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竟的自決-《台灣獨立運動史》

未竟的自決-《台灣獨立運動史》

Mauro-avatar-img
發佈於書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書名:台灣獨立運動史

作者:陳佳宏

出版社:玉山社

出版日期:2006年8月1日



本書概述

本書從歷史的縱軸,討論了從一九四五年至二零零零年台灣獨立的運動歷史,其中包含了台灣獨立的思考、戰後台灣獨立運動、海外台灣獨立運動、整合與轉型這些方式下去對「台灣獨立」做出了精細的分析,並且「客觀的台獨」、「實質的台獨」、「主觀的台獨」、「建制的台獨」、「法理的台獨」五個歷程,分析國民黨、民進黨、李登輝和台獨論者的主張及作為。

在中央民意代表全面改選之前,國民黨的統治雖以反攻大陸為國策,但實已與中國產生了分離,是為「客觀的台獨」;而在一九九二年之後台灣則漸漸走向「實質的台獨」、「主觀的台獨」;今後則是「建制的台灣」和「法理的台灣」。

不只是國內台獨勢力的演變與轉型,還有國外台獨運動的開展以及美國的遠東政策,說明台灣人的海外運動意識形態、主張和具體作為。在結論的時候,也對台灣的政治地位與全球化還有與中國的關係作了分析,而結尾是這樣的:「然而,以仇恨為歸結的中國一統,不只是台獨的哀歌,也將是中國歷史上的莫大汙點;同樣的,沒有智慧與包容的台獨,不只會一夕斷喪多年辛苦累積的台獨資產,亦將令台灣歷史再添悲情的篇章。審視及沉思戰後台灣獨立運動之發展與變遷,應當有更多的啟示與領悟。」

 

從哪裡獨立?

和其他各國相比較下,台獨運動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欲「獨立」的「母體」不夠明晰,或者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講,「台灣到底該向誰獨立?」作者認為,從戰後之台灣政治史的觀點來看,台獨運動所曾經宣稱過的欲脫離之「母體」,無論是「中華民國」,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在某種意義上似乎都是一種「虛擬的母體」。以前者而言,1949 年以後的「中華民國」裝載台灣的靈魂,客觀上確實為一獨立的存在,無論其國家名稱為何。以後者而言,「從未統治台灣一刻之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妄稱台灣不能脫離它而獨立」。由於台獨運動所涉及之母體的這種「虛擬性」,作者特別跳脫台獨運動字面上所謂「獨立」的意義,而採用一種比較特別的方式來定義此一運動:「一個追求民主化、本土化、真實化、名正言順、明實相符的台灣,這就是台獨」。或者換句話來說,台獨就是:「台灣主體性確立的一種歷史過程」。

 

raw-image


台灣獨立的發展史

台獨就是台灣主體確立的歷史過程,一九四九年,中華民國政府退守台灣,成為「客觀的台獨」;而二二八事件後,先後在日本美國崛起的台獨運動,則引領了台獨的新風潮,一九七九年的「美麗島事件」,促成了海內外台獨勢力的匯聚與整合,島內的反對運動推手由「黨外」正式成立為「民主進步黨」,明確的將台獨列入黨綱,隨民主化思潮台灣正朝向所謂建制的台灣、法理的台灣前進。

而在海外台灣獨立運動,重點是在發軔於台灣島之外的海外台獨運動,特別是美國的台獨運動。在這種情況下,某些非暴力性的抗爭手段,比如說對台灣政治受難者的關懷和救援、人權的提倡和擁護、以及對美國國會的遊說工作等取代革命,成了這個時期海外台獨運動的主要手段。且在美麗島事件後之軍法大審裡,事件當事人如何善用歷史的關鍵時機為台獨發聲,使台獨與民主能夠並行不悖,而成為解嚴後一股沛然的政治趨力,也才使的第一個本土政黨誕生。

在李登輝實際掌權以前,台獨運動一直處於「客觀之台獨」的階段。然而,身為台灣歷史上的「第一位台灣人總統」,李登輝透過1992年的國會全面改選、1996年的總統直選、以及1999年「兩國論」的發表,而將台獨運動提升到「實質之台獨」和「主觀之台獨」的階段,而幾乎從作者所謂的「暗獨」進到「明獨」的大階段。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講,李登輝路線在國民黨成為主流之後,大量接受早期黨外到民進黨,甚至海外台獨許多民主化、本土化的主張與觀念。這些訴求的背後,正是台獨賴以滋養與茁壯的土壤。

 

這些內容與電影「被出賣的台灣」時代背景相同,在看書的時候,自己更能夠去想像那個畫面,民眾的抗爭,爭取台獨,卻受到國民政府無情的鎮壓,但是人民還是義無反顧的希望衝破體制底下的那層枷鎖,書上提及海外運動、美麗島事件,似乎歷歷在目,高中的時候,張希典先生,曾到我們學校演講,他自己本身是參與海外救援政治犯行動的人,他曾經說過,要救一群政治犯就是要先救出其中一個,他也參與了投書給美國國會,並且在之中選擇了前副總統呂秀蓮作為首要救援對象,台灣獨立,正是這樣的一點一滴建立起來的。



avatar-img
Mauro's沙龍
18會員
39內容數
尚有舊時書禿筆,偶將蘸墨點葡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Mauro's沙龍 的其他內容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這本書講述了主角安德魯從對自己隱藏的過去到重新找到生命中的意義的故事。他透過教導他人如何尊重「臨終者」,重新與人接觸,並放下過去的自我偽裝,這本書充滿了愛和治癒的故事。
這本書談論了全球化時代下,經濟強國對弱國的影響,涉及到貧富差距、全球性剝削等議題,同時引導讀者思考國內外的社會問題。
本書探討群眾的智慧如何影響日常生活、領導選擇、商業和世界觀。以心理學實驗、賽局理論和歷史事件作為支撐,作者證明群眾在問題解決、革新和決策方面相對於少數菁英更為聰明。書中舉例的天蠍號例子和其他實例都在闡述如何群眾智慧可超越專家意見。作者對民主體制的看法以及對於集體智慧的信仰也是文章的關鍵內容。
這本書敘寫簡媜、她老公及孩子三人出國的遊學誌,書中生動的描寫美國的自然景觀及鄉土民情,透過教育模式、生活風格、生命感觸來比較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探討了老師給予孩子們的十二樣見面禮,以及作者回國時送給兒子的九個禮物,代表的道理與醒悟。最後描述了美國學校的教育方針、理念、態度和讀書風氣等。
在《三十而已》中,我們看到了女性主角顧佳的成長歷程,她在生活和事業中不斷面對各種壓力和傷害,同時也展現了她的聰明和堅韌。這篇文章分享了顧佳的故事,以及她和許幻山之間的關係變化。劇中的情節和角色塑造讓人產生共鳴,讓觀眾深入思考人生與愛情的種種可能性。
《戰廢品》,敘述主角在朝鮮戰爭中的艱難經歷與對戰爭的感慨,充滿人性與政治的複雜交織。書中揭露了戰爭的殘酷和戰俘在戰俘營中的遭遇。同時展現在國共內戰後選擇的困難抉擇,無論選擇何方,都伴隨著犧牲和後悔。文章表達了對戰爭的憎惡,對信仰的質疑以及對人生的絕望。
這本書講述了主角安德魯從對自己隱藏的過去到重新找到生命中的意義的故事。他透過教導他人如何尊重「臨終者」,重新與人接觸,並放下過去的自我偽裝,這本書充滿了愛和治癒的故事。
這本書談論了全球化時代下,經濟強國對弱國的影響,涉及到貧富差距、全球性剝削等議題,同時引導讀者思考國內外的社會問題。
本書探討群眾的智慧如何影響日常生活、領導選擇、商業和世界觀。以心理學實驗、賽局理論和歷史事件作為支撐,作者證明群眾在問題解決、革新和決策方面相對於少數菁英更為聰明。書中舉例的天蠍號例子和其他實例都在闡述如何群眾智慧可超越專家意見。作者對民主體制的看法以及對於集體智慧的信仰也是文章的關鍵內容。
這本書敘寫簡媜、她老公及孩子三人出國的遊學誌,書中生動的描寫美國的自然景觀及鄉土民情,透過教育模式、生活風格、生命感觸來比較臺灣與美國之間的差異。也探討了老師給予孩子們的十二樣見面禮,以及作者回國時送給兒子的九個禮物,代表的道理與醒悟。最後描述了美國學校的教育方針、理念、態度和讀書風氣等。
在《三十而已》中,我們看到了女性主角顧佳的成長歷程,她在生活和事業中不斷面對各種壓力和傷害,同時也展現了她的聰明和堅韌。這篇文章分享了顧佳的故事,以及她和許幻山之間的關係變化。劇中的情節和角色塑造讓人產生共鳴,讓觀眾深入思考人生與愛情的種種可能性。