先生長得像 Ryan Gosling。我們家族企業犯了罪,殺了很多條人命,還包括小孩子。我們倆逃亡到鄉下躲藏。 我們的哥哥在家族企業裡面做事,而他的女朋友在執行正義任務,就是把那些負責這些傷天害理事務的相關人殺死。 我們在鄉下房子的房間裡吃著麥片,聽到有人在敲門
Thumbnail
暗藏不為人知秘密的危險上流誘惑。 有人被迫沉浸上癮,有人盼望撤離禁區, 也有人不在乎後悔的樂在其中...... 窒息的愛戀與無盡的謊言交織而成的迷情陷阱, 纏綿糾葛的出軌愛情,注定發酵又得不到善終, 宛若被牽引出錯綜複雜又神秘的熾熱戀情——
Thumbnail
前一陣子,SPY×FAMILY 間諜家家酒的作者,遠藤達哉去了倫敦取材。 今天看了SPY×FAMILY動畫,發現裏面的場景,根本就是倫敦嘛。(之前我一直是看漫畫,沒看動畫) 為了將黃昏的囧樣截圖下來,順道將動畫裏面的場景,一拼截圖了下來。 這裏放上動畫的場景,以及現實中倫敦的場景。大家一看便會知道,
Thumbnail
一股滋長的懸念從高空墜落,歡愉的樂曲目送著,一朵血花在寒風中寂寥地綻放,《墜惡真相》以冷冽的口吻述說著一場以審判之名的解剖,一句句精實的銳利對白像是持握手術刀的一橫一豎,一段關係被赤裸地劃開肌肉紋理,裸露出被深埋的骨幹,人們被迫在一片血腥之中找出自己不願相信的事實,也被迫佯裝自己為愛辯護......
Thumbnail
黑白相間,坐困圍城,時間長了相互猜忌,那深埋人類心中的惡;種族歧視,陰謀論,核子大戰,或是…..藏櫃子裏頭,充滿暴力意圖的槍,隱晦發問,槍口要對著誰?
Thumbnail
昨天看完《朝聖者》第一部,大概佔全書的10%。 今天開始看第二部,一開始描寫沙烏地阿拉伯一個動物學家,因為某人的告密,在某個上班日突然被警察抓走,罪名是「塵世的腐敗」,在刑求下被迫簽署自白書,本來打算見到法官後翻供,可是當地的司法制度發展出一個解決辦法,讓囚犯再回到警察面前,解釋他們為何改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