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內容摘要
本學期(112學年第二學期)助教課閱讀兩篇文章與歷史記憶相關的文章,周婉窈的〈歷史的記憶與遺忘──台籍日本兵之戰爭經驗的省思〉(1995,p144)表示:「這幾年來,不斷有人呼籲台灣人要走出歷史的悲情,我相信這是我們應當走得路。但是,我認為,只有在這段過去成為我們共同的認知和情感之後,才有資格要求這塊土地上的人一起『走出悲情』。這或許就是賀南所謂的集體遺忘的真義──我們知道,但願意忘記」。而藍適齊的〈把「臺灣」放回「戰爭記憶」:從二次大戰的歷史記憶開始的「歷史和解」〉也提到因為台灣的特殊歷史背景和戰爭經驗,更應該從平民的角度去理解歷史,而非國族的觀點,才能達到歷史和解。藍適齊的觀點呼應了過去受美國「失去中國」(loss of China)影響,多數人討論國共政權在內戰中勝敗的原因,卻鮮少關注外省人來台後的發展與對台灣社會的影響。
《逃離中國》是一本講述「『外省人』作為因戰爭而被迫流離的群體,在台灣(集體/社會)創傷的歷史」。作者藉由分析創傷以及如何應對創傷的歷史,嘗試回答「為何到了距離1949約六十年後,『大出走』」的記憶才大量產生?」。
此外,作者將理解歷史記憶複雜性,與同理創傷,卻不全然陷入其中的的概念稱為「多向同理性未了」(multidirectional empathic unsettlement),並期許台灣社會能達成族群和解,與前述兩篇文章希望達成台灣族群和解的目的十分相近,因此我選擇撰寫《逃離中國》的心得作為期中報告。
本書可大致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1949到60年代)講述外省人所面對的第一個創傷──離開大陸與來到台灣。林桶法估計,至1949年大約有120萬外省人來台,葉高華也同樣給出了約110萬到120萬的數字,作者則認為略少於100萬,其中有約四分之一不具軍人身分者在1949年前就已來台。從1956年的戶口普查資料所繪製的人口金字塔,可看出男多於女的性別比嚴重失衡現象。約有四成的非軍人外省人住在雙北,約四分之一住在高雄、台南、基隆、台中。作者引用了當時外省人相較於本省人較高的犯罪率與自殺率資料及報導,說明外省人自身在赴台初期所帶來的創傷是如何體現在他們身上,並波及到「半日本化」的本省人。作者稱單身赴台的底層男性國軍士兵為「一無所有且原子化的個體」,這些在台灣社會中帶來騷亂的「散兵遊民」被國家設立的「退輔會」送去墾荒、建設。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曾經令台灣社會厭惡的不安定份子,反而在1980、90年代成為台灣社會令人同情、關注主體──老兵與眷村。作者接續分析了外省人來台初期「戰時過客」的心態與所作所為,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兩點。首先,儘管外省人見證了蔣介石政權在大陸的潰敗,但多數人仍抱持能返回大陸的想法,並非因外省人都是黨國和蔣介石集團的堅定支持者,抑或是相信黨國的宣傳。作者發現外省人赴台初期在台鐵觀光刊物《暢流》投稿的文章常將抗日逃難的經驗與在台灣的體驗相互比較,認為台灣不過又是一個短暫停留的地方,且因多數來台外省人屬於前述「一無所有且原子化的個體」,經歷抗日的他們帶著中原文化本位看待受日本殖民半世紀的本省人,難以融入社會,被國家機器輕易的壓制與收編,除了相信反攻大陸的口號外,幾乎沒有其他回鄉的希望。作者用「非神聖的聯盟」與「可受指引的同胞」來說明外省人與黨國、本省人的關係。其次,蔣介石在1958年的《中美聯合公報》中聲明不使用武力反攻大陸是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使外省人的過客心態轉為第二部分的主軸──「文化鄉愁」。
第二部分(1960到80年代)講述第一代外省人體認到無法返鄉的事實而產生文化鄉愁的創傷後,便開始大力著手於故鄉回憶的紀錄,最顯著的莫過於各省市同鄉會的發展。在以國家認同為優先的前提下,黨國禁止現役軍人參與同鄉會,也禁止成立跨縣市的同鄉會,卻又因同鄉會在遷台初期扮演了救濟鄉親的角色,對同鄉會採取不鼓勵的態度,但也正因如此,同鄉會刊物更能真實反映當時遷台第一代的想法。第一代外省人擔心從未有大陸生活經驗、記憶的第二代忘記自己的故鄉,於是大量出版有關家鄉細節的文獻、照片、回憶等資料,同時搭上了1960年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的順風車,企圖向政府尋求更多補助,甚至請求興建各省的博物館,政府雖然成立「中國地方文獻學會」作為回應,實際上是為了方便監管同鄉會,並未給予太多資源。此外,較為富裕的同鄉會也開始在台灣興建永久建築,例如同鄉會館、墓園等,象徵著第一代外省人的在地化。
第三部分的背景為1980到2000年代,兩岸政治氛圍逐漸開放,社會運動風起雲湧,也包括底層老兵爭取退撫待遇和外省人返鄉探親運動,甫成立的民主進步黨也積極參與其中,蔣經國在民間壓力與爭取民主化後外省人支持的情況下,解除大陸旅遊的限制。返鄉的事前準備也相當消耗心力與金錢,包括向紅十字會登記、在重劃後的行政區尋找故鄉、去除反共標語的刺青、因「聖誕老人現象」而花費的大量金錢等。然而,最令外省人心碎的,恐怕還是抵達家鄉後,發現自己記憶或想像中的故鄉面目全非,親友們遭受政治運動的衝擊,父母亡故、家族墓園被破壞、親人的索求無度等,都令返鄉的外省人感到極大的不適。作者在書中寫道:
「親身返鄉粉碎外省人的寶貴記憶。多數人痛苦地意識到,他們緬懷數十年的『家』,如今只存在於記憶中。心碎的內戰移民共享著一種心情:動身返鄉前『有家歸不得』,但多數人返鄉後卻感到真的『無家可歸』了」
第四部分並無明確時間點的劃分,講述外省人在民主化後的台灣,因日益強勢的「台灣民族主義」,而受到部分人士全盤抹黑和汙名,認為他們不夠「認同台灣」,甚至懷疑他們支持與中共政權統一,也因此導致部分外省人選擇隱瞞自己的外省身分,卻也有部分外省人及其後代選擇打造一套以1949大出走為藍本的台灣本位敘事,如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齊邦媛《巨流河》、張典婉《太平輪一九四九》等,將自己與流亡的黨國政權區分開來,也應當是島國新生的想像共同體的一份子,因此大出走的記憶成為當今外省後代最顯著的共享創傷之一。
最後,作者提出了「多向同理性未了」的理論,以及說明自身家庭背景。作者出生於二二八受難者家庭,剛開始研究外省人的是帶著一種仇恨的心態,然而開始研究後,作者發現自己經歷了「多方向」──二二八事件受害者和外省人創傷,與「同理性未了」──同理創傷的同時,仍反思外省人在創傷記憶中說了甚麼或忽略了甚麼。作者認為這是一種書寫創傷記憶的倫理責任,因為對歷史通曉的理解和適當看待,才可能達成被不同記憶撕裂的族群都能接受的轉型正義。
貳、心得
本書主要的兩個問題意識──「為何在民主化後大出走的記憶才大量的被出版」和「外省人是否為離散族群」,即使是未曾研究過相關議題的民眾,也能給出合理的答案,例如是因為戒嚴所以無法談論逃難的記憶、外省人一直都想著大陸的故鄉等。但作者試著將1949前後到2000年初的時空範圍依外在客觀條件的變化分段,在取材方面除口述訪談外,前兩部分從較少被討論,卻能很大程度反映個人與社會真實想法的報紙廣告欄、旅遊刊物、同鄉會文獻等,驗證自己對不同時代的劃分,再從中找出屬於那個時代的創傷,與口述歷史相比,一定程度避免了受訪者對過往的隱瞞或美化。第三部分則援引內政部在1988年,調查有78%的台灣返鄉者覺得在中國旅遊和居住很不舒適。第四部份從1990年代時事和個人經驗,說明外省人如何在民主化後開始因台灣民族主義興起產生的省籍情結、語言歧視等而開始產生認同危機。我認為這一部分的論述仍有值得探討的部分,首先,本書所舉的「中國豬滾回去」標語是針對當時立場由獨轉統的新黨本省籍立委參選人朱高正,而非其他外省人,因此不應做為當時省籍情結之下本省人歧視外省人之論據。其次,作者以數篇論文和自身的訪談經驗說明本省人以「不會台語」歧視外省人,或叫外省人滾回大陸,卻也提到高格孚在《風和日暖》一書中給出了相反的結論,根據高格孚的問卷調查,七成的外省人不擔心自己在搭乘計程車時遇到「滾回大陸」的責罵,因此在學術界提出系統性的解釋前,宜用較為保守的語句說明。再者,所謂「外省人透過講述大出走記憶,向台灣社會傳達自己也應當是『島國新生想像共同體』的一部分」,相較於前面三個段落的心態和創傷顯現在期刊、文獻、調查數據上,第四部份的結論係由作者自己推論得出,而我們也無從直接詢問出版大出走記憶的人:「講述大出走是為了建構自己也是台灣人嗎?」,因此較難直接證實。最後,作者提出在外省族群企圖透過書寫大出走記憶與黨國切割時,沒有注意到自己既是流離者,也是殖民者的雙重身分。雖然已有許多外省人殖民台灣的論述,卻大多圍繞在中華民國政府統治台灣的正當性與政治獨裁等一般平民較難直接參與的面向,相較之下,作者在先前利用自殺率和犯罪率說明外省人在赴台初期為台灣一般民眾帶來的創傷是更具有「草根性」的,不過除此之外,有關外省族群對台灣社會造成的創傷或殖民批判便沒有著墨太多。
除了精彩的歷史記憶分析,本書在結尾說明「後記憶世代」記憶書寫的倫理也相當值得台灣當代社會省思。作者的觀點與中國/台灣民族主義下二元對立的敘述相悖,因此在影片訪談中表示,曾被有特定立場的教授認為他不夠了解台灣本土的歷史,我非常認同作者在接受訪談時,表示他是在「解釋」(explanation)而非「正當化」(justification)外省人的一切作為,作者不僅願意超脫二二八受難者家族的桎梏,去了解曾經被他視為仇敵的外省族群,更能在聆聽他們的生命歷程後秉持客觀的學術精神,解構歷史記憶的選擇性與背後真實的而複雜的歷史脈絡,在同理歷史的同時,維持批判的距離。進而提出對台灣轉型正義與族群和解的人文關懷。
本書的中文書名《逃離中國》與封面也有其巧思,第一層意義是說明第一代外省人在物理意義上逃離現今社會多數國家所承認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層意義則指涉二、三代外省人在民主化後因各式原因,不再承認或認同自己的「中國人」身分,在認同上也跟著「逃離中國」了。封面是大陳島居民在1955年撤退時的照片,大陳人來台的過程不僅和多數人熟悉的1949大逃難有所差異,在信仰方面,旗津的大陳人更將蔣介石奉為神明祭祀,充分顯現出外省人與台灣社會對待歷史和記憶的複雜性。

雖然仍祀奉蔣公,但主神已改為觀世音
參、參考資料
書本
楊孟軒著、蔡耀緯譯,《逃離中國:現代臺灣的創傷、記憶與認同》,台北市:台大出版中心,2023。
尚道明、孫鴻業、鄭凱中、沈筱綺、孟智慧、陳芸娟、向陽、陳信傑、林平著、張茂桂編,《國家與認同:一些外省人的觀點》,新北市:群學出版有限公司,2010。
高格孚(Stephanc Corcuff),《風和日暖:台灣外省人與國家認同的轉變》,台北市:允晨文化,2004。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北市:印刻文學生活雜誌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
影片
不明白播客,〈EP-080 杨孟轩:历史创伤、记忆与台湾认同〉,https://youtu.be/HxT66eSdtzk?si=rcuFyl3Mqo8hsfId,擷取日期:2024年5月24日。
照片
筆者拍攝於2024年2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