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x 各種版本的回答差異 |我適合免費版還是付費版?

ChatGPT x 各種版本的回答差異 |我適合免費版還是付費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ChatGPT 的每一次的版本更新有顯著的進步。從最初的 1.0 到最新的 4.0 Canvas,每個版本都在理解力、創造力和交互方式上展現出不同的特點。

瞭解版本差異之後就可以選擇自己需要付費版還是用免費版就足夠!

差異圖卡

raw-image

行事曆問題示範:不同版本的回答

Q:我想要買一本行事曆,應該怎麼挑選?

1. GPT-1

⭐POINT:好像和不熟的朋友對話一樣,回答簡短直白,未提供具體建議。

「可以去書店或網路上找一本行事曆。」

2. GPT-2

⭐POINT:它會列舉了一些購買平台(大家都會做的),但仍缺乏個性化建議

「你可以到誠品書店、金石堂,或者在蝦皮、博客來等網路平台上尋找行事曆。」

3. GPT-3

⭐POINT:提供多層次建議——包括書店、網購與自己動手做的行事曆,但是推薦的Etsy是美國的線上購物平臺。

「以下是一些購買建議:

  1. 書店選擇:誠品書店提供設計感強的行事曆,金石堂則偏重實用性。
  2. 網購平台:蝦皮和博客來可以篩選價格範圍,經常有折扣。
  3. DIY 行事曆:如果喜歡個性化設計,可以考慮 Etsy 或其他網路定製服務。」

從這裡開始可以用語音詢問!

4. GPT-4

⭐POINT:分析需求後給出具體建議,條理分明。

「挑選行事曆可以根據以下步驟進行:

  1. 用途與設計
    • 工作型:選擇帶有週計畫或月計畫的行事曆。
    • 生活型:挑選有插圖或附貼紙的手帳式行事曆,適合心情記錄。
  2. 購買途徑
    • 書店如誠品和金石堂提供質感款。
    • 網購如博客來、蝦皮,種類多樣,價格實惠。
  3. 特別選項
    • 無印良品的簡約風行事曆是實用派的經典之選。
    • Google Calendar 是環保又方便的數位行事曆。」

5. GPT-4o

⭐POINT:結合實體、網路和數位行事曆,考慮實用性與創新性

「以下是行事曆購買推薦:

  1. 實體店鋪:誠品書店和無印良品適合追求質感與設計的人。
  2. 網路選購:博客來和蝦皮提供折扣和多樣化選擇。
  3. 環保數位選擇:Google Calendar 和 Notion 是紙本的替代方案。
  4. 進階建議:Traveler's Notebook 系列可替換內頁,適合手作愛好者。」

6. GPT-4o Mini

⭐POINT:回答簡潔,適合快速查詢。

「試試 MUJI 的行事曆,簡單好用;或在博客來找優惠。」

7.GPT-4 Canvas

⭐POINT:我覺得這是是專門給寫程式與文章的人用比較多,可以找靈感,但感覺不適合用來回答問題,所以就不在這裡討論。

預計12/02補上 >> GPT-4 Canvas 到底要怎麼用?


我自己的看法

我喜歡搭配付費版的記憶功能搭配chatGPT來研究各種功能。
實測兩個月發現可以增加我工作的效率,搭配付費版的記憶功能,讓 AI 「理解」我的習慣,「用我的習慣」去推斷我的回應,再給我一些做法的建議,成為一個「更了解我的數位助手」。

我如何做?可以看看這篇!~

💞 ChatGPT x 我的工作和生活


avatar-img
有隻小老虎找你
30會員
89內容數
這裡是偶爾聊商務偶爾翻書偶爾胡說八道的日常分享,不論你是喜歡商業話題、投資話題還是愛翻書的靈魂,隨便坐下來聊聊吧,或許會找到一些啟發你的新點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隻小老虎找你 的其他內容
書只讀有趣的部分 工作只待適宜的地方 以前我以為很糟,現在我只覺得——我終於自由了。 這篇是寫給跟我一樣,曾經糾結很久的人。
今天業務部又在早會中又被老闆的「醍醐」洗了一臉。 原因是零件交期我拖得太久,老闆詢問的時候我回答製造部交期趕不上。 老闆嘆了一口氣說是我施壓的力度和速度不夠,讓我好好思考。 難道,工作真的不能當好人嗎?
本文以泡咖啡「溫杯」的過程,闡述業務洽談中「預熱」的重要性。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充分準備和調整心態,應對客戶尖銳提問,並最終達成合作。文章也點出「溫杯」是雙向過程,需要耐心和時間才能找到平衡。
書只讀有趣的部分 工作只待適宜的地方 以前我以為很糟,現在我只覺得——我終於自由了。 這篇是寫給跟我一樣,曾經糾結很久的人。
今天業務部又在早會中又被老闆的「醍醐」洗了一臉。 原因是零件交期我拖得太久,老闆詢問的時候我回答製造部交期趕不上。 老闆嘆了一口氣說是我施壓的力度和速度不夠,讓我好好思考。 難道,工作真的不能當好人嗎?
本文以泡咖啡「溫杯」的過程,闡述業務洽談中「預熱」的重要性。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如何透過充分準備和調整心態,應對客戶尖銳提問,並最終達成合作。文章也點出「溫杯」是雙向過程,需要耐心和時間才能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